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生活網)
「他一生的輝煌只有一次
但這一次已是傳奇」
約恩·烏松
Jørn Oberg Utzon
他是03年普利茲克獎獲得者
曾傾注9年心血
卻至死都從未親眼目睹過
這座舉世聞名的建築
悉尼歌劇院
約恩·烏松
(Jørn Oberg Utzon)
丹麥建築師
悉尼歌劇院的設計者
你一定想不到
他曾是名優秀的水手
卻在19歲考進了
丹麥皇家藝術學院建築系
師從當時丹麥建築界的領軍人物
Steen Eiler Rasmussen和Kay Fisher
1942年畢業後
曾和瑞典建築大師
Erik Gunnar Asplunde
和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共事過
與這些大師級建築師共事
是烏松最為重要的發展時期
但他卻因不滿於現狀
選擇了離開
對他來說
似乎只有週遊世界
從不同國家、民族的建築中
汲取養料,才是最直接有效的學習
於是從1948年
開始了他的遊歷之旅
中國、日本、墨西哥
美國、印度和澳大利亞等
這樣一游便是十年
十年的遊歷
為他奠定了深厚的建築學識
遊學回國後便為自己設計了住宅
聯排式院落——金戈居住區
弗萊登斯堡住宅
澳大利亞是他遊學的終點
成了影響他一生的主要因素
悉尼歌劇院籌建之初
年僅38歲的烏松
寄去了自己的設計圖紙
當時的他在建築界
並沒有什麼名氣
他和妻子住在海邊的小鎮上
那一年他的小兒子剛出生
大兒子詹13歲,女兒琳11歲
雖然1945年已經成立了工作室
但他真正的作品並不多
要是勉強硬要算一個的話
或許就是他為自己建造的家了
烏松在赫列別克的住宅
他對遠在天邊的悉尼
根本一無所知
只是憑藉著從小生活在
海濱漁村的生活積累所迸發的靈感
完成了這一設計方案
烏松一直都清楚記得自己當初
設計悉尼歌劇院時的熱情與衝動
「那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時光
我躺在海邊的沙灘上畫我的草圖
要是哪裡畫的不對
我就用手把它們抹掉再重新畫」
不久後,烏松為歌劇院
設計的「貝殼」方案
從來自30個國家的200多名
設計師中脫穎而出
當祝賀電話打到他家時
烏松的女兒琳和他助手同時尖叫起來
他們喊著:「悉尼!悉尼!」
烏松問:「我是第三名嗎?」
他們回答:「不,是第一名!」
當他寄出自己的設計方案時
並沒有料到
又一個「安徒生童話」
將要在異域的南半球上演
但這個獎來得並不容易
據說在設計競賽的預選階段
烏松的設計圖紙早已被淘汰
後來建築大師埃利兒·沙里寧
一眼就著迷於他獨特大膽的設計
硬是從一堆廢紙中找出了烏松的圖紙
他只認可烏松,並說服了其他評委
獲悉自己的方案被採用後
意氣風發的烏松
舉家遷往悉尼
打算從此定居澳大利亞
一家人受到當地民眾
和工黨的熱情歡迎
烏松也開始以悉尼歌劇院
總建築師的身份開始工作
然而上天總是
不願讓你太一帆風順
悉尼歌劇院初搭建的鋼結構-1962年
在隨後的施工中
由於超前的大膽設計
和高昂的工程造價
烏松和他的設計方案
成了當地輿論的對象
烏松最早提出的橢圓形拋物線的水泥屋頂設計後來被證實無法施工,他和設計施工團隊又耗費了數千小時將設計轉化為的半球形幅度設計。歌劇院特殊的造型使得建築工程極為困難,再加上追求完美的烏松無法忍受絲毫的瑕疵,短短的一年時間裡,建築經費已經追加到980萬澳元(近乎追加四成)。
在歌劇院逐漸成型時
它不僅成了悉尼的焦點
也不幸成了一個政治靶子
開工四年後,悉尼歌劇院初成形
