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生活網)每年的1月26日都是澳洲國慶日。這一天里,全國各地都會舉行公民入籍儀式。但對於原住民及托雷斯海峽島民來說,1月26日卻是領土被入侵的日子。因此,關於修改澳洲國慶日日期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息過。
據時代報報道,周四澳洲國慶日當天,墨爾本市中心舉行了隆重盛大的遊行慶祝活動。然而慶典過後,緊接著又有數萬名抗議者湧上街頭,進行了「入侵日」的示威遊行。
當天,約5萬名「入侵日」示威者聚集在聯邦廣場,這個數字使參與國慶遊行的人數也黯然失色。上午11時遊行開始,Swanston Street上在播放澳洲國歌;而另一邊,示威者們來到Spring Street的維州議會大廈門前,開始發表「入侵日」演說。
隨後,示威者們跟著遊行隊伍的末尾,先是在Bourke Street和Exhibition Street路口靜坐,一度阻礙交通;然後佔據了Swanston Street和Flinders Street路口,高喊口號,群情激憤。
每年澳洲國慶日,作為主要城市之一的墨爾本都會爆發「入侵日」抗議遊行,悉尼也不例外。下午1點左右,悉尼一名男子試圖在一面澳洲國旗上潑汽油並點燃,被現場的警察制止,之後雙方發生了肢體衝突。
目睹了抗議遊行的各國遊客也對此表示了關切。來自印度的Varun表示,原來在澳洲還會發生這種事,但他覺得很好,因為人們有這個自由對每一件關心之事表達看法。
「入侵日」抗議隊伍中的白人女孩Melanie說,他們並不反對澳洲搞國慶,只是1月26日這一天不合適。澳洲人不該忘記歷史上對原住民犯下的錯,更何況這個錯誤仍在一直犯下去。
「澳洲日」的來歷
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長率領的一支有6艘船的船隊共1530人抵達澳大利亞的植物園灣(Botany Bay),當中有736名囚犯。八天後的1788年1月26日,他們正式在澳大利亞傑克遜港(Port Jackson)建立起第一個英國殖民區,這個地方後來人口不斷增長而成為澳大利亞第一大城市悉尼,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當時的英國內政大臣悉尼(Sydney)。每年的1月26日是澳大利亞的國慶日。
澳洲土著是怎麼回事
土著人的祖先最早是在 5萬多年前的海面時期到達澳洲的。那時印尼的島嶼距澳洲最近只有60多公里。土著人皮膚近黑色,但他們的直接祖先不是非洲人而是亞洲人。澳洲土著來自兩大不同血緣系統或種群:一種稱作「粗狀人」,頭蓋骨厚重,骨骼粗大,身材較矮,另一種稱作「瘦長人」,頭蓋骨薄,骨骼細,身材較高。瘦長人的頭骨很像中國南方的古人類柳江人,粗狀人則接近印尼的爪哇人和索羅人。
當歐洲人到達澳洲之前,土著人的人口已經達到了50萬至100萬,他們形成許許多多的部落,有著嚴密的社會組織,姻制度和「法律」。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領地。他們營養充足,身體健康,快活地生活著。他們當然不知道,在遙遠的其他大陸上,人類開始了越來越快的進步。農業,畜牧,銅器,鐵器。尤其是歐洲人,已經造出了槍炮和遠航的大船,不久就要出現在澳洲的海岸。
罪犯的流放地
在18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正在開始,農業的進步使很多農民失去了土地,大量的農村人口湧向城市,因為人口激增,而城市貧民越來越多。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困擾著英國,那就是罪犯的數目猛增使英國的監獄早已爆滿,許多犯人被送到海外殖民地如北美的百慕大。但是1776年英國的北美殖民地起義成功,變為獨立的國家–美國,英國再也不能向那裡輸送犯人了。於是,犯人成為英國政府極為頭疼的問題。監獄越來越不夠用,很多海軍淘汰下來的木帆船被改為監獄,停泊在河口港灣里,監獄船裡面充斥著糞便和死屍的惡臭,它們長年浸泡在水裡腐爛著,有些就在暴風雨里沉沒了。周圍城鎮的居民感到恐慌,他們懼怕犯人暴動和傳染病流行,英國急需一 個解決辦法,很多方案被考慮到了,最後注意力集中到了新南威爾士,即庫克船長 1770年發現的澳洲東海岸。曾和庫克一同航行的班克斯向國會描述了新南威爾士的自然條件:草木茂盛,有足夠的木材和燃料,水源充足,可「支持大量的人口」,於是,在澳洲建立流放犯人的殖民地就被確定了。
