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生活網訊)在我們的生活中,孩子放學回到家,鑽進自己的房間做功課,爸媽在廚房煮飯,晚餐一切準備妥當後,爸媽揚聲叫孩子,開飯咯!孩子有時還磨磨唧唧,才走出房間吃飯。晚飯過後,又回自己房間繼續做功課……
這樣的畫面是不是很常見?
孩子有自己的學習房間,對中國家長來說,這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因為孩子可以不被打擾地安靜學習。
然而,很多日本家庭卻沒有專門供孩子學習、讀書的書房,這是為什麼呢?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是在日留學生木梅記錄的見聞。
在日本留學期間,我常到一些日本朋友家裡做客,久而久之便發現很多日本家庭都沒有專門供孩子學習、讀書的書房,即便家裡有書房,也是給大人們專用的。孩子平時讀書學習都在客廳等公開空間里進行。剛開始,我並不理解日本家庭這種「不以孩子為先」的做法,沒有書房,孩子學習多不方便呀。
直到後來,我聽了導師安藤先生對此所做的解釋,才恍然大悟,並且非常贊同。
安藤老師說,家裡不給孩子專門的書房,恰恰是為了孩子好。
首先,一家一般只有一個書房,給孩子了,父親下班後就只能在客廳里度過。又因為客廳是公開空間,父親沒有了自己的私人空間,因此很少能靜下來看書或從事其他工作上的事情。再看看妻子正在廚房裡忙碌著(日本妻子很多都是家庭主婦),完全沒工夫搭理自己,因此他們大都只能選擇窩在沙發上看電視打發時間。長此以往便會形成一回到家裡就看電視的惡習,甚至一直看到深夜,因為他們實在是沒地方去,又不想太早睡覺。
老坐在電視機前,時間一長,人就會顯得很疲倦、沒精氣神,甚至不願多思考。這會讓孩子對父親的體諒和尊重感慢慢消失,孩子會覺得父親回到家裡,只知道看電視,父親的權威在孩子心中便會跟著下降。
其次,給孩子一個專門的書房,父母們本以為孩子會在裡面好好看書學習,但實際上,絕大多數情況都並非如此,很多孩子正好借用書房的庇護,關起門來以學習為幌子,躲在裡面偷偷玩電腦遊戲,或者用手機跟朋友聊天等等,而這些父母則無法監督。
再次,會助長孩子在家庭中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壞毛病。因為很多家長都會等飯菜上桌後,才叫書房裡的孩子出來吃飯,這樣孩子便無法見證父母準備飯菜時的辛苦,不珍惜來之不易的飯菜,反而覺得自己最重要——「如果我不出來,家裡就開不了飯,全家人都得等我」。
安藤還進一步解釋說,其實,以上還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孩子一旦有了書房,則非常不便於他們與其他家庭成員,特別是與父母之間的溝通交流。因為很多孩子吃完飯後便會立即說,「我去書房看書了」,不會主動擔當起收拾餐桌、洗碗的勞動,與父母也不多說話,沉浸在自己的小屋裡,時間一長便造成與父母之間的嚴重代溝。
而把書房讓給父母,情況則變得好很多!
第一,父親回家後便可以到書房裡好好休息一會,調整好自我,這樣出來後,展現在孩子面前的精神面貌就會更好。而且在獨立的空間里,父親可以閱讀自己想讀的書,或者完成尚未完成的工作,當孩子看到父親下班還在書房裡看書、忙碌時,自然就會產生「爸爸真辛苦、真不容易,我要好好努力,不能讓他失望」的感覺。同時,還給孩子做了一個要時時學習、終身學習的好榜樣。
第二,孩子養成在客廳等公共空間里讀書、學習的習慣,非常有助於他們今天走向社會,在任何公開的集體辦公環境里高效地完成工作,不抱怨工作環境。
「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一上班就有一個獨立的辦公室。」
最後則是非常利於彼此之間的交流溝通,及家庭和諧、溫馨氣氛的建立。
看似不以孩子為先,不替孩子著想,實則是處處在替孩子著想,日本孩子無書房的做法,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
來源:網路
兒童服裝店Blue Sky Kids Land 及其兩名董事 Guo Dong Gu (顧)和他的妻子 Fei Rong Yang(楊) 因剝削四名中國移民、妨礙公平工作局的檢查而被罰款 510 多萬澳元。 Read More
更新於 :2024-12-19 01:50 文/清簫 今天繼續講《古文辭類纂》。上期講了姚鼐在此書序目中所謂的神、理、氣、味、格、律、聲、色,這是序目里最關鍵的部份。下面我會結合該序目以及不同文體的範文,帶大家一起欣賞古文,提升鑒賞與寫作水平。古文有些寫法在現代依然不過時,取決於學者怎樣運用。希望能幫到大家。 《古文辭類纂》序目最關鍵的一段是:「凡文之體類十三,而所以為文者八,曰: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則精者亦胡以寓焉。學者之於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終則御其精者而遺其粗者。」一是簡介古文分類,二是概述構成一篇文章的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現在我們簡單回顧一下此書的13個文體類別: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誌、雜記、箴銘、頌讚、辭賦、哀祭。這13類文體或許乍看難以理解,我們不妨進一步歸納,其實可以歸為三大類: 1、說理(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 2、記事(傳狀、碑誌、雜記) 3、抒情(箴銘、頌讚、辭賦、哀祭) 這樣是不是更加簡單清晰了?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之文以理為主;傳狀、碑誌、雜記以事為主;箴銘、頌讚、辭賦、哀祭主寫情。透過姚鼐所列文體的順序,可知他認為學文應當先學議論文,後學敘事文,最後學對辭藻精美要求較高的抒情文。我們試分析他如此安排的原因:無論是否能成為文學家,都要條理清晰,明辨是非,所以議論文是基礎。記事文比議論文稍難一點,比如給一個人作傳,或寫墓志銘,至少要對此人的生平全面了解,並在諸多大小事中取捨,挑出最重要的事,且次序嚴謹,還要真實,所以很考驗功底。至於頌讚、辭賦、哀祭等重在抒情的文體,寫作難度更大,但即使寫得不好也沒關係,至少前面已經學會寫最重要的議論文和記事文。 (圖:Adobe Stock) 再來看《古文辭類纂》所選文章的朝代比例。其中,先秦文佔11%;兩漢文佔20%;六朝文佔1%;唐宋文佔59%;明文佔5%;清文佔4%。唐宋文比例最大,在唐宋文中,大多數都是八大家的作品,即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的文章。而六朝文比例最小。上期介紹過「桐城三祖」的文學觀,結合上期內容,各位想必不會對上述比例感到意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