上世紀50年代的悉尼還只是一個雜亂的工業城市,當時墨爾本被視為該國的現代文明中心,擁有更雄厚的經濟實力,在1956年成功舉辦了奧運會,擁有更高的國際聲譽。雖然當時的新南威爾士州首長卡希爾表示歌劇院與政治無關,也不會因日後的選舉結果而有所變化,但悉尼歌劇院最後還是被作為悉尼與墨爾本競爭的重點工程,成了各方政治勢力博弈的焦點。
烏松將圖紙改了無數次
經費還是超出了預算
再加上與新上任的
南威爾士州首長卡希爾不合
且無法繼續支付員工工資等原因
烏松於1966年宣布辭職
他天真的以為政府會留他
但事實卻打破了他所有幻想
「對他來說,
不能繼續建造歌劇院
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烏松的兒子回憶說
失望的烏松
帶著家人離開了澳大利亞
並發誓永遠都不會再踏上
這片曾傷害他的土地
當他要走時
許多悉尼當地民眾甚至
遊行希望烏松留下
但民眾畢竟不是政府
於是,
這一別,
就是永遠。
烏松離開後
Peter Hall接任總設計師
……
1973年,這座艱難出世的建築
終於在第10個年頭完工了
工程的整體預算
從最初的700萬美元
飛升到1億美元
1973年10月20日,悉尼歌劇院終於對外開放
同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參加了歌劇院的開幕式
然而烏松並沒有接到邀請
甚至連名字都未被提及
1978年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
授予烏松金質獎章
以表彰他的傑出創造
烏松這才感慨地說
是獎章治癒了他「悉尼悲劇」的創傷
悉尼歌劇院
雖有富麗堂皇的外表
內部結構卻是一團糟
因為烏松走的時候
只是把外殼建好了
但裡面的構造都需要
新接任的設計師重新設計
結果可想而知
不僅音效不好
歌劇院的後台空間也不合理
樂隊演奏席位狹小擁擠
觀眾座位間的階梯太陡
許多演奏家都不堪忍受
歌劇院糟糕的聲音效果
甚至有位批評家曾將它形容為
「徒擁三角鋼琴的外表裡頭
卻是一堆生鏽的琴鍵」
就像一個被施了魔咒的城堡
沒有任何建築師願意對它進行整修
於是澳大利亞政府
又去找了烏松,讓他負責整修
但烏松早已說過不可能再回澳大利亞
最終負責整修項目的是
烏松的兒子詹和查德·約翰遜
而烏松設計的唯一項目
則是一個五米長的掛毯
作為歌劇院內的中心裝飾品
1999年,烏松與悉尼和解
又設計了悉尼歌劇院的新西柱廊
這一次,英國伊麗莎白二世
在啟動儀式上公開表彰了烏松
儘管烏松接受了
澳大利亞政府的橄欖枝
他還是拒絕了所有返回澳大利亞的邀請
2008年,在烏松90歲生日時
悉尼歌劇院的全體員工
為遠在丹麥的約恩·烏松慶生
並邀請他來參觀悉尼歌劇院
但烏松以身體狀況欠佳為由
拒絕了這一邀請
或許烏松自己也沒有想過
這個差點毀了他建築師生涯的建築
卻造就了他一生的傳奇
歌劇院成了全世界公認的藝術傑作
其「形若潔白蚌殼,宛如出海風帆」的造型
成了澳大利亞人的驕傲
按烏松後來的解釋
他的設計理念
既非風帆,也不是貝殼
而是剝開的橘子片
14瓣的建築可以結合成
完美的球狀建築體
2003年,在悉尼歌劇院的建成30周年慶典
烏松被授予了普利茲克建築獎
悉尼歌劇院被稱為
「20世紀最具標誌性的建築之一」
這無疑是對烏松的最高評價
遺憾的是
但他卻未能親眼看過建成後
悉尼歌劇院的真面目
普利茲克獎曾這樣評價他:
他總是領先於他的時代
當之無愧的成為
將過去的這個世紀和永恆不朽的建築物
塑造在一起的少數幾個現代主義者之一
2019年悉尼歌劇院
將進行建成以來的最大規模改造
由ARM建築事務所、
美國劇院設計師Schuler Shook
