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生活網訊)
(一)人們稱它快樂果
香蕉、在農村是老幼咸宜的果樹,既有果收又可乘涼、果肉滑嫩可口又甜香,而且對清理消化系統很有效.在農村自留地(指文革後的幾年)種一、二在自留地,那一年後、蕉身蕉葉都是生飼料養豬的好材料,真是不用愁去種飼料蔬菜了,何況還可制繩,打碎回田又是良好的鉀肥.
時至今天的悉尼大多住家都有自己花園、還會常常發現種香蕉的,因芭蕉有兩大類有作風景樹異常高大的也有作食用,還記得粵曲中有首名曲叫"雨打笆蕉",聽那"滴嗒、嗒滴嗒……」之聲,既如在母親懷中傾聽母愛的喃喃,又似摰友重逢無憂無累的暢聚悠閑,給人們帶來了無限遐想。可見,種蕉就不僅僅是收穫鮮果,更可收穫絲絲悠情。
你也許還未曾聽說過在澳洲東海岸、紐省和昆省的果農之間為了香蕉還出現過一段令人捧腹的故事。
若是你驅車前往昆省旅行,路至紐省北邊的公路邊上,你會看到一隻大香蕉Big Banana模型,高5米橫貫11米,它既是招牌又還有點譏諷之意。因為早年昆省的果農想要學點種植經驗真比登天還難。
原來,香蕉引進澳洲始自昆省,那兒地處熱帶亞熱帶,多數靠北地區雨水豐足而土地又肥美。早在19世紀中葉,中國人參加掘金熱的年代,就把蕉種引進了Cooktown、Port Douglas及Cairn等一帶肥美的熱帶地區(今天關於香蕉的文獻還要鄭重感謝一下中國人)。
而紐省這邊Coffs Harbour一帶氣候,土壤條件也近似,果農自然也躍躍欲試。可那時昆紐兩地仍屬兩個截然分治的殖民地,各持其政,在經濟貿易方面也各執其利以求自己早日發跡至富。於是昆省果農以香蕉大發其財,獨家經營。不過,"紙是包不住火的",不過幾十年功夫,Coffs Harbour也引種成功而且果型挺直更美觀,於是閑言戲語也就悠然而起。
"你們有啥了不起,還不只是個專門去扳彎香蕉的人" ,昆士蘭果農的別號Banana Bender就這樣誕生。意思是得閑無事只會天天坐在那扳彎香蕉,懶蟲也。
當然,那些昆省那邊果農也不甘示弱,稱悉尼人只不過"小菜一碟"(Sydney sider)。因那時悉尼車牌下方還有一行附言」笫一個省"(The first state),並自稱殖民地之母(Mother Colony),大有"我才是老大"的傲氣。隔壁扳香蕉的自然也不示弱,於是昆士蘭的車牌上也加上Sunshine state(充滿陽光,讓你溫暖、快樂的地方)。以後,維省、南澳也紛紛在車牌上也標上自己的"專稱",一個叫花園省(Garden State),另一個則說教堂之家(State of Chures),現在一些老車牌上還寫著哩。
想不到小小的香蕉竟引起如此大的胡鬧,挖苦。不過,自1964這"大香蕉"䢖成後又引起了一輪"大傢伙"之熱——大波蘿、大芒果、大肉批(The Big Pie)、大膠靴(The Big Gumboot)、大肉蟹等都來了,分布全國各地共150多個,只是再沒有挖苦、取笑之味。顯然,真正的贏家還是國家,不僅僅是旅遊業、還有果品出口部門,因為澳洲自己介紹:」澳洲香蕉讓你歌唱不已」(Australia banana make your body sing) ,人們都慣稱香蕉為快樂果Happy Fruit了。
說也可巧,幾年前澳洲有名的兒童電視節目Banana in pyjamas(穿睡衣的香蕉),各國轉播,可歌曲是英國人早就創作了的,倒給澳洲人全球風光了好些年。就因有個美術家製成了動畫片在國際上風行一時,老少咸宜,香蕉更成了一個家喻戶曉令人愉悅的概念,於是澳洲人就說它是個令人開心的水果了。
自家種蕉,是個令人開心的事、種下一年多(澳洲條件約15個月也就有果收了,好比種瓜菜那麼開心。
若要在悉尼種上棵蕉就要考慮日照較長的位置,那就是向東北或西北位置.自然就背西南、那是寒流的入侵方向,這位置有堵牆或籬笆更好,既可防泠空氣,又易於反射陽光增加周圍溫度(香蕉生長適溫是4-40度C)。
(二)種香蕉宜選用合適品種.
