李嘉誠 | 從「不寒而慄」 到 「王者榮耀」

地產 • 投資

「目前本地物業市場具有周期性階段,土地價格偏高而對投資者構成風險,要物色具有合理回報之地產投資項目殊不容易。」

《福布斯》財富榜,顯示2017年7月28日,李嘉誠以337億美元的資產,名列世界第22位,超過了曾經的大陸首富王健林,也比恆大集團許家印多了30億美元、重新雄踞華人首富王者地位。

7月30日晚,李嘉誠旗下和記電訊香港控股有限公司(00215.HK), 正式宣布,將旗下固網電訊業務以145億港元的價格賣出。

這次交易採取了競購方式,讓多家公司競價。分析稱,此次交易作價偏高,賣掉的和記環球電訊,總市值不過百億左右,李嘉誠成功的溢價了約50%賣掉了資產,比市場預期的上限還高出了24%。

李嘉誠的賣資產的水準,能夠我們學習很久的。前不久同樣是富豪王健林被逼賣掉77個酒店,只收了200億人民幣不到,讓「富力」乘機給砍掉了差不多一半的價格。

這裡面的門道夠大家琢磨一段時間了。

表面上這兩年李嘉誠的似乎逐漸落伍了,但實際上這個「老超人」的操盤水準卻依舊笑傲江湖。

兩年前的2015年初,有官媒背景的一家智庫機構發文《別讓李嘉誠跑了》,文中寫到:

「鑒於李嘉誠最近二十年在中國獲取財富的性質,似乎不僅僅是商業那麼簡單。眾所周知,在中國,地產行業與權力走的很近,沒有權力資源,是無法做地產生意的。由此,地產的財富並非完全來自徹底的市場經濟。恐怕不宜想走就走。」

文章批評李嘉誠在中國經濟面臨困境的敏感時刻, 不停拋售資產。致使中國經濟的悲觀情緒在「部分群體中蔓延」。

李嘉誠沉默很久,在2015年9月底罕見回應「讀後感」: 「文理扭曲,語調令人不寒而慄,深感遺憾」。

隨後的兩年內,李嘉誠家族資金繼續「北水南調」、布局澳洲優良產業;業務「東退西進」,收購歐洲優質資產,一系列大手筆雖面對各種質疑和解讀, 如今富豪榜的成績單就是最好的一個說明。

2017年1月,李嘉誠旗下的三大旗艦公司:長實地產、長江基建、電能實業以財團方式,用約424億港元的總代價收購澳洲能源公用事業公司DUET GROUP。

7月,李嘉誠旗下兩個主力的「長實地產」及「長江基建」聯合公布,成立合資企業,在歐洲擬收購德國能源管理綜合服務供應商Ista Luxemburg GmbH, 最高財務預算總額共45億歐元。

在歐洲的收購還有其它的,本篇重點說說澳洲部分。

李嘉誠在澳洲的投資其實開始於1999年,除了在澳洲房地產市場擁有絕佳地段的物業外,在基建、釀造、電信、工業、資源、糧食等領域都有眾多投資項目。

李嘉誠澳洲商業版圖

在南澳的資產:

基礎設施
南澳電力網路公司: 51%股份

Envestra公司

工業
Cheetham鹽公司:是國內最大的鹽生產商,每年粗鹽產量約60萬噸,精鹽產量約70萬噸。

葡萄園
Qualco West:位於Riverland,佔地415公頃
Qualco East:位於Riverland,174公頃
Miamba葡萄園:位於Barossa,130公頃
Schuberts葡萄園:位於Lobethal,佔地74ha,
Bussorah葡萄園:位於Padthaway,佔地68公頃
Dalmeney葡萄園:位於Padthaway,佔地316公頃
成為了澳洲葡萄園第二大主人

其它州的資產:

Vodafone:持有Vodafone Hutchison Australia50%股份

Citipower和 Powercor:擁有這兩家維省電力供應商51%的股份

Amgrow:服務於澳洲農業和園藝市場的一家公司

Accensi:澳洲最大的獨立穀物保護產品的生產商

Aquatower:該公司擁有2027年前向維省4個城鎮提供飲用水的獨家供應權,長江實業持有49%的股份

李嘉誠在澳洲下了一盤資本大棋,你可以不住李家開發的房子,但你不能不吃鹽、喝水和用電吧?

