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教育 • 留學

日本孩子沒有自己的學習房間?原因值得家長思考

(澳洲生活網訊)在我們的生活中,孩子放學回到家,鑽進自己的房間做功課,爸媽在廚房煮飯,晚餐一切準備妥當後,爸媽揚聲叫孩子,開飯咯!孩子有時還磨磨唧唧,才走出房間吃飯。晚飯過後,又回自己房間繼續做功課……

這樣的畫面是不是很常見?

孩子有自己的學習房間,對中國家長來說,這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因為孩子可以不被打擾地安靜學習。

然而,很多日本家庭卻沒有專門供孩子學習、讀書的書房,這是為什麼呢?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是在日留學生木梅記錄的見聞。

在日本留學期間,我常到一些日本朋友家裡做客,久而久之便發現很多日本家庭都沒有專門供孩子學習、讀書的書房,即便家裡有書房,也是給大人們專用的。孩子平時讀書學習都在客廳等公開空間里進行。剛開始,我並不理解日本家庭這種「不以孩子為先」的做法,沒有書房,孩子學習多不方便呀。

直到後來,我聽了導師安藤先生對此所做的解釋,才恍然大悟,並且非常贊同。

安藤老師說,家裡不給孩子專門的書房,恰恰是為了孩子好。

首先,一家一般只有一個書房,給孩子了,父親下班後就只能在客廳里度過。又因為客廳是公開空間,父親沒有了自己的私人空間,因此很少能靜下來看書或從事其他工作上的事情。再看看妻子正在廚房裡忙碌著(日本妻子很多都是家庭主婦),完全沒工夫搭理自己,因此他們大都只能選擇窩在沙發上看電視打發時間。長此以往便會形成一回到家裡就看電視的惡習,甚至一直看到深夜,因為他們實在是沒地方去,又不想太早睡覺。

老坐在電視機前,時間一長,人就會顯得很疲倦、沒精氣神,甚至不願多思考。這會讓孩子對父親的體諒和尊重感慢慢消失,孩子會覺得父親回到家裡,只知道看電視,父親的權威在孩子心中便會跟著下降。

其次,給孩子一個專門的書房,父母們本以為孩子會在裡面好好看書學習,但實際上,絕大多數情況都並非如此,很多孩子正好借用書房的庇護,關起門來以學習為幌子,躲在裡面偷偷玩電腦遊戲,或者用手機跟朋友聊天等等,而這些父母則無法監督。圖:網路圖片

再次,會助長孩子在家庭中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壞毛病。因為很多家長都會等飯菜上桌後,才叫書房裡的孩子出來吃飯,這樣孩子便無法見證父母準備飯菜時的辛苦,不珍惜來之不易的飯菜,反而覺得自己最重要——「如果我不出來,家裡就開不了飯,全家人都得等我」。

安藤還進一步解釋說,其實,以上還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孩子一旦有了書房,則非常不便於他們與其他家庭成員,特別是與父母之間的溝通交流。因為很多孩子吃完飯後便會立即說,「我去書房看書了」,不會主動擔當起收拾餐桌、洗碗的勞動,與父母也不多說話,沉浸在自己的小屋裡,時間一長便造成與父母之間的嚴重代溝。

而把書房讓給父母,情況則變得好很多!

第一,父親回家後便可以到書房裡好好休息一會,調整好自我,這樣出來後,展現在孩子面前的精神面貌就會更好。而且在獨立的空間里,父親可以閱讀自己想讀的書,或者完成尚未完成的工作,當孩子看到父親下班還在書房裡看書、忙碌時,自然就會產生「爸爸真辛苦、真不容易,我要好好努力,不能讓他失望」的感覺。同時,還給孩子做了一個要時時學習、終身學習的好榜樣。