當時倫敦人口約為八九十萬,犯罪者即有11.5萬,占倫敦人口的1/10,倫敦娼妓有5萬,占人口的6%。1788年1月26日,一個由11艘船艦組成的艦隊將548名男罪犯和189名女罪犯送到澳大利亞,一直到1840年,澳大利亞一共送了16萬名罪犯。罪犯的小孩由於不在記錄中,人數不詳,估計全部罪犯及小孩,約在20萬人以上。
兩種社會激烈的碰撞
在澳大利亞成為罪犯流放地之前,當地的原住民估計有500至900個部落。這些原住民乃處於游牧和採食階段,他們只有長矛,沒有弓箭,對野獸的狩獵和追蹤很有本領。這些原住民乃是最原始的公社社會,沒有酋長。當這種原始社會邂逅到了白人罪犯的社會,兩者的生存競爭必然特別的慘烈。
從1787年起,歐洲人大批量向澳大利亞移民,由於土地與生活資源的衝突,而土著人原始的武器根本無法抵抗外來的侵略,至少2萬土著人死於土地的衝突,許多土著人淪為奴隸,大部分的土著人失去了肥沃的可生存的土地被趕往不毛之地。更災難性的是移民帶來了大量的疾病,使缺少生活資源的土著人雪上加霜,至1933年,土著人在澳大利亞的人數大約僅存七萬人左右。
20世紀初到70年代初,澳大利亞政府還實行了一項政策——「白澳政策」,認為土著居民低賤無知,有無數的家庭被拆散,骨肉分離,政府強行將他們的孩子帶走交給白人撫養或送到白人學校寄宿,以求同化土著人。那些被帶走的土著孩子後來被稱為「偷走的一代」。
澳大利亞反思血腥殖民史
可以說,面對17-19世紀期間數百年歐洲對全球的血淚殖民史,澳大利亞是很反思,善待的,尤其是20世紀以來,先是很多文學和藝術作品反思了殖民血淚,接下來是民權運動和對原住民的安置,文化保護問題,直到今天大部分達成和解,文化和精神上的反思。
澳土著人血淚史
1770年,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抵澳東海岸,宣布英國佔有這片土地。
1788年1月,英國流放到澳的第一批犯人抵悉尼灣,英開始在澳建立殖民地。當時估計有75萬土著人生活在澳大利亞。
1789年,土著人中出現首例由殖民者傳染的天花疫情,造成數百土著人死亡。
1791年,英國殖民當局把悉尼灣附近的土地「分配」給服完刑期的流放犯人,開始了對土著人土地的剝奪過程。這一過程中,土著人與殖民者的衝突造成數以萬計土著人死亡。
1901年1月1日,澳各殖民區改為州,成立澳大利亞聯邦,但把土著人排除在人口普查範圍外,他們被歸為「動物群體」。
1910年,澳通過一項政策,以改善土著兒童生活為由,規定當局可以隨意從土著家庭中帶走混血土著兒童,把他們集中在保育所等處。
1937年,澳當局通過一項可以武力同化混血土著人的官方政策。
1967年,澳大利亞人在全民公決中贊成修改憲法,把土著人納入人口普查,並賦予他們投票權。
1970年,澳廢除允許當局帶走土著兒童的法令。
1976年,澳政府通過法令,承認土著人對澳「北部地區」大片土地的所有權。土著人此後掀起要求歸還先祖土地的運動浪潮。
1992年,澳最高法院裁定,土著擁有殖民時期以前澳大利亞一種形式的所有權。
1997年,一項全國性調查報告說,從家人身邊奪走土著兒童的政策使多達10萬的土著人遭受精神創傷。報告建議政府對「被偷走的一代」作出補償。時任總理約翰·霍華德拒絕作官方道歉。
2007年,陸克文當選總理,承諾代表政府向那些土著人道歉。
This post was last modified on 2017年12月6日 16:17
周二(11月19日),全球金融市場迎來多重波動,美元指數回調、黃金價格上揚、原油價格下跌,而英鎊與澳元雙雙出現反彈跡象。 Read More
工黨指責反對黨領袖達頓破壞削減移民的努力,拒絕支持政府的留學生限制提案。達頓則抨擊工黨不僅搞亂了留學移民政策,還導致原本應該被無限期拘押的外國罪犯被放進社區。 Read More
11月20日周三正午,悉尼西南部的華人區 Hurstville 發生一起入室搶劫案,一名 23 歲的女留學生遭嫌犯捆綁。 Read More
11月21日凌晨,悉尼東郊一個著名的猶太社區發生一系列襲擊事件,一輛汽車被焚燒,另有十幾輛汽車及房屋被塗上反以色列標語。總理阿爾巴尼斯表示,這起反以色列破壞行為「令人深感不安」。 Read More
如果工會與新州政府的薪酬談判沒有取得進展,可能在本周末組織大罷工,導致悉尼大部分火車線路停運。再加上有一部分地鐵線因為維修而停運,通勤者周末只能換乘巴士、輕軌、輪渡等交通工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