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隋唐时期巨鹿郡曲城县人。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他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魏征幼丧双亲,家境贫寒,穷困失意却有远大志向。他喜爱读书,能融会贯通,见天下局势越来越乱,就特别留意先秦纵横家的学说。魏征原为李密的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他在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李建成麾下。唐武德末年他作为太子洗马,曾是太子李建成的心腹之臣。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终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唐贞观十六年魏征病故。
当他看到李世民同隐太子李建成之间暗中争斗时,经常劝李建成早做打算。李世民杀了隐太子后,把魏征叫来责问:「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当时大家都替魏征担惊受怕,魏征慷慨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了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唐太宗听了这话肃然起敬,对他分外敬重,提升他为谏议大夫。 (注1)还多次把他请进卧室,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魏征本有治国的才能,性情刚直不阿,绝不随便放弃自己的主张。唐太宗每次和他交谈,都非常高兴畅快。魏征欣幸遇到了赏识自己的君主,竭尽才力来效劳。太宗又安慰他说:「你以前直言劝谏前后二百多件事,都称我的心意,不是你忠心为国,怎能如此?」唐贞观三年,魏征几次升迁做上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魏征的身材容貌与普通人并无不同,但有志气胆略,每次犯颜进谏,虽遇太宗暴怒,而神色不变,最终天子也为之收敛神威。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作为唐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为为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每进切谏,虽几次极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动摇,使太宗也为之折服。他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戒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清静无为、「仁义」行事,无不受到采纳。魏征着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书。其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其中最为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是《谏太宗十思疏》。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在《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这两本书中。
识时务明晰天下大势 顺天命劝降瓦岗旧将
隋朝大业末年,武阳郡郡丞元宝藏反叛隋朝,起兵响应李密,并召请魏征掌管文书。李密每次见到元宝藏送来的战况文书,总是称赞写得好。后来听说这些文书都是魏征写的,就立即派人把他召来。魏征当时就进献了十条计策给李密,李密虽感到新奇但未能采用。
当王世充在洛口进攻李密时,魏征对李密的长史郑廷页说:「魏公李密虽然屡次获胜,但精兵骁将死伤的也很多了;军费又紧张,对有功的不能论功行赏,志气不高,有这两条就难以与敌人再次硬拼。不如挖深沟筑高垒,与敌人拖延时间,过不了十天半月,敌人粮尽草绝,不用攻打,他们就会撤兵,那时我们再出兵追击敌人,这就是取胜的方法。况且东都的粮食断绝了,王世充已经无计可施,一心想决一死战,我们实在难与陷入绝境的敌寇争锋,请慎重考虑不要与他们决战。」(注2)郑廷页说:「这些话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魏征说:「这是出奇制胜的良策,怎么说是老生常谈?」因此拂衣而去。
