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遲敬德(585年-658年12月26日),名恭,一名融,字敬德,朔州善陽(今山西朔州市朔城區)人。他是隋末唐初以勇猛著稱的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尉遲敬德原為劉武周部將,在劉武周滅亡之後投降李世民。起初因不被眾將信任而幾乎被處死,但李世民堅持起用他,在唐鄭決戰時有單騎救主之功。此後,以勇將之名參與李世民指揮的歷次戰役,在征服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徐圓朗的戰役之中,屢建奇勛。他也是玄武門之變的主角,親手殺死齊王李元吉,又率兵力逼李淵下旨立李世民為太子,擁立之功名列第一。突厥傾國進犯之時他以騎兵迎擊取勝,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礎。他使用的兵器是雌雄雙鞭和龜背駝龍槍,座騎是踏雪烏騅馬。晚年他淡泊名利,閉門不出,最終得享天年。
尉遲敬德年少時曾以打鐵為業,隋末大業年間,他從軍於高陽,以武勇稱,累授朝散大夫。隋大業十三年劉武周興兵自立,收羅尉遲敬德為偏將,與宋金剛南侵,連陷晉、澮二州。尉遲敬德交戰時打敗永安王李孝基,俘虜孤懷恩、唐儉等人。 (注1)唐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征討劉武周,劉武周令尉遲敬德與宋金剛在介休抵禦。李世民遣任城王李道宗、宇文士前往勸降。尉遲敬德與尋相舉城投降。李世民大悅,賜以曲宴,引為右一府統軍。
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玄武門之變中,尉遲恭事前事後出力甚多,尤以為救李世民本人而射殺李元吉與入宮上船為唐高祖守衛並請立李世民為太子等功勞為最,以護駕功高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貞觀元年(627年)九月,尉遲敬德被封為吳國公。貞觀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再次分封功臣官爵,冊拜尉遲敬德為宣州刺史,改封為鄂國公。尉遲敬德晚年信方術,在家中設爐煉丹,服食雲母粉,以求長生不老。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年),唐高宗李治以尉遲敬德功大,追贈其父為幽州(治薊縣,今北京城西南)都督。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公元658年12月26日),尉遲敬德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歲。唐高宗為此廢朝三日,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員都去參加弔唁。同時冊贈尉遲敬德為司徒、并州都督,謚曰忠武,賜東園秘器。給班劍、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唐太宗陵園,在今陝西禮泉縣東北)。其兒子尉遲寶琳繼承封爵,官職做到衛尉卿。
徒手奪槊武藝超群 玄甲鐵軍所向披靡
尉遲敬德精通武藝,尤其有一個絕招:善於「解避槊」,即奪取敵槊反刺對方。每次單騎沖入敵陣,敵人持槊攢刺,都不能傷到尉遲敬德,而尉遲敬德常常奪取敵人之槊還刺敵軍。
當時齊王李元吉也善於使馬槊,聽說尉遲敬德的本領後,很不以為然,要求與尉遲敬德比武。比武前,李元吉命令部下將槊刃去掉,以竿相刺。尉遲敬德說:「即使安上刀刃,也刺不著我,請您別拿掉,我的當然要拿掉刀刃。」(注2)兩人交手後,李元吉多次以槊刃刺向尉遲敬德,都未能刺中。在一旁觀戰的李世民問:「奪槊、避槊,何者難易?」尉遲敬德答道:「奪槊難。」於是李世民命尉遲恭奪李元吉之槊。李元吉執槊躍馬,志在刺之,不料尉遲敬德片刻之間便三奪其槊。李元吉向來驍勇,雖然嘆服其技藝,但也甚以為恥。
