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生活網)
「管理者天天都要面對既可愛、而又不完美的人,面對人性中的善、人性中的惡,人的潛能、長處、和人的弱點。」
「管理的本質,是激發和釋放每一個人的善意。管理者要激發和釋放人本身固有的潛能,創造價值,為他人謀福祉。」
1999年7月份,我拜訪了彼得·德魯克(Peter F. Drucker)先生,一位專註於寫作有關管理學範疇文章的奧地利作家、管理顧問及大學教授,向他提出辦一個管理培訓機構的想法。德魯克說,你在做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他對我說,中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關鍵就是人才問題。是什麼人才問題呢?是管理人才的問題。別的東西,你都可以進口:資金你可以引進,設備你可以引進,但是只有人才,你無法靠引進。而且,最重要的是,管理一定要在當地的文化中才能發芽生根。
德魯克說,日本人的職業經理人和歐美的職業經理人是不同的。雖然他們都在做管理,但是管理一定要能適應自己的文化,才有接受度。所以,當時德魯克說,你必須培養自己的人。這是躲不過去的,而且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只有中國人才能建設中國。
2000年5月,德魯克在為我們的題詞中寫道:「迅速培養稱職的管理人才和創業者,使他們能與世界頂級強手競爭,顯然是中國最需要的,也是中國社會與經濟取得成功的關鍵……為中國管理者和創業者提供全世界最優良的管理知識和管理工具,不但對中國,而且對世界都是至關重要的。」
管理的本質:激發善意和潛能
克萊蒙特大學以德魯克的名字來命名該校的管理研究生院。在命名儀式上,德魯克談了他對管理學的看法,以及這個學科的研究對象是誰。由這點出發,他談到了管理行為背後的價值觀、信念和承諾。
德魯克說,管理是一門真正的博雅藝術(Liberal Art)。管理的對象是誰呢?是人類的工作社群。從表面看,管理的目的是工作的成效,但是,工作是由人從事的,所以,管理者不能不和人打交道。管理者天天都要面對既可愛、而又不完美的人,面對人性中的善、人性中的惡,人的潛能、長處、和人的弱點。任何有經驗的管理者都會明白這一點。
管理的本質,其實就是激發和釋放每一個人的善意。對別人的同情,願意為別人服務,這是一種善意;願意幫人家改善生存環境、工作環境,也是一種善意。管理者要做的是激發和釋放人本身固有的潛能,創造價值,為他人謀福祉。這就是管理的本質。
但是,很多人把管理當成一種工具,認為管理是用來操控的,因為它的目標是要讓工作有結果,就必須操縱、控制工作者的行為。這一條,是德魯克堅決不同意的。在他的著作中,對「胡蘿蔔加大棒」有很精闢的分析。胡蘿蔔是利誘,大棒是威脅,兩者都是在利用人的弱點,即人性中的貪婪和恐懼,去操控工作者,這與管理的本質背道而馳。我們可以看到,「胡蘿蔔加大棒」被全世界的管理者很普遍地接受,但是「胡蘿蔔加大棒」的效果卻是越來越差了。在發達國家中,它甚至對體力工作者也不起作用了;而對知識工作者來說,它在任何地方都不起作用。管理人員已沒有大棒可用,而胡蘿蔔作為刺激的作用也愈來愈小。
德魯克本來是一位政治學、法學的學者,後來又成為經濟學家,聽過熊彼得、凱恩斯的課。那時候,在學術界,管理學還不存在。德魯克經歷過一戰、二戰,感受到戰爭帶來的傷害,生命和財產的毀滅、知識精英的毀滅、文化的毀滅。對人類的同情心讓他覺得:這些應該避免。用什麼辦法避免?
二戰爆發前,他移民到美國,看到一個新的社會現象,發現美國出現了很多大的企業。這些企業提供就業機會,吸引很多人從鄉村社區跑到城市,進入工廠這樣一個新的社區。而就在這些企業中,每一個進入企業的人,都可能自由發揮自己的能力,承擔責任。那麼,是什麼決定一個企業有沒有成效,能不能給人這種自由和責任呢?答案就是管理!於是,德魯克開始研究管理了。
那個時候,管理還談不上有什麼學問、地位,也沒有成為一門學科,一個學者跑到企業研究管理是被認為不務正業,而且是自毀前程的。德魯克的導師替他惋惜說,你這麼一個有才華的人,怎麼去研究這些擺不到檯面的東西呢?你在經濟學、政治學已經嶄露頭角,可以很有前途。但是,德魯克去研究、建立管理學的出發點,不是為了個人的成就,而是為了解決帶來痛苦的社會問題。
(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德魯克學院(ID:Drucker_Academy)
責任編輯:凈心
圖片: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