李密兵败之后,魏征跟随李密归降唐王,到了京师,很长时间都默默无闻,他自己请求去安抚山东,于是授命为秘书丞,驱驾驿车赶到黎阳。那时,徐世积还是李密的部将,魏征给徐世积写信说:「自从隋末政局混乱,群雄竞相追逐,跨州连郡,不可胜数。魏公李密起兵叛隋,振臂大呼,四方响应如万里风驰,似云合雾聚,一下子就聚集了几十万人。声威遍及近半个天下,在洛口破王世充,在黎山摧毁宇文化及。正准备向西占领咸阳,往北进攻玄阙,让自己的旌旗飘扬在瀚海,让自己的战马到渭川饮水,不料有百胜之威反而败在奔逃的敌军之手。由此可见,天下的归属已成定局,不能以力抗争,因此魏公李密感念皇天才回头反省,进入函谷关而没有疑虑。您生于混乱之时,感念知己之遇,在根已拔掉的情况下,还坚持不动摇,纠集溃散的兵马,据守一方。王世充趁着战胜的余勇,在他东边的地域休养生息,窦建德处在失败受辱的形势,不敢对南方有所图谋。您的美好的名声,足可以震古今。然而虽有好的开始,结局却难以预料。把握去留进退的时机,才是安危的关键。假如做官得到封地,九族就会受到余辉的庇护,如果投靠的人不得当,自己一身还不能自保。殷灭夏的鉴戒不远,是您能够看到听到的。古代勇士孟贲迟疑不决,童子都能在他之先做出决断,智慧接近神明,不整天等待。现在您处在兵家必争之地,应当速急乘机谋划,如果遇事迟疑不决,坐观成败,恐怕凶险狡诈之辈生出异心,那么您的大事就无法挽回了。」
徐世积得到这封书信之后,恍然大悟,马上决定派使者到长安表示归顺唐朝,并开仓运粮,送给大唐淮安王李神通的军队。
不求形迹但求至公 不做忠臣只做良臣
唐太宗即皇帝位之后,励精图治,多次把魏征召到卧室里,单独询问治国施政的得失。魏征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性情又耿直,从不退缩屈服,太宗与他谈论,总是欣然接受他的意见。魏征也为遇到赏识自己的君主而喜不自胜,于是把心里的想法全部说出来,毫不隐瞒。然而,太宗左右的近臣经常有人诋毁魏征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遣温彦博讯问此事,与事实不符。温彦博说:「魏征作为臣子,不注意自己的形迹,远避嫌疑,因而遭到无端诽谤,这也是应当责备的。」太宗就叫温彦博去责备魏征。魏征进见太宗,说:「臣听说君臣应当同心,这就叫作如同一体,怎能抛弃至公,只求形迹?如果上下全都如此,国家兴亡就难以预料了。」太宗吃惊地说: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魏征叩头说:「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
唐太宗说:「忠臣、良臣有差别吗?」魏征说:「稷、契、咎陶是良臣,龙逢、比干是忠臣。良臣,自身得美名,君主受显号,子孙世代相承,福庆传之无穷;忠臣,自身受祸被杀,君主陷于昏暴,国破家亡,仅取空名。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太宗说:「好。」
太宗接着问他:「做君主的人怎样做才能明,犯何过失才会暗?」魏征说:「君主之所以明,在于多方听取意见;之所以暗,在于偏听偏信。尧、舜大开四门,眼明能视四方,耳聪能听四方,虽有共工、鱼玄,不能蒙蔽他们,好听的言词荒谬的行为,也不能将他们迷惑。秦二世身居深宫,偏信赵高,天下散乱而不得闻;梁武帝偏信朱异,侯景即将攻城而不得知;隋炀帝偏信虞世基,盗贼四起而不知晓。所以说,君主如能多方听取意见,奸臣就蒙蔽不了君主,下情就能上达朝廷。」
郑仁基的女儿既漂亮又有才华,皇后建议娶她进宫为充华,典册都已具办。有人说她已定下婚约。魏征进谏道:「陛下居于楼台,就应让百姓有居室;吃美食,就应让百姓吃饱饭;看到身边的侍妾,就应让百姓有室家。如今郑女已许配人家,陛下娶她进宫,难道是为民父母的意思吗!」唐太宗沉痛地责备自己,立即停止册封之事。
唐太宗曾对他说:「论你的罪过比当年管仲射中齐桓公的带钩还要严重,而我对你的信任却超过了齐桓公对管仲的信任,近代君臣之间融洽相处,难道还有谁能像我这样对你吗?」唐贞观六年,唐太宗驾幸九成宫,设宴招待亲近的大臣,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征,过去侍奉隐太子,我见到他们就像见到仇敌一样,想不到今天能在一起参加宴会。」太宗说:「魏征过去确实是我的仇敌,但他能为侍奉的主子尽心出力,这是很值得称道的。我能够提拔重用他,自比古人应无愧色!魏征常常不顾情面恳切劝谏,不许我做错事,所以我器重他。 」魏征再拜说:「陛下引导我提意见,我才敢提意见。如果陛下不接受我的意见,我又怎么敢去犯龙鳞、触忌讳。」太宗龙心大悦,赏赐每人十五万钱。