淳樸的澳大利亞人靜靜的使用著這些公司的服務,默默的為首富回歸「王者榮​​耀」貢獻著利潤。

悟通巨大成功的邏輯之道很重要

70年代,中國要提前收回香港的傳聞四水起,引起逃港潮。很多人都沒信心情做地產開發, 李嘉誠就開始抄底,並囤積了大量土地和專案。

李嘉誠的判斷就是「人口紅利」。香港人多地少, 香港回歸,中國人要到香港去的一定比逃離的多。所以肯定發財。結果就是拚命買買買。

而且他的目標非常準確:現金流。

那時買樓不是賺差價,而是靠出租產生現金流。 「和黃」和「港燈」都是現金流資產。價格漲跌都放在一邊,關鍵是有現錢可以收。

這樣香港經濟動蕩的那幾十年,李嘉誠卻穩如泰山,越做越大。

李嘉誠1993年開始去北京拿地蓋東方廣場,然後也是不停的買地拿地,在還是計劃經濟中的大陸很少人看好房地產的時候,他就吃下了不少地。

然後就這麼放著,有統計顯示,從2005年起,李嘉誠拿了29個項目,截止2014年,還有三分之二還沒完工。

外人看了著急,但他卻不慌不忙。李嘉誠家族做開發不缺錢,當時政金關係融洽,貸款也不難,表面上是慢功出細活 ,實際相當於坐等土地升值。

2014年以後,李嘉誠基本就不在大陸拿地了。而相反他開始紛紛拋售物業專案。

中國賣一點,澳洲買一點。中國拋一塊,歐洲買一塊。一年間套現數百億港元,這邊賣出的資金錢,就都用到世界各地去抄底去了。

如果仔細分析總結上面李嘉誠收購的澳洲資產,他投的基本上是水電煤氣水和鹽這些公用事業和民生項目,這些都是現金流資產,每年都有巨大收益可以拿。

同在2014年, 中國內地房地產開發商瘋狂拿地與李超人形成鮮明對比。

雖然前者締造了一個個地產界創富神話,但當時的萬科董事會主席王石,這位成功去過地球南北極、登上過珠穆朗瑪峰的地產大佬,就在微博上發出預警:「精明的李嘉誠先生在賣北京、上海的物業,這是一個信號,小心了!」

商界的頂尖人士如同中國的武林高手,從風吹草動中,都能夠感覺出潛在的危險。

自古就有「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的說法,只要預測到有著一絲的不可掌控的風險,李嘉誠都會迅速做出應對,他對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形勢顯而易見有著自己的理性判斷。

李超人在政治方面也是相當精明,他深諳如何在不同的政治環境中投資,他經濟投資的背後都是有政治因素的權衡。

澳洲穩定的社會秩序、寬鬆的政治環境和良好的法律體系,吸引了李嘉誠的眼光。

為什麼即使發生了「英國脫歐」、「恐怖襲擊」與「難民危機」等重大事件,華人首富依然保持對歐洲的興趣?

重要要的原因之一是因為當地的部分「現金牛」公司已經「跌出」實際的價值,乘低吸納!

有消息說,阿里巴巴馬雲曾經向李嘉誠問經營之道, 答案很簡單和智慧:

做生意就是別管你做多少項目,你一定要有一個天塌下來都賺錢的項目,這個項目足以養活你的所有生意。

李嘉誠這幾年從「不寒而慄」到王者榮耀,不同背景的人也許有不同的評價,拋開複雜的因素不談,是否可以歸納為:

考量一個醫生,救死扶傷,標準就是是否治好病人;
衡量一個學生,刻苦學習,成績就是證明;
評量一個商賈,遵紀守法,成就就是說明 。

作者: 黎澳 繁榮世界               圖:網路

展開評論
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