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生活網)
有一個國內的老同事在美國一個小城市學習、生活了一年,離開美國之前對我說:以前一直以為中國人是最看重家庭孩子的,沒想到美國人這麼看重家庭、看重孩子。我的另一個朋友也說:以前以為美國人對父母不如中國人對父母好,是因為美國的父母對孩子不如中國人,來美國後才知道,原來美國人對孩子並不比中國人差,甚至更好,而且不需要回報。是啊!來美國之後,我才知道,美國人講究陪伴孩子成長,他們認為,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時間只有十二三年,青春期後就不那麼需要父母了,所以他們會在孩子青春期之前盡量多陪孩子,而後慢慢放手,直到孩子獨立。孩子獨立後,特別是結婚後,和父母的關係是各自獨立的家庭,家庭的概念只是夫妻和未成年孩子,每個人對自己和未成年子女負責,所以是自己存養老金、存喪葬費,由社會承擔養老的責任,不管是生是死,都不給孩子造成負擔。
現在我很認同這種家庭觀念,因為我自己和大兒子的成長過程,都說明了這種家庭觀念更符合人性的需要、更先進。在大兒子小的時候,我總是忙著自己的工作、應酬,有時甚至還會因為自己的情緒不好而遷怒於他。我習慣了他總是依賴我、等著我,習慣了他像個跟屁蟲似的跟著我,從來沒想過這樣的日子會很快結束。所以,當突然有一天,我叫他和我一起外出遊玩而遭到他拒絕時,我感到震驚、失落,原來兒子已經長大了,已經不那麼需要我了。此時此刻,我感到有那麼多的遺憾,有那麼多的事情還沒來得及做,他就已經不再需要了,他已經不再是Baby,不再需要我陪伴,我的關心愛護成了多餘的啰嗦。
我開始反思,覺得美國人的家庭觀念、對孩子的態度更理性,我們給予孩子的愛應該符合孩子年齡的需要,是理性的愛。所以,我對大兒子更多的是尊重,凡是他自己的事都尊重他的選擇、決定,我只是給予一些建議供他參考。每年我們都會安排全家外出度假,一家四口輕鬆愉快地單獨相處幾天,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而小兒子現在正是需要Baby似的愛護的時候,我每天都會抱抱他、親親他,為他準備好洗漱用具、為他穿衣,甚至為他拉上外套的拉鏈,雖然這些他自己都會做,先生也責怪我太嬌他,但我就是喜歡做、願意做,因為不定哪一天,兒子就會拒絕我為他做這些了。我很珍惜與兒子單獨相處的時間,每次看到他很享受媽咪照顧的那副表情,我的內心就充滿著感動。我希望5年後,他進入青春期不再需要我這樣的關心照顧時,我不再有什麼遺憾,而是感到欣慰。
很多中國人喜歡父母與子女(不管是否成家)住在一起,過去我沒覺得有什麼不好,出國前我也是和父母住在一起。但在美國這個環境里,小家庭單獨生活8年後,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也許我沒有辦法擺脫中國傳統教育的影響和束縛,但我絕對不會給兒子在這方面製造困擾。我沒有傳宗接代的思想,所以我不在乎兒子是否結婚、是否生孩子,如果他想結婚就結,夫婦倆都想要孩子,並且有能力承擔做父母的責任就生孩子。成家前住在家裡我不會趕,成家後則必須單獨住。總之,我覺得孩子成年後,我給予他的愛就是給予他自由,不干涉他的生活。
我常常會想:我們該給孩子一個怎樣的家庭?在家庭里怎樣表達自己的愛最合適?怎樣做才不會讓被愛的人不覺得累?對孩子、對丈夫都有這樣的問題,僅僅有愛是不夠的,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愛的表達方式應該是不同的,對丈夫的關心愛護也應該是理性的,否則愛也會泛濫成災。
美國教會了我平和、包容、尊重,教會了我對自己有要求,對家人也有要求。所以在家庭里,我對孩子未成年時感情和生活上都給予悉心的呵護和照顧,青春期時給予理解和幫助,高中大學期間給予指導和尊重,工作和成家後我想給予的是尊重和自由。而我對孩子的要求是,做一個各方面都能夠獨立的人,因此,他們生活上都會自己照顧自己,甚至有時還照顧我,學習雖然談不上優異,但也不差,個性都很隨和開朗。在培養他們的過程中,我也會糊塗迷茫犯錯誤,也有不耐煩的時候,但當我明白後,我會勇於承認和改正彌補,把兒子培養成人獨立後,我作為母親的責任就結束了。
在這舉目無親的異國他鄉,家庭和睦尤其重要,而和睦幸福的家庭是需要經營的,如果每一個人都有正確的家庭觀念,正確處理好夫妻關係、父母子女關係,我相信每一個家庭都會很幸福。
圖文: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