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生活網訊)每天早晨,很多家庭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要趕上學、上班,但孩子的動作又慢,又掉東掉西,做父母的像是打仗般的,又催又趕,還要幫忙孩子穿衣穿鞋,收拾書包,一大清早,似乎就已精疲力盡了。
的確,孩子拖拖拉拉,吃飯、做功課、穿衣服等,每件事都延誤了時間,很容易造成對父母的壓力與折磨,所以要避開這樣的問題,可以多為孩子拿捏時間,特別是睡覺和起床的時間,如果這兩方的時間控制得好,那麼,其他的問題就比較容易解決。
尤其是家有學齡子女的家長,大可以嘗試為孩子列個時間表,告訴孩子應該在什麼時候完成工作,如果超過時間沒有作完,後果要孩子自己承擔。
事實上,大多數孩子之所以放心大膽的一拖再拖,往往是因為平日父母總是擔負了孩子大部分行為的後果和責任,例如上學遲到,父母的情緒,甚至遠比孩子還焦慮;功課沒做完時,又怕孩子挨打挨罵,於是父母就動手幫忙。
這樣發展下去,孩子容易養成一個錯誤的觀念:我做不好沒關係,丟給爸媽去做就好了。而父母親雖然很努力地為孩子做這做那,但往往愈做挫折感愈深。
如果父母想要孩子有責任感,就必須訂定一些固定的原則,告訴孩子如果沒有達到什麼樣的目標,就必須自己承擔什麼樣的後果,讓孩子慢慢學著負責任。
目前,有些年齡層較大的孩子,如高中、大學生,似乎責任感明顯不夠,這和父母親在孩子小時候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聯。
人為什麼要學習負責任
責任和獨立有很大的關係,一個能夠獨立思考、判斷、分析的人,通常是一個責任感很強的人。但因父母經常對孩子的日常生活介入太深,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失去練習的機會,自然長大後就顯得沒什麼責任感了。
談到「責任」,似乎是很嚴肅的題目,因為其牽涉了人生價值觀,其實,責任感就在我們生活中實現。從小,我們只要求孩子把功課做好,家裡的事不用孩子操心,等孩子長大了,自然不會以家庭為念,不懂得關心父母的需要,使父母備感失、無奈。
換句話說,很多「萬能父母」,「幫孩子」的出發點,都是心疼孩子:上學要遲到了,趕緊幫他拿書包,功課沒寫完,快快幫孩子趕完功課…。。諸如此類狀況,的確會孩子的獨立與責任,造成負面的影響。
那麼,如何在心疼孩子與建立責任感之間取得平衡呢?我們舉一個在家庭中最常見的例子。
第一,要注意觀察。每個孩子不一樣,有的動作快,有的拖拖拉拉,偏偏有時兩種孩子,生長在同一個家庭。如果父母和孩子的速度一致,那麼或許相得益彰,非常快樂,但如果有的快,有的慢,那可就頭疼了。因此父母最好先觀察孩子的特性,再彼此調整,加快或放慢。
其次、要有緩衝的時間。對於動作拖泥帶水的孩子,要早點提醒他該完成的事。例如七點出門,六點四十就可以要孩子開始準備。如果有些孩子喜歡在出門前完成某些事,例如把玩具放好,可以多留些時間給他,讓孩子多練習幾次,就能夠學著控制時間,不會永遠都有爸媽在後面像「趕鴨子」一般,天天進行拉鋸戰,如此,大家也都會經松許多。
此外,有些小技巧也可以使用,例如,不要讓孩子穿綁鞋帶的鞋,如此孩子自己就可以完成穿鞋的動作,不用勞駕父母。另外,「言出必行」很重要,要出門就得出門,孩子衣服、鞋子沒穿好,可以到外面再整理。務必讓孩子知道,媽媽早就提醒了出門的時候,自己沒有準備好,是自己的不對,必須承擔責任及後果。
換句話說,教孩子負責任,「遊戲規則」要清楚訂定,也要切實執行,如果實行時發現問題,父母子女可以彼此溝通,找出最適合的方式,再練習一次。
責任感需要身體才行
責任感不是只出現在課本中、教條或簡單的故事中,而是要在生活中實行的好特質。如要讓孩子知道負責任的意義,父母親應該知道何時該支持,何時該放手,才能讓孩子真正的成長。
舉個實際的例子:讓孩子起床、上學,是很多家庭的困擾,事實上,父母對孩子從起床到出門上學所需要的時間,應該非常清楚。一旦有了這個數字,不妨在這段時間之外,再加上至少十五分鐘的緩衝時間,這樣才會有餘裕。
父母除應幫孩子設計一段緩衝時間外,如果孩子還是沒辦法起床,父母可以考慮兩點因素:孩子是否太晚睡?孩子是否睡眠不夠?
每個孩子需要的睡眠時間不盡相同,有些孩子晚睡可以早起,而且精神充沛,有些則睡了足足八小時,還是睡眼惺忪。父母應該幫助孩子認識自己,並加以調整上床時間。如果孩子確實需要較長的睡眠時間,父母也不要責罵,可以提醒孩子要早點上床。
特別是星期天,父母不要勉強孩子睡午覺,否則晚上不容易入睡,影響第二天起床時間,將使得作息大亂。
孩子起床時間固定後,如果因考試開夜車,早晨起晚了,偶一為之,父母可以幫他忙,或者為他整理東西,或者乘計程車,讓他不致遲到,孩子知道在什麼情形下,父母會幫忙,什麼情況下,必須自己承擔晚起的責任,就更能掌握上學的時間了。
當急驚風碰到慢郎中
再談到速度的問題。動作慢的孩子,往往讓父母很困擾,不懂為什麼吃一頓吃飯要吃一個鐘頭?為什麼穿衣服、刷牙,要花兩倍的時間?為什麼大家都就緒了,就等他一個?
不過,這樣的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可能有很好的規畫,他可能只是因為追求完美而動作很慢。事實上,動作慢的孩子,以有講求精確、詳細的特性,所以除非時間真的不允許,否則不一定要催趕孩子。
也就是說,如果孩子吃飯、洗澡的動作很慢,由於吃飯、洗澡並不是很重要的事,父母可以不用催他,告訴他慢慢地吃,讓他自己選擇完成的時間。但有時,則要提醒孩子,要配合上父母的時間,但像是上學、上班時,就要提醒他避免遲到。
換句話說,事有輕重緩急,有些事可讓孩子悠遊自在些,有些事則必須緊急處理,讓父母和孩子間,有良好的互動配合,孩子就不會覺得媽媽總是催催催,彼此都覺得緊張。
有時候,小孩經過提醒,會有改善的情況,但不久之後又恢復原狀。此時,父母要特別注意的是,「慢」並不是錯,而是要給孩子一個正確的時間觀念──有些事情就是很急不能任意拖延。「慢」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有時必須配合時間的腳步。
父母如果希望孩子能建立責任感,做事不拖泥帶水,首先要注意孩子的速率特性,幫助孩子建立適當的時間表,彼此良性互動,相互配合,相關的難題就能逐步解決,建立起家庭作息的次序和規律。
責任編輯: 妮妮
來源:看中國
This post was last modified on 2015年3月10日 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