第二,孩子養成在客廳等公共空間里讀書、學習的習慣,非常有助於他們今天走向社會,在任何公開的集體辦公環境里高效地完成工作,不抱怨工作環境。

「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一上班就有一個獨立的辦公室。」

最後則是非常利於彼此之間的交流溝通,及家庭和諧、溫馨氣氛的建立。

看似不以孩子為先,不替孩子著想,實則是處處在替孩子著想,日本孩子無書房的做法,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

來源:網路

Recent Posts

零售業工人普遍遭到暴力攻擊

安全錄像曝光了令人震驚的現象,針對快餐和零售業工人的暴力行為正在不斷升級。 Read More

9 hours ago

2024年澳電動車銷量將達11萬輛

澳洲電動車理事會(EVC)的最新報告顯示,澳洲電動車市場在2024年呈現穩定增長,預計全年銷量將達到11萬輛。 Read More

9 hours ago

對兒童有風險 Dusk 召回聖誕蠟燭

受歡迎的家居用品零售商 Dusk 正在召回其聖誕主題蠟燭,原因是人們擔心這些蠟燭可能對兒童造成致命風險。 Read More

13 hours ago

給澳大利亞學生下毒 台灣女子被控謀殺未遂

台灣一名楊姓女子涉嫌毒害來自昆士蘭州的一名學生,日前,被控謀殺未遂。 Read More

13 hours ago

華人兒童服裝店剝削工人 被重罰510萬

兒童服裝店Blue Sky Kids Land 及其兩名董事 Guo Dong Gu (顧)和他的妻子 Fei Rong Yang(楊) 因剝削四名中國移民、妨礙公平工作局的檢查而被罰款 510 多萬澳元。 Read More

13 hours ago

論如何學好中國傳統文化(七)

更新於 :2024-12-19 01:50 文/清簫   今天繼續講《古文辭類纂》。上期講了姚鼐在此書序目中所謂的神、理、氣、味、格、律、聲、色,這是序目里最關鍵的部份。下面我會結合該序目以及不同文體的範文,帶大家一起欣賞古文,提升鑒賞與寫作水平。古文有些寫法在現代依然不過時,取決於學者怎樣運用。希望能幫到大家。 《古文辭類纂》序目最關鍵的一段是:「凡文之體類十三,而所以為文者八,曰: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則精者亦胡以寓焉。學者之於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終則御其精者而遺其粗者。」一是簡介古文分類,二是概述構成一篇文章的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現在我們簡單回顧一下此書的13個文體類別: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誌、雜記、箴銘、頌讚、辭賦、哀祭。這13類文體或許乍看難以理解,我們不妨進一步歸納,其實可以歸為三大類: 1、說理(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 2、記事(傳狀、碑誌、雜記) 3、抒情(箴銘、頌讚、辭賦、哀祭) 這樣是不是更加簡單清晰了?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之文以理為主;傳狀、碑誌、雜記以事為主;箴銘、頌讚、辭賦、哀祭主寫情。透過姚鼐所列文體的順序,可知他認為學文應當先學議論文,後學敘事文,最後學對辭藻精美要求較高的抒情文。我們試分析他如此安排的原因:無論是否能成為文學家,都要條理清晰,明辨是非,所以議論文是基礎。記事文比議論文稍難一點,比如給一個人作傳,或寫墓志銘,至少要對此人的生平全面了解,並在諸多大小事中取捨,挑出最重要的事,且次序嚴謹,還要真實,所以很考驗功底。至於頌讚、辭賦、哀祭等重在抒情的文體,寫作難度更大,但即使寫得不好也沒關係,至少前面已經學會寫最重要的議論文和記事文。   (圖:Adobe Stock) 再來看《古文辭類纂》所選文章的朝代比例。其中,先秦文佔11%;兩漢文佔20%;六朝文佔1%;唐宋文佔59%;明文佔5%;清文佔4%。唐宋文比例最大,在唐宋文中,大多數都是八大家的作品,即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的文章。而六朝文比例最小。上期介紹過「桐城三祖」的文學觀,結合上期內容,各位想必不會對上述比例感到意外。… Read More

14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