撰写史书终成良史 辅佐明君功比诸葛
唐贞观七年,魏征替代王珪任侍中。尚书省长期积压没有判决的诉讼案,太宗命魏征秉公处理。
魏征不大熟悉法律,但能抓住根本原则,依实际情况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太宗命令狐德、岑文本撰修《周史》,孔颖达、许敬宗撰《隋史》,姚思廉撰《梁史》、《陈史》,李百药撰《齐史》。魏征受诏总加撰定,对书稿多有删补,力求达到简明正确。 《隋史》的序、论,都是魏征所做,并为梁、陈、齐各史撰写总论,被当时称为良史。史书撰成后,魏征加封左光禄大夫,晋爵郑国公,赐绢二千段。
魏征自认为对国家没有功劳,只不过是凭借辩论、游说,就参与决策,深怕待遇好最终会有亏损,后来借口眼疾多次请求辞位。唐太宗说:「我把你从仇敌中选拔出来,委任你中枢机要的职务,你看到我不对的地方,从没有不劝谏的。你难道没看到黄金埋在矿里,有什么可贵的呢?若遇上高明的冶金工匠把它锻练成器物,就会被人们当做宝贝。因此我把自己比作黄金,把你当做高明的冶炼工匠。你虽然有病,但还不算衰老,怎能想就此辞职呢?」(注3)魏征听了只好作罢。后来又坚决要辞职,太宗同意解除他侍中的职务,任为特进,仍旧管门下省政事。
唐贞观十二年,唐太宗因为皇孙诞生,下诏宴请公卿大臣,太宗在酒席间极其高兴,对大臣们说:「贞观以前,跟我平定天下,转战于艰险危难之间,房玄龄功劳之大是没有人能比得上的。自贞观以来,对我竭尽心力,进献忠直之言,安定国家,造福百姓,成就我今天的功业,被天下人所称道的人,就只有魏征了。即使古代的名臣,也不过如此罢了。」于是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他们二人。 (注4)太宗曾问群臣说:「魏征与诸葛亮哪个贤能?」岑文本说:「诸葛亮兼有将相之才,魏征不能和他相比。」太宗说:「魏征履行仁义,以辅佐本人,想使本人达到尧、舜地步,虽是诸葛亮也比不过他。」当时上书言事者多,有的不切实际,太宗厌烦,想予以驳斥,魏征说:「古时设立谤木,想了解自己的过错。密封的上书,就是谤木制度的遗意吧!陛下想知得失,应当任其所言。说得对,对朝廷有益;不对,也无损于政局。」太宗高兴了,对上书言事者全都加以抚慰而后送走。
庶人李承乾在东宫做太子时,不讲品德不干好事,魏王泰越来越得到宠爱,内外百官对李承乾是否还能做太子都有疑议。太宗听到后很厌恶,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当今朝臣之中,讲忠诚正直没有比得上魏征的,我派他做皇太子的师傅,用来断绝天下人的想法。」
唐贞观十七年(634),太宗任命魏征做太子太师,仍旧管门下省的政事。魏征陈述自己有病,太宗对他说:「太子是宗庙社稷的根本,一定要有好的师傅,所以挑选你这样中正无私之臣,作为太子的辅弼。我知道你有病,不妨躺在床上来教导太子。」魏征只得就职。
一代直臣鞠躬尽瘁 千古明君痛失明镜
此后魏征得了重病,他家里原先没有正厅,太宗当时本想给自己建造一座小殿,就停下工来把材料给魏征造正厅,五天完工。又派宫中的使者赐给他布被和素色的垫褥,以顺从他的喜好。太宗还命令中郎将在他家值宿,有动静随时奏闻,所赐药品、膳食不计其数,宫中出使之人不绝于道。太宗亲临问疾,屏退左右,交谈终日才回宫中。后来又与皇太子一道来到魏征家里,魏征加盖朝服,拖着腰带。太宗悲痛忧闷,抚摸他流下眼泪,问他有何要求。魏征回答说:「寡妇不忧纬线的多少,而忧虑宗周的危亡!」太宗准备把衡山公主嫁给魏征的儿子叔玉,当时公主也随同来至其家,太宗对魏征说:「您看一下新娘吧!」魏征此时已说不出话。
这天晚上,太宗梦见魏征还像平日一样,天亮时,魏征逝世。太宗亲自到他的灵柩前痛哭,极为悲痛,为之罢朝五天。太子在西华堂为魏征举哀。天子下诏内外百官朝集使全都前去送葬,追赠他为司空、相州都督,定谥号为文贞,给予羽葆、鼓吹、班剑四十人,将他陪葬于昭陵。太宗登上禁苑西楼,遥望灵车而痛哭尽哀,晋王李治奉命在道旁设食祭奠。太宗亲自给他撰写碑文,还亲笔书写在石碑上。又特赐给他家食实封九百户。将下葬时,其妻裴氏推辞说:「魏征平日节俭,现以一品官的礼节安葬,仪仗器物太多,不合他的本意。」太宗答应其请,便用素车载棺,白布做其帷幔,不用涂车及草人草马等物。
太宗后来临朝,感叹地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历代兴衰更替;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常常保有这三面镜子,用来防止自己