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生活網訊)我們在督促提高孩子成績的同時,更要教會怎麼孩子做人,培養一個自覺、自強、自立的孩子。
你自己的孩子,憑什麼讓全世界都寵著他?
有一次我去看《變形金剛》,觀影過程中,不知什麼時候身邊就圍了幾個熊孩子,跟打了雞血似的一直說一直說,每當打鬥的時候,那些孩子更是尖叫不止——「變形金剛、變形金剛」, 讓我看電影的心情大打折扣。有位觀眾實在忍不了了,氣得沖孩子身邊大人喊叫「前面的觀眾管好你自己的孩子,吵得人頭疼! 」
不知道是孩子的媽媽還是親戚卻佯裝沒聽到,就是跟在小孩子後面,後來拍了拍孩子的肩膀。熊孩子只安靜了不到兩秒,馬上又充滿了讓人心煩的尖叫。還是沒能止住小孩子的吵鬧。
由這件事,我突然想起我的一位好朋友的故事。他時常告訴我,別說自己的孩子是熊孩子,請首先看一看自己是不是「熊爸媽」?
制止熊孩子在公眾場合吵鬧,居然可以這樣做?
他5歲的時候,媽媽帶他坐火車去找外地務工的爸爸。第一次出遠門的他年齡尚小,在車廂里一會兒瘋狂地朗讀故事書,一會兒對其他人吐口水(就是那種嘴巴發出噗噗噗的聲音),和電影院吵吵嚷嚷的熊孩子一樣,引得不少乘客都對其嗤之以鼻。
他媽媽反覆輕聲跟他說,聲音小一點,他卻不以為然,總是安靜不到一分鐘又開始大聲一字一頓的讀故事書。
於是他媽媽在下一站,離他們的目的站還有接近四個小時的時候拖著行李帶著他下車了。
他媽媽說:「我曉得你有說話的慾望,我愛你,也必須尊重你,但我也不能不顧及其他乘客的感受,現在好了,你想說多久就說多久,什麼時候等你說完了,不會打擾到其他人了,我們就什麼時候買票再走。」
那一天,他們在一個陌生的城市陌生的車站呆了七個小時。中途他也哭著打滾,他媽媽只是平靜的說:「這是你自己犯的錯誤,你要學會自己承擔。你要哭鬧就繼續,哭累了我這裡有吃的。我不會因為你用哭威脅我就答應你任何事情,現在不會,今後也不會。」
等他保證,他再也不吵鬧不打擾到別人的時候,他媽媽又重新買了票。他說從那次以後,他就再也沒有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吵鬧過。
所以,我的朋友他一直認為,孩子天性都是差不多的,區別他們成為不同的人的因素,是教育。
平等與尊重,為和諧親子關係開道……
當我把這個故事講給其他人時,不乏一些質疑的聲音: 那麼小的孩子,僅僅因為天性使然的吵鬧,就在車站呆7個小時,這不是理性,這是另一種極端! 用不符合兒童天性的方法來懲罰以實現管教,這並不智慧,這和「打你但你不準哭,不哭就不打,越哭越打」一個道理,只是在壓制人性而已。」
沿著上面一段話的分析,我續寫了三句話,本人持中立觀點……大家見仁見智。
- 如果將來我有孩子了,孩子是熊孩子,那是我和孩子的問題,其他人沒有必要為我們倆的行為買單。 當然,我很同意教育本身就是一件壓制人性的事情,但是,壓制的是人性中惡的一面。
- 我很早以前就認識這位朋友,同時常常接觸他的媽媽。從公眾的利益出發,我看到的是,他的媽媽從來沒有把他「還是孩子」當做不懂事的擋箭牌。
- 我的朋友現在是某知名外企策劃總監,他的一言一行都透出母親「教育」的優越性。現在的他,點菜從來都是低聲,會對服務員說謝謝,會在聚會的時候和我們一起放聲大笑,會拿一隻胳膊擋住電梯門讓同行的人先進電梯,會耐心的給不認識的人指路。他現在是一個陽光開朗非常有素養的人。所以那些擔心用這種教育方式孩子會變成另外一個極端的人,可以放心了。至少他並沒有。
在我的回憶中,如果給他的媽媽貼一個印象標籤,那我首先會想到兩個詞, 即平等和尊重。
在他的小時候有一次想買一個超精緻的變形金剛模型玩具,但價格很貴。然後他媽媽就問他,你為什麼想要這個呢?因為這個不是你生活的必須品,所以你要來跟我談判,告訴我你為什麼需要這個,等你能夠說服我的時候,我就買給你。然後他去找她談了三次,最後她說,嗯我覺得你說服我了。於是就帶他去買了。
在他小時候,曾表示想當個科學家。他媽媽就說,好樣的,那咱們家就有第一個科學家了。後來他換理想了,他告訴媽媽想當總統,他媽媽說,好,那我明天起要給你買一套演講的衣服。又過了一段時間, 他又想去當個消防員,他媽媽說,消防員超帥的,那你從今天開始要比明天跑步跑得更快……
他甚至還有過很多很荒謬的,在別人眼中不切實際的夢想,無論是科學家還是總統,無論消防員還是什麼,媽媽從來都是一副哇這個職業好棒的樣子。因為她知道說服不如順從,少走了彎路,也就錯過了風景。她永遠是孩子的避風港,孩子只需要放飛夢想,在追求的過程中去強化自身或經歷失敗。
來源: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