秦王李世民由於長年在外征戰,所以選千餘精銳騎兵作為親兵,皆著黑衣黑甲,號稱玄甲隊。
每次衝鋒陷陣,李世民都披上黑甲親率玄甲隊作為先鋒,伺機進擊,所向披靡,敵人畏懼。尉遲敬德歸唐後,與驍將秦叔寶、程知節、翟長孫共同統領玄甲隊,保護李世民。
唐武德四年(621年)正月,屈突通與贊皇公竇軌帶兵巡營,猝與王世充軍遭遇,交戰不利,李世民即率玄甲隊馳赴救援,大敗王世充軍,俘其騎將葛彥璋,斬俘6000餘人,王世充逃回洛陽。三月,夏王竇建德率10餘萬大軍西援洛陽,水陸並進,與王世充部將郭士衡數千人會合,進屯虎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西)東廣武山,並在板渚(今河南滎陽高村西北牛口峪附近黃河南岸)築宮,與王世充相呼應,威脅唐軍側背。李世民命齊王李元吉等繼續圍困洛陽,親率精兵步騎3500人於二十五日進駐虎牢。二十六日,李世民率驍騎500軍出虎牢,在其東20多里處偵察竇建德軍營,沿途設伏,令李世績、程知節、秦叔寶分別統領。然後與尉遲敬德僅帶4騎繼續前進。李世民對尉遲敬德說:「我拿著弓箭,你手握長槍跟著我,就是來一百萬人又能拿我們怎麼樣?」又說:「敵人看見我就返回,是上策。」(注3)在離其營3里處,猝與竇軍游騎相遇,李世民於是大呼「我秦王也」,引弓射殺一將。
竇建德軍中大驚,竇建德急忙派五六千騎兵前來追逐。 4名騎兵見狀大驚,李世民說:「你們只管在前面走,我自己和敬德殿後。」於是勒住韁繩慢慢走,追兵快趕上了就拉弓放箭,每射一箭都殺死一人。 (注4)追兵見狀懼而止步,隨後又追來,如此再三,每次都有死者,李世民前後射殺數人,尉遲敬德在保護李世民的同時,也殺十餘人,竇建德軍不敢再逼。待李世民將追兵引入伏擊處,李世積等奮起進擊,大破之,並斬首300餘級,俘其驍將殷秋、石瓚。
竇建德軍被阻於虎牢東月余不得西進,幾次小戰又都失利,將士思歸。五月初二,竇建德軍傾巢而出,擂鼓挑戰。時王世充侄子王琬在竇建德軍中,騎著隋煬帝的驄馬,鎧甲甚鮮。尉遲敬德率高甑生、梁建方直入竇軍,擒王琬,引寶馬而歸,竇軍雖眾,卻無人敢擋。待到中午,竇軍飢疲思歸,李世民見時機成熟,遂下令出擊,竇軍士卒迅速崩潰,竇建德也為唐軍所俘。唐軍主力回師洛陽,王世充見大勢已去,被迫於五月初九率其太子、群臣等2000餘人投降。
拒太子忠臣不事二主 保秦王勇將臨危救駕
從太原起兵到統一全國過程中,李世民屢建奇勛,威望很高,並形成了以秦王府謀士和勇將為核心的實力雄厚的精英團隊,使太子李建成心生嫉妒。鑒於秦王府驍將眾多,李建成、李元吉欲收買諸將,以為已用。由於尉遲敬德是李世民手下大將,所以便先向尉遲敬德下手。李建成首先用高官厚祿收買尉遲敬德,他秘密遞信派人對尉遲敬德說:「要委屈您給予我們父兄般的照看,同您做一個真誠親密的朋友,希望您答應我們的要求。 」接著贈送給他一車金銀器物。 (注5)尉遲敬德推辭說:「我出身低下,遇上隋朝衰亡,天下四分五裂,自己無處藏身,長期陷入叛亂隊伍,罪大惡極死有餘辜。結果承蒙秦王給我生命,如今還在秦王府供職,只應以生命報答他的恩情。我對您沒有功勞,不敢錯受重賞。如果私自答應為您效勞,就是背叛,一個為了私利忘掉忠誠的人,您又用他幹什麼呢?」李建成聞訊大怒不已,從此不再與尉遲敬德往來。 (注6)
事後,尉遲敬德將此事告訴李世民,李世民對他說:「您純潔的思想,高于山岳,就是堆起一斗黃金,我知道您也不會改變氣節。他送東西您就接著,不必顧慮。不這樣,恐怕您不安全。並且了解他們的陰謀之後,也可以幫助想出好的對策。」(注7)李元吉等深忌尉遲敬德,知道他在李世民身邊要想除掉李世民就非常困難,見軟的不行,便來硬的。李元吉派刺客去行刺尉遲敬德,尉遲敬德知道後,故意把幾重門都大開,自己則安卧不動,刺客幾次潛入尉遲敬德庭院內,見此情景反而不敢下手。李元吉見行刺不成,便在唐高祖李淵面前陷害他,李淵也正想剪除李世民的羽翼,便下詔將尉遲敬德逮捕,準備問斬。李世民聞訊趕忙營救,經多方面周旋,才將尉遲敬德釋放。這樣,李建成、李元吉對尉遲敬德的軟硬兼施均未得逞。
