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之年,我能站在她的面前,更有幸認真地聆聽她的前世今生。
它只有38歲,卻是世界人類文化遺產名錄中重要的一員。
它不僅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劇院建築,更是整個悉尼的象徵。
想像力,是人類的翅膀。一段創造的過程,就是一個完美的歷程。
一件偉大的事情,必然擁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歌劇院的前世今生,是一個非常長的故事。一個叫尤金·古森斯的著名音樂家,他是悉尼音樂學院的院長。他期盼建造一個能夠表演大型戲劇作品的劇院。這個夢想一直等到二戰勝利後才終於實現。
卡希爾設立獎金5000大元,於1955年9月13日向全世界發起了歌劇院的設計競賽。烏特松這位37歲名不見經傳的,甚至是半路出家的丹麥設計師,在和家人旅行途中偶然看到了澳洲政府向海外徵集悉尼歌劇院設計方案的廣告。他對遠在天邊的悉尼城根本一無所知,但是他從小生活在海濱漁村的生活經歷,與其說是完成了一個建築的設計方案,倒不如說是隨手畫了幾張潦草的速寫。
整個悉尼歌劇院採用的是集成式設計體系,所有的地板都是水泥預製件,用四條螺絲固定在地面上,隨時可以拆卸掉起,這為維修地面下面的管線提供了最好的解決方案,這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也是第一次有人嘗試的建築方法。
2008年11月29日,悉尼歌劇院設計者、丹麥建築師約恩·烏松在丹麥去世。90歲的烏松是在睡眠中去世的。
經過了千辛萬苦的努力與堅持,悉尼歌劇院最後在公元1973年10月20日正式開幕。
逛完歌劇院,我們來到岩石區(the rocks),起源於1788年殖民地剛形成的時候,最早的建築大多用當地的砂岩建成的,這是悉尼最早開發的地區,曾一度是海員、貿易商、盜賊和妓女的出沒地,也是1900年奪去100人性命的腺鼠疫爆發地點,更多的破壞發生於1920年代,為了鋪設悉尼大橋南端的通路,一條條街道整個被摧毀。
晚餐我們來到悉尼一家很有名的中餐館,Mr Wong是一家改良後的中餐館,口味更適合於老外。這家餐廳室內設計尤為別緻,內嵌瓷磚的木質地板,法式的竹編藤椅,慢速旋轉的吊扇。是悉尼CBD最大的酒店之一。
裡面的廚師也大部分是老外,看老外片烤鴨的感覺太神奇了。完全沒有違和感。
3 Bridge Lane Sydney 2000
來源:麵包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