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的示弱效應

教育 • 留學

(澳洲生活網訊)在教養過程中,許多爸媽習慣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大人姿態來教導孩子,培養孩子的習慣、性格等,可是卻很少有家長知道,適時地表現自己弱點、向孩子示弱,反而更能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形成無話不談的親子關係。

一個媽媽說了一件發生在她與孩子之間的故事:最近,國小的女兒總是有事沒事跟我鬧脾氣,要不挑剔飯不好吃,要不嫌我給她買的衣服不好看……總之每天有很多的不滿,因此我們經常吵架。後來,我想到了一個辦法,來讓女兒知道我的辛苦。

這天,老公正好出差了,下班回來我感覺有點累,在沙發上躺了一下,這時女兒放學回家了。看見我躺在床上,女兒先是從房間里把毯子拿過來蓋在我身上,然後又輕聲地問我:「媽媽,你不舒服嗎?」教育女兒的時間到了,我便假裝生病了,有氣無力地對女兒說:「覺得全身沒有力氣,頭還有點痛,可能是感冒了吧!今天我沒辦法照顧你了,晚飯你自己解決吧。」

沒想到聽我這麼說,這小寶貝竟然流下淚來。接著,更令我想不到的是,女兒竟然把樓下藥局的藥師請了過來,還一直央求她:「阿姨,你一定要把我媽媽治好呀……」當晚,我的「病情」好多了,但女兒執意要跟我睡一個房間,還正經地說:「爸爸不在家,我要保護你!」不僅如此,一連幾天,女兒放學後都早早回家,為我買飯,還囑咐我吃藥。在我「生病」的過程中,我與女兒之間的感情逐漸升溫。

爸媽不是萬能、也不是超人

在生活中,幾乎每位家長在孩子面前都扮演著無所不能的形象,即使病了,也不願意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但是,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培養出來的孩子往往會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體諒爸媽的辛苦。這位媽媽用了完全相反的教育方法,透過「生病」向孩子示弱,讓孩子明白,爸媽不是萬能的、也會生病,也需要別人照顧。透過示弱給孩子機會,體會平時自己的辛苦,正是如此,在過程之中孩子的感情不斷升溫,這就是「示弱效應」的巧妙運用。

親子關係的示弱效應

示弱效應本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關係,多用於企業中上司與下級之間,是指如果上司能夠放下架子,向員工請教問題,便可以拉近與員工之間的距離,從而使關係和睦,促進更好發展。爸媽掌握了示弱效應,如果能夠靈活運用到家庭教育中,便可以拉近自己與孩子之間的心理距離,使孩子把家長當成知心朋友,增進與孩子之間的感情。不僅如此,利用示弱效應還可以很輕易地改掉孩子的壞習慣。

一位爸爸這樣分享他的育兒經驗:兒子已經上三年級了,可是他對讀書好像一點不感興趣。每天晚上做完作業就看電視,或者玩別的遊戲、根本不知道複習。這些我看在眼裡,有一天,我想到了一個引導他學習的好主意。一天晚餐後,我假裝很著急地向全家人宣布了一個壞消息:「我們公司要組織一次考試,不合格的要調整職位,所以我要認真複習。」

這時,兒子很著急地問我:「爸爸,你不是說你從小讀書就很厲害嗎?」「是呀,爸爸小時候讀書是很棒,可是現在你都快10歲了,我想我可能連小學三年級的公式都想不起來了!」「爸爸,我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不如,每天晚上我給你補習吧,反正小學三年級的內容我是新學的,比你還要厲害喔!」說做就做,那天,兒子做完作業後,真的拿出他的筆記本認真地給我講課。為了更順利地教我,兒子在給我講之前都認真地複習了一遍,他的這股認真讓我很高興。

當然,在我準備「考試」的這段時間,兒子的學習成績在呈加速度上升。之後,孩子好像找到了竅門地對我說:「爸爸,原來知識認真複習一遍,成績就可以提高了!」正如我所預料的那樣,從此兒子養成了課下複習的好習慣,而且還喜歡上了學習。

讓孩子幫忙解決問題

確切來講,家長能夠向孩子示弱,是欣賞孩子的一種表現。當家長向孩子「求救」時,孩子心裡一定會想:「這些問題連爸爸媽媽都不會,我一定要好好表現,幫爸爸媽媽解決這些問題。」這樣,孩子就會得到一股無形的鼓勵,進而會更加出色地表現自己。同時,家長也會發現,正是因為家長學會了向孩子「示弱」,孩子才會放棄對家長的戒備心理,從而願意真心地接納家長,與家長做朋友,達到良好的互動與溝通。

展開評論
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