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你的,我們的……」當寶寶開始使用這些關係代詞時,說明他的物權意識正在發展中。
有一首美國兒歌《幼兒所有權法則》特別有趣:
如果東西是我的,不管怎樣它永遠不會看來是你的;
如果我在搭積木,所有的積木都是我的;
只要看來像我的,那就是我的;
如果是我先看到的,那就是我的;
你的玩具放回原處時,它自動變成我的;
如果東西損壞了,那就是你的。
這首兒歌反映的正是寶寶們有趣的物權觀念。
培養孩子的「物權」觀念,能夠讓孩子學會區分自己與他人的界限,逐漸擁有自尊自主的意識,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權利,尊重別人的物品,對孩子順利步入社會,在交往中受到歡迎有著積極的意義。
那麼,每個年齡段的寶寶的物權意識究竟有著怎樣的不同?父母該如何應對呢?
寶貝這個階段正在努力探索自己的身體,努力弄明白自己的身體是自己的,動作是自己的,至於身體之外的東西,我暫時還顧不上,所以孩子的東西誰都可以玩。儘管如此,孩子還是喜歡有同伴的環境,看到別人玩,他也會高興地大笑,他會明白「原來這個可以這樣玩」。
有時候孩子拿不到他想要的東西,內心會有些失望,甚至哭鬧,其實孩子失望的過程也是感受「你」「我」的界限的過程。父母只需要安撫孩子,讓他接受這種小小的失望。
另外,要讓孩子明白「借用」的概念,懂得尊重別人的物品,去別人家裡做客或者要玩別人東西前要先詢問,經過別人的允許才可以玩,而且玩完了要記得歸還並且致謝。
2歲以後,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東西是自己的,因此想捍衛自己的權利,開始進入了「物權敏感期」,對於孩子的這個特殊時期,想給父母以下幾點建議:
●「物權期」是所有孩子都要經歷的一個階段,可能有些孩子表現強烈些,而有些孩子表現溫和些。父母對孩子的這一表現要採取尊重並接納的態度,要知道,這是讓孩子明白自己與自己的物品之間的關係的最好機會。告訴孩子,他的衣服、玩具、圖書等都屬於孩子自己,自己要管理它們,並有權決定是否分享。只有孩子擁有了物權安全感,才能獲得良好的自尊,也才能更好地分享,避免給孩子貼上「小氣」「自私」的標籤。
●可以鼓勵和倡導孩子分享,也可以為孩子做出分享的榜樣,讓孩子感覺到分享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但絕對不能強迫孩子,也不能給孩子提條件或者增加任何壓力,更不要為了成人之間的面子而替孩子做主把孩子的東西贈予別人。決定是否分享是孩子的權利。
●有一些成人喜歡逗孩子,經常拿走孩子最心愛的玩具,看孩子大哭的反應,覺得「好玩」,這其實會嚴重損害孩子的安全感,父母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不要顧及成人之間的面子,要堅決加以制止。
●給孩子一個專門的柜子或者抽屜,讓他存放自己心愛的物品,如果遇到小朋友來做客,可以提前跟孩子打好招呼,允許孩子把自己最心愛的玩具收起來。
●如果孩子願意分享食物或者玩具,成人不要拒絕,要欣然接受並稍微誇張地告訴孩子,非常喜歡,或者很享受孩子的分享。
相對於物權期表現強烈的孩子,其實表現不那麼強烈的孩子也需要引起父母的關注,避免孩子會產生「假意分享」,如果分享不是孩子內心的真實表達,而是希望討好大人,或者父母語氣中有強迫的意思,讓孩子隱藏了自己的真實想法,而去假意分享,這會造成孩子對自己的東西沒有安全感,不能很好地度過這個階段,也會使得物權期有所延遲。
東東就是一個這樣的孩子,媽媽一直要求東東分享,東東每次有小朋友到家裡來做客,都表現得很大方,可是慢慢地,媽媽發現了東東眼神里的不情願,而且有時候小朋友來做客時,強行拿走東東的東西,東東也不敢反抗,很委屈的樣子。
媽媽及時洞察了這一點,幫助東東重新度過這個階段,不管誰到家裡來,玩東東的玩具,必須經過東東的同意,而且媽媽告訴東東,自己不想分享的東西,可以大聲地表達出來,這是屬於你自己的東西,你有權決定是否分享。媽媽尊重的態度和做法讓東東有了安全感,順利地度過了這個階段,接下來的分享都是很快樂而心甘情願的。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