唐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三,李世民密奏李建成與李元吉淫亂後宮妃嬪,並欲殺他,似為王世充、竇建德報仇,李淵愕然,聲稱明日早朝鞫問。四日清晨,李世民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九將伏兵玄武門(長安太極宮北面正門)內。李建成、李元吉行至臨湖殿感覺有變,慌忙掉馬頭準備返回東宮和齊府。李世民從後面招呼他們,李元吉張弓即射,倉促間控弦不開,皆未中的,李世民則趁機射殺李建成。此時,尉遲敬德率70騎兵趕至,左右箭射李元吉,李元吉中流矢墜馬,逃入樹林中。李世民縱馬追趕,但衣服被樹枝掛住,墜馬落地。李元吉見狀,立刻趕到,奪弓將扼殺李世民。在此危難之時,又是尉遲敬德及時趕到,躍馬喝叱李元吉,李元吉見到尉遲敬德,放開李世民,欲趨武德殿,尉遲敬德邊追邊射,將李元吉射殺。這時,東宮翊衛車騎將軍馮立、副護軍薛萬徹等人率東宮、齊府精兵2000人趕來,猛攻玄武門,形勢危急。關鍵時刻,尉遲敬德持李建成、李元吉首級趕到示眾,東宮、齊府士卒遂潰散。
保駕功高繪圖凌煙閣 拒娶公主富貴不易妻
唐武德九年六月初七,李淵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尉遲敬德因功被授予太子左衛率。當時李建成、李元吉的親信有百餘人被捕,諸將都要求將這些人治罪,尉遲敬德對此堅決反對,他說:「兩名罪魁禍首,已經懲罰完畢,如果再株連他們的部屬,這不是穩定局勢的政策。」(注8)在他的再三爭取下,才沒將這些人治罪。八月初八,李淵退位。初九,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
同年十月,唐太宗大封功臣,尉遲恭與長孫無忌在玄武門事變中功勞並列第一,各賜絹萬匹;為了感謝尉遲敬德的救命之功,唐太宗將齊王府的全部財產都賜給了尉遲敬德;還拜尉遲敬德為右武侯大將軍;此外,尉遲敬德還食實封一千三百戶,與長孫無忌、王君廓、房玄齡、杜如晦相同,僅次於裴寂的一千五百戶。貞觀元年(627年)正月,天節將軍、燕郡王李藝反唐,唐太宗詔命尉遲敬德與吏部尚書長孫無忌率兵征討。兵未至,李藝已為手下所殺,遂回師。
吏部尚書唐儉與唐太宗下棋時,布子搶佔到有利位置。太宗剛輸了一盤,現在又見唐儉搶先,大為惱火,便下令:把唐儉調出朝廷,貶為潭州的地方官。太宗仍然余怒未消,他對尉遲敬德說:「唐儉不尊重我,我要殺了他。你替我證實:有人控告了他。」尉遲敬德謙卑的應允了。
第二天當面對證時,尉遲敬德叩頭至地,說:「我確實沒有聽到對唐儉的指控。」太宗一連問了幾次,尉遲敬德還是確定不移。唐太宗非常生氣,將手裡拿的玉板,氣恨恨的摔碎在地上,回宮去了。
過了好一陣兒,太宗吩咐開席吃飯,把三品以上的官員,都請來入宴。在宴席上,有人問:「為什麼賜宴?」太宗說:「尉遲敬德今天做了使各方面得益的事有三:一、使唐儉免於枉死;二、使我免於枉殺;三、使敬德自己免於曲從。這是三方面所得的益;另外,又使三方面增加了益:一、使我增加改過的美名。二、使唐儉增加了再生的幸運。三、使敬德本人增加了忠直的聲譽。這是三方面所增之益。為此,我請大家吃飯!」太宗還賞賜給尉遲敬德一千匹緞。
唐太宗還曾對尉遲敬德說:「朕想要將女兒許配給你,怎麼樣?」尉遲敬德叩頭辭謝說:「我的妻子雖然微賤,但與我同甘共苦好多年。我雖然才疏學淺,但聽說過古人富貴了不換妻子,此並非我的本願。」太宗只好作罷。 (注9)從這件小事中不難看出尉遲敬德富貴不忘本的品質,值得後人學習。
