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生活網訊)我們先來感同下面的場景
兒子,今天在學校過得怎樣?」
「還好。」
「給媽媽說說有什麼有趣的事情?」
「嗯,沒有。」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歷,很想知道孩子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事情,但是滿腔的熱情往往被孩子口裡擠出的一兩個字給冷冷地擋了回去。
我的孩子在學校到底開心嗎?同學之間關係怎麼樣啊?喜歡哪些老師?有沒有遇到什麼煩惱啊……
父母們總是很牽腸掛肚,希望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來多幫一幫孩子。
怎樣才能讓孩子說出來呢?
首先,父母需要改變對待孩子的態度:不是我想聽到什麼,而是孩子你想對我說點什麼。
「兒子,你看起來很開心啊,肯定有什麼想對媽媽說的?」當做父母的真正以朋友的身份,不再以高高在上,審問式的口吻來與孩子談話的時候,孩子往往很願意和父母聊一聊。
還有一點,父母要清楚,孩子的年齡決定其表達能力是有限的。
比如,不知道該怎麼表達,話題不著邊際,或者情緒化等,這需要父母留意孩子的情緒,抓住一點線索,慢慢引導。
當父母改變對待孩子的態度後,要想讓孩子痛快地表達他們在學校的所見所聞,還需要一些智慧和技巧。
具體技巧:
一、主動和孩子分享你一天的所見所聞
一個很好的交流,總是雙向的。做父母的也應該將自己一天的有意思的事情和孩子聊一聊。如果想讓孩子主動說點什麼,做父母的最好以身作則,主動分享。
「寶貝,你猜一猜,今天爸爸遇到了一件什麼樣的特別開心的事情?」
「你知道嗎?媽媽今天很激動啊,因為……」
「兒子,媽媽今天遇到一點麻煩,你幫我出出主意……」
孩子往往是很樂意聽一聽發生在學校外面的事情,特別是聽到還能幫爸爸媽媽出點主意時,更是很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話題中來。孩子的話匣子一旦打開,父母稍微引導一下,聊一聊自己的事情就很自然了。
二、學會傾聽
其實,孩子很多時候也喜歡和父母聊點什麼,只是孩子關注的事情和父母們關注的事情往往不一樣。
比如,兒子想急於告訴你他的陀螺是班上最棒的,而父母卻急於想知道今天兒子的作業做完沒有或者上課有沒有被老師批評。父母總希望孩子乖乖的,父母問什麼他們答什麼。
如果真正想要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讓孩子敞開他們的心門,學會傾聽是非常重要的一課。
錯誤示範:
「媽媽,你知道嗎,二戰的時候就有噴氣式飛機了,二戰的時候……」
「兒子,又談飛機!你今天在學校做作業了嗎?」
「哎呀,又來了,作業作業!我知道做!」
正確示範:
如果這位做媽媽的學會傾聽孩子的話
「媽媽,你知道嗎,二戰的時候就有噴氣式飛機了,二戰的時候……」
媽媽安靜地聽完孩子的話,「哦,你真厲害。你怎麼知道的?」
「我今天從同學帶來的書上看到的。」
「兒子,你的閱讀能力真的很不錯啊。你什麼時間看的呢?」
「我在自習的時間看的,你知道嗎,現在的飛機……」
「真的很有趣,媽媽都不知道呢!但是,寶貝,你應該知道,自習時間是用來做作業的。先做完作業才能看其他課外書呢!」
「嗯,我知道,就是有點控制不住自己。明天我向同學借回家來看,當然是做完作業慢慢看啦!」
這樣的方式,不僅了解了孩子在學校的情況,而且也讓孩子學會了更好地管理自己。
三、時不時把自己童年趣事抖出來
孩子往往喜歡知道爸爸媽媽小時候的事情,特別當他們了解到爸爸媽媽小時候和自己有相似的經歷時,孩子會很開心,也很願意和爸爸媽媽聊一聊發生在他們自己身上或同學們之間的趣事情。
「寶貝,媽媽小時候膽子很小,最怕上台表演,有一次……」
「真的嗎?今天上午語文課我在班上演講,也很緊張,手心都出汗了。本來我可以……」
多給孩子分享一些成長經歷,不僅可以讓孩子更多地聊出自己的事情,而且還可以用父母的成長經驗這一生動的教材,來幫助孩子成長。
當然,父母分享自己成長經歷的時候也需要注意,不要一股腦兒地不加過濾地全倒出來。針對孩子的具體情況,呈現積極的正面的東西。
四、花時間與孩子做一些他們喜歡的事情
孩子可能不會直接告訴你今天他和班裡一個同學鬧矛盾了,但當他和你一起玩打仗的遊戲時,「不打自招」,不僅把今天發生的事情告訴你,還會把他們以前的恩恩怨怨和盤托出。
每天孩子放學回家,不要眼睛只盯著做作業或者彈鋼琴,給孩子一些閑散的時間,讓他們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如果可能,父母積極地加入,孩子會很開心的,「爸媽真夠哥們兒!」「爸媽原來也和我一樣這麼搞笑啊!」
既然都是玩伴和朋友,還有什麼不能分享呢?!另外,兒童心理學研究也發現,很多時候做遊戲、講故事等玩法能幫助孩子梳理他們的情緒或者表達他們對事情的看法。
現在的父母們總是「忙」當頭,好像很難得有時間和耐心來陪孩子玩玩他們感興趣的事情。但教育孩子是沒有捷徑的,要想全面了解孩子,需要父母安靜下來,不僅要花時間,而且還要保持一顆童心,與孩子同樂,真正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