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生活網訊)在英國教育「向東走」的時候,我們是否也應該「向西看」,學習西方教育重視個性與創造性,加大學生的自主學習呢?
BBC關於中英教師與學生PK的紀錄片終於落下了帷幕。
三集紀錄片,長達一個月的連續跟蹤拍攝,尖銳的文化衝突與師生矛盾,一開始讓許多外國觀眾對中國教師不屑一顧,甚至覺得中國式教育必敗無疑。結果不出我所料,幾位中國老師帶領的英國學生在數學、科學和中文考試中不僅全面擊敗對手,而且每門課均超出10分。如果時間再長一些,很可能分數差距更大。
有人說,這是BBC策劃的真人秀。我更願意把它看作一場東西方教育交流碰撞的試驗,更希望真人秀激起一次關於教育的真拷問,以此為契機進行全民教育大討論。我們尤其需要自我拷問:用什麼評價教育的優劣?什麼才是真正的好教育?
僅僅憑分數就能夠評價教育的優劣嗎?我認為分數只能夠反映學生對於某些知識的掌握程度,並不能評價教育的整體水平。分數的對比不能夠評價一種教育方式的優劣,更不能用來評價一個國家的孩子、一個地區的教育的發展水平。
那麼,衡量教育水平的標準是什麼呢?我認為,首先是看教師與學生能否擁有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所謂幸福,就是讓師生雙方都能享受課堂、享受教育帶來的 智慧挑戰,享受學校生活帶來的不斷成長。所謂完整,就是讓師生雙方在教育的過程中能夠發現自己,不斷成就自己,能把個性培育為特色,成為最好的自己。為 此,學校就不能夠首先關注分數,關注考試,關注文化課程,而應該更關注心靈的成長,關注個性的舒展,並為之提供更豐富多元、更生動有趣、更透徹深邃的課程 體系。
其次,是看教育能否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 一個國家和地區需要的人才是多元的,在各行各業中既需要精英,也需要一般勞動者。而所有類型的人才共同的最根本基礎是做人。新教育實驗為此提出,最好的教 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在長大成人以後,可以在他們的身上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科學是有人性的,財富是有汗水的,享樂是有道德的。
再次,是看教育是否符合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傳統。任何教育都有自己根植的土壤。把中國的教育原封不動地拿到英國,或者把英國的教育簡單照搬到中國,都會 遭遇水土不服。無論把英國學生的散漫歸因於他們的福利制度,還是把中國學生的高分歸結於尊師重教,都是不夠科學的。原因遠比表象複雜得多。
這部紀錄片讓我想起了多年前孫雲曉寫的中日夏令營的較量的故事。其實,誰贏誰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應該藉此反思我們的教育。藉此思考,我們有哪些教育的傳統需要保留和弘揚?哪些教育的弊端需要改正和拋棄?
由於上海連續在國際PISA測驗上獨佔鰲頭,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已經下決心學習中國教育的優點。在他們「向東走」的時候,我們是否也應該「向西看」,學習西方教育重視個性與創造性,加大學生的自主學習呢?在分數不如中國教師的情況下,英國的校長們 依然認為,我們的教室里孩子「不像童年,更像是坐牢」,依然認為我們的教育「更像100年前英國的傳統教育」,依然認為「16歲以後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英國無疑比中國更有優勢」,這些話雖然不完全正確,但是值得我們反思。因為,在全世界都在努力改進自己的教育的情況下,如果我們滿足於分數的暫時領先,一 味地沾沾自喜,恐怕最後連分數的優勢也是保不住的。
即使是紀錄片,也難免在鏡頭的擷取中誇大中外教育的差異。真實世界裡的教育趨勢,是中國在向西走,從紀律走向民主,從灌輸走向討論;西方在向東走,注重自 由和紀律結合,強調評價的引導和影響。在全球化的時代里,只有東西方互相學習共同努力,才能有真正的好教育,才能實現人類教育的幸福完整。
作者:朱永新(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新教育實驗發起人)
根據道路組織 NRMA 的報告《Driving High》,新州在過去 12 個月中,十分之一被隨機攔下的司機毒品測試結果呈陽性。要求嚴厲打擊毒駕的呼聲越來越高。 Read More
在這些充滿節日氛圍的市場中,您可以逛攤位、聞聖誕烘焙的香氣、欣賞迷人的娛樂節目,沉浸在這奉獻與溫情的季節中。 Read More
11月24日周日,新州警方指控了 170 名在Newcastle港參加氣候抗議活動的人員,原因是這群人涉嫌擾亂船隻的通行。 Read More
在西澳北部的一架飛機上居然混入了一條蛇,一片混亂中幸虧一名電視名人利落地將這條蛇抓了出去,這一幕讓人想起了好萊塢大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