此後尉遲敬德又出任夏州(今陝西靖邊東北白城子)都督。
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尉遲敬德請求回家養老。二十五日,朝廷任命尉遲敬德為開府儀同三司,五天一上朝。二十八日,唐太宗命人畫二十四功臣圖於凌煙閣,皆真人大小,尉遲敬德名列其中,位於第七名。
純樸忠厚不辭勞苦 執鞭護駕化身門神
中國的門神之說也源自李世民與尉遲敬德和秦瓊的一段佳話。
相傳有一天,唐太宗在夢中夢見一位大將軍來向他求救。那位將軍說:『我是東海的龍王,玉帝命令我到人間降雨,唉!我去遲了,以致河水幹了,土地裂了,全國各地都鬧旱災,玉帝知道後大怒,判我死刑,明天午時由你的大臣魏徵監斬,到時候,您如果能想辦法讓魏徵不來,我就能活命。 』太宗很同情龍王,就答應了他的請求。第二天一大早太宗就叫魏徵來陪他下棋,從早上一直下到中午,魏徵實在太累了,就打了一個盹兒,誰知他竟然在夢中去監斬了。
從此以後,海龍王的冤魂每晚都來找太宗,抱怨他言而無信,日夜在宮外呼號討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將秦叔寶說,願同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待。唐太宗答應了。那一夜果然無事。太宗因不忍二將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畫二將真容,貼於門上。仔細觀察,其中一位手執鋼鞭,另一位手執鐵鑭。執鞭者是尉遲敬德,執鑭者是秦叔寶即秦瓊。
尉遲敬德作為大唐的開國名將,自歸附李世民之後,憑藉高超的武藝,多次冒險救李世民於危難之中,立下不世之功。尤其在玄武門事變中,不但殺死李元吉,救了李世民之命,還請高祖下令,令諸軍皆屬李世民指揮,內外遂定,可謂力挽狂瀾。
尉遲敬德同時還有遠見的卓識,如玄武門事變後,對隱太子李建成的黨羽主張釋而不殺,這一舉措迅速緩和了內部矛盾,同時還為李世民保留了魏徵那樣的大批棟樑之材。
在性格上,尉遲敬德純樸忠厚,自歸李世民之後,從無二心,為其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在拒絕娶公主一事上,更顯示出高貴的品質。正因如此,後人才將他作為門神,畫圖流傳至今。
注1.《舊唐書》卷六十八列傳第十八:敬德深入,至夏縣,應接呂崇茂,襲破永安王孝基,執獨孤懷恩、唐儉等。
注2.《舊唐書》卷六十八列傳第十八:敬德曰:「縱使加刃,終不能傷。請勿除之,敬德槊謹當卻刃。」
注3.《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九》:世民謂尉遲敬德曰:「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又曰:「賊見我而還,上策也。 」
注4.《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九》:世民曰:「汝弟前行,吾自與敬德為殿。」於是按轡徐行,追騎將至,則引弓射之,輒斃一人。
注5.《舊唐書》卷六十八列傳第十八:隱太子、巢剌王元吉將謀害太宗,密緻書以招敬德曰:「願迂長者之眷,敦布衣之交,幸副所望也。」仍贈以金銀器物一車。
注6.《舊唐書》卷六十八列傳第十八:敬德辭曰:「敬德起自幽賤,逢遇隋亡,天下土崩,竄身無所,久淪逆地,罪不容誅。實荷秦王惠以生命,今又隸名藩邸,唯當以身報恩。於殿下無功,不敢謬當重賜。若私許殿下,便是二心,徇利忘忠,殿下亦何所用? 」建成怒,是後遂絕。
注7.《舊唐書》卷六十八列傳第十八:太宗曰:「公之素心,郁如山嶽,積金至斗,知公情不可移。送來但取,寧須慮也。若不然,恐公身不安。且知彼陰計,足為良策。 」
注8.《舊唐書》卷六十八列傳第十八:敬德曰:「為罪者二凶,今已誅訖,若更及支黨,非取安之策。」