你若住在基本上無經常霜凍,同時無嚴重積水地又能防風的地方,那就很有希望擁有自己的蕉樹了。但也必須選用矮生型品種,因為蕉是高大草本果樹,菜刀也很易把主桿砍下,那橫切面儘是草質纖維,充滿水份。要知道它是全身沒有一些微木質結構的,它與百合花、蘭花和棕樹(palms)是同一科,植物的一個家族的。
(1)矮生型(往往才2.5m內外)
(2)中等高度(約2.5-4m)
(3) 高身(4m以上)
就這麼九個品種嗎?全球香蕉品種500種多呢。
作者:老區
圖:供圖
澳洲年底前將推出了全新的「國家創新簽證」(NIV),取代目前的「全球人才獨立計劃」(Global Talent Independent Program)。新計劃旨在吸引全球的各行業高技能人才,特別是在關鍵領域擁有卓越成就的專業人士。 Read More
新州警察局局長凱倫·韋伯威脅說,如果由於鐵路罷工導致觀看煙花人群的安全無法保證,她將建議取消悉尼標誌性的新年前夜煙花表演。 Read More
12月15日,一個網名為「Ares」的中國遊客在「小紅書」上發布了三段使用無人機近距離拍攝澳洲海軍軍艦的視頻。引發了網路熱議和澳洲參議員Malcolm Roberts的關注。 Read More
更新於 :2024-12-20 03:12 12月初,三名台灣總統府當值憲兵因向中共特務提供機密遭到抓捕,之後中共滲透台灣網紅的種種跡象也被媒體爆出,再次引起台灣輿論對中共滲透及《反滲透法》界限的討論。 從中共誕生以來,統戰與滲透一直是中共非常重要的戰略手段,從未放鬆過。上百年來,其滲透能力堪稱登峰造極,幾乎就是無所不在、無孔不入、無往不勝。中共當局不僅依靠統戰與滲透成功地將國民政府趕到了台灣,還將全中國百姓拿捏得服服貼貼。 西方政客的幻想曾造就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中共的統戰與滲透也隨著中國製造的廉價產品全方位地蔓延到了世界各國,並順利地在各級政府、學術領域,甚至地方社團中埋下種子,打下了長期盤踞的基礎。 而散布在世界各國的台灣社團從來就是一個重災區,在民主環境里成長的台灣人並沒有天生的免疫力,一些單純的台灣人往往在有意無意間被利用了、被滲透了,被統戰了,卻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墮落在紅色的枷鎖之中。 每當人們提到中共的統戰與滲透就會聯想到特務與間諜,其實統戰與滲透的範圍極其廣泛,廣泛到不能簡單地用「間諜」的概念來分析論述。 比如說,一些有點影響力的台灣人常常會公開提醒台灣商人,不要在中共不喜歡的媒體上刊登廣告,或避免發表支持台灣政府的言論,美其言曰出於「好意」或「保護僑胞」,其實他們已經在中共的戰壕里,替中共的統戰與滲透發揮影響力了。讓人產生恐懼或自覺宣揚「中國好故事」,都是紅色滲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很多海外華人,包括台灣人或東南亞的華裔難民,他們的政治立場往往會隨著中共影響力的變化而相應發生變化,有些人從反共走向親共,之後又宣稱反共,自由世界給了他們自由思想的空間,但他們是否真的能在立場的改變過程中擺脫中共勢力的束縛呢?那就只有天曉得了。因為中共統戰與滲透的力量就像癌細胞,具有頑固的持久性,有時活躍、有時潛水,當沾惹上後想洗心革面就沒那麼容易。 在澳中經濟處於蜜月的年代,澳洲只看到了滾滾而來的金錢,卻沒注意到中共的金錢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減輕了澳洲的經濟危機,也削弱了澳洲的立國基礎,澳洲政府在中共的玩弄下幾乎成為了一堆木偶。譚寶政府最終反戈一擊推出了「反滲透法」,氣焰囂張的中共和統會也不得不偃旗息鼓。中共的紅色勢力就此消亡了嗎?當然不會!那張滲透的網路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可能在一天內轟然瓦解,該鋪墊的早已穩妥,該下的種子也已紮下了根。 英國王子邊上埋著紅色地雷,中共軍人擠進紐西蘭國會,泛紅憲兵在守護台灣總統府,類似的情形比比皆是,澳洲也絕對不會例外,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區別只在於何時才被發現,西方民主社會的一大特點就是後知後覺。 中國人的群體很簡單,親共與反共都是擺在檯面上,多多少少都對澳洲主流產生影響力,其它的絕大多數社團都保持低調,明哲保身,見風使舵,意見統一。 與中國社區相比,台灣社區反而顯得比較複雜,那是因為各台灣社團在對台灣的定義上有著差異。 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海外缺乏具有影響力的台灣本土社團代表台灣人發聲,一直被認為是台灣人聲音的社團並非來自台灣,那是一些民國初期就開張的百年老店,「XX堂」,或「XX會」,以及逃離共產極權迫害的難民組成的「越緬寮」團體,他們都曾接受了中華民國文化教育,本質上捍衛的是中華民國。當中共和統會在全世界粉墨登場後,首當其衝就是對這些社團進行統戰與滲透,遺憾的是無一能夠倖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