以及德國聲學工程師MüllerBBM
一起為悉尼歌劇院進行改造
1 、入口
原第二入口和門廳
將設為無車入口
方便訪客進入
擴大售票空間
其中有一個入口
還專門以烏松的名字命名
「Utzon Room」
2 、音樂廳
音樂廳是歌劇院的中心
專門設計的新型吸聲天花板
和反射鏡能夠更好地向舞台上的表演者
和大廳各處的觀眾傳遞聲音
自動懸吊裝置提高了
大廳的靈活性和功能性
並且能夠快速適應不同類型的表演
最新的3D環繞聲系統
增強了當代音樂表演的音效
3 、瓊·蘇瑟蘭劇場
瓊·蘇瑟蘭劇場的可靠性
功能性和安全性也將全面升級
4 、創意學習中心
專門為兒童和青少年
提供的學習中心
學習的內容主要是
建築創新方面的知識和實驗
5 、即將建的功能中心
新的功能中心將取代
北部百老匯現有的活動大廳
可舉辦多達500人的雞尾酒會
從落地窗就可欣賞到悉尼的壯麗景色
悉尼歌劇院還和
新建了數字化休息區
主要由Tonkin Zulaikha Greer
建築事務所的負責人Tim Greer設計
主要是為了來聽歌劇的遊客
能夠在劇前和劇後擁有
一個完美的服務體驗
遊客在休息區通過
三星的新技術就能進行
點餐、娛樂放鬆或者了解整個歌劇院
還能用 VR 技術
體驗一把站在歌劇院帆上的快感
這次對音樂大廳的
升級工程將耗時18個月
2019年中開始並預計將在2021年完成
升級後的歌劇院將
向公眾開放更多的區域
並滿足更多表演家、觀眾及遊客的需求
新州警察局局長凱倫·韋伯威脅說,如果由於鐵路罷工導致觀看煙花人群的安全無法保證,她將建議取消悉尼標誌性的新年前夜煙花表演。 Read More
12月15日,一個網名為「Ares」的中國遊客在「小紅書」上發布了三段使用無人機近距離拍攝澳洲海軍軍艦的視頻。引發了網路熱議和澳洲參議員Malcolm Roberts的關注。 Read More
更新於 :2024-12-20 03:12 12月初,三名台灣總統府當值憲兵因向中共特務提供機密遭到抓捕,之後中共滲透台灣網紅的種種跡象也被媒體爆出,再次引起台灣輿論對中共滲透及《反滲透法》界限的討論。 從中共誕生以來,統戰與滲透一直是中共非常重要的戰略手段,從未放鬆過。上百年來,其滲透能力堪稱登峰造極,幾乎就是無所不在、無孔不入、無往不勝。中共當局不僅依靠統戰與滲透成功地將國民政府趕到了台灣,還將全中國百姓拿捏得服服貼貼。 西方政客的幻想曾造就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中共的統戰與滲透也隨著中國製造的廉價產品全方位地蔓延到了世界各國,並順利地在各級政府、學術領域,甚至地方社團中埋下種子,打下了長期盤踞的基礎。 而散布在世界各國的台灣社團從來就是一個重災區,在民主環境里成長的台灣人並沒有天生的免疫力,一些單純的台灣人往往在有意無意間被利用了、被滲透了,被統戰了,卻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墮落在紅色的枷鎖之中。 每當人們提到中共的統戰與滲透就會聯想到特務與間諜,其實統戰與滲透的範圍極其廣泛,廣泛到不能簡單地用「間諜」的概念來分析論述。 比如說,一些有點影響力的台灣人常常會公開提醒台灣商人,不要在中共不喜歡的媒體上刊登廣告,或避免發表支持台灣政府的言論,美其言曰出於「好意」或「保護僑胞」,其實他們已經在中共的戰壕里,替中共的統戰與滲透發揮影響力了。讓人產生恐懼或自覺宣揚「中國好故事」,都是紅色滲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很多海外華人,包括台灣人或東南亞的華裔難民,他們的政治立場往往會隨著中共影響力的變化而相應發生變化,有些人從反共走向親共,之後又宣稱反共,自由世界給了他們自由思想的空間,但他們是否真的能在立場的改變過程中擺脫中共勢力的束縛呢?