注9.《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五》:上又嘗謂敬德曰:「朕欲以女妻卿,何如?」敬德叩頭謝曰:「臣妻雖鄙陋,相與共貧賤久矣。臣雖不學,聞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所願也。 」上乃止。
主要參考文獻:
劉昫等,《舊唐書》,後晉
吳兢,《貞觀政要》,唐
歐陽修等,《新唐書》,宋
司馬光等編,《資治通鑒》,宋
惜秋編,《隋唐風雲人物》,現代
王壽男著,《隋唐史》,現代
作者:雲中君
圖片:網路
推薦閱讀: 大唐英雄榜
This post was last modified on 2017年9月1日 12:37
兒童服裝店Blue Sky Kids Land 及其兩名董事 Guo Dong Gu (顧)和他的妻子 Fei Rong Yang(楊) 因剝削四名中國移民、妨礙公平工作局的檢查而被罰款 510 多萬澳元。 Read More
更新於 :2024-12-19 01:50 文/清簫 今天繼續講《古文辭類纂》。上期講了姚鼐在此書序目中所謂的神、理、氣、味、格、律、聲、色,這是序目里最關鍵的部份。下面我會結合該序目以及不同文體的範文,帶大家一起欣賞古文,提升鑒賞與寫作水平。古文有些寫法在現代依然不過時,取決於學者怎樣運用。希望能幫到大家。 《古文辭類纂》序目最關鍵的一段是:「凡文之體類十三,而所以為文者八,曰: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則精者亦胡以寓焉。學者之於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終則御其精者而遺其粗者。」一是簡介古文分類,二是概述構成一篇文章的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現在我們簡單回顧一下此書的13個文體類別: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誌、雜記、箴銘、頌讚、辭賦、哀祭。這13類文體或許乍看難以理解,我們不妨進一步歸納,其實可以歸為三大類: 1、說理(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 2、記事(傳狀、碑誌、雜記) 3、抒情(箴銘、頌讚、辭賦、哀祭) 這樣是不是更加簡單清晰了?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之文以理為主;傳狀、碑誌、雜記以事為主;箴銘、頌讚、辭賦、哀祭主寫情。透過姚鼐所列文體的順序,可知他認為學文應當先學議論文,後學敘事文,最後學對辭藻精美要求較高的抒情文。我們試分析他如此安排的原因:無論是否能成為文學家,都要條理清晰,明辨是非,所以議論文是基礎。記事文比議論文稍難一點,比如給一個人作傳,或寫墓志銘,至少要對此人的生平全面了解,並在諸多大小事中取捨,挑出最重要的事,且次序嚴謹,還要真實,所以很考驗功底。至於頌讚、辭賦、哀祭等重在抒情的文體,寫作難度更大,但即使寫得不好也沒關係,至少前面已經學會寫最重要的議論文和記事文。 (圖:Adobe Stock) 再來看《古文辭類纂》所選文章的朝代比例。其中,先秦文佔11%;兩漢文佔20%;六朝文佔1%;唐宋文佔59%;明文佔5%;清文佔4%。唐宋文比例最大,在唐宋文中,大多數都是八大家的作品,即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的文章。而六朝文比例最小。上期介紹過「桐城三祖」的文學觀,結合上期內容,各位想必不會對上述比例感到意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