那就只有天曉得了。因為中共統戰與滲透的力量就像癌細胞,具有頑固的持久性,有時活躍、有時潛水,當沾惹上後想洗心革面就沒那麼容易。 在澳中經濟處於蜜月的年代,澳洲只看到了滾滾而來的金錢,卻沒注意到中共的金錢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減輕了澳洲的經濟危機,也削弱了澳洲的立國基礎,澳洲政府在中共的玩弄下幾乎成為了一堆木偶。譚寶政府最終反戈一擊推出了「反滲透法」,氣焰囂張的中共和統會也不得不偃旗息鼓。中共的紅色勢力就此消亡了嗎?當然不會!那張滲透的網路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可能在一天內轟然瓦解,該鋪墊的早已穩妥,該下的種子也已紮下了根。 英國王子邊上埋著紅色地雷,中共軍人擠進紐西蘭國會,泛紅憲兵在守護台灣總統府,類似的情形比比皆是,澳洲也絕對不會例外,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區別只在於何時才被發現,西方民主社會的一大特點就是後知後覺。 中國人的群體很簡單,親共與反共都是擺在檯面上,多多少少都對澳洲主流產生影響力,其它的絕大多數社團都保持低調,明哲保身,見風使舵,意見統一。 與中國社區相比,台灣社區反而顯得比較複雜,那是因為各台灣社團在對台灣的定義上有著差異。 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海外缺乏具有影響力的台灣本土社團代表台灣人發聲,一直被認為是台灣人聲音的社團並非來自台灣,那是一些民國初期就開張的百年老店,「XX堂」,或「XX會」,以及逃離共產極權迫害的難民組成的「越緬寮」團體,他們都曾接受了中華民國文化教育,本質上捍衛的是中華民國。當中共和統會在全世界粉墨登場後,首當其衝就是對這些社團進行統戰與滲透,遺憾的是無一能夠倖免。… Read More
新的482「需求技能簽證」(Skills in Demand, SID) 相關的法規於2024年12月7日生效,由於細節不多,僱主和簽證申請人必須留意簽證的新要求。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將不會有新的子類別。需求技能簽證將與臨時技能短缺簽證使用相同的子類別號碼「482」,但這絕不是簡單的重新標籤。 任何在12月7號之前提交的482簽證申請不受這些變更的影響。 需求技能簽證有三個流派:專業技能流、核心技能流和勞工協議流。前兩個流派取代了中期和短期流派,這意味著該簽證更注重高低收入之間的區別,而不是長期和短期的職業短缺。勞工協議流將有效保留現有標準。至於針對低薪但關鍵職業的基本技能通道的命運,則無法預測。計划進入該流派的職業可能會通過勞工協議獲得。 主要法規不僅修訂了482子類簽證,還包括相關的提名、贊助義務和僱主提名的永久簽證。只有關鍵方面被突出強調。 該法規的大部分內容涉及修訂現有法規,將子類的名稱從「臨時技能短缺」改為「需求技能」,例如,與簽證取消、退款和某些家庭成員豁免的規定。然而,這項新簽證還有許多重要方面。 收入門檻 取代臨時技能移民收入門檻 (TSMIT) 的將是1994年移民法規中設定的兩個收入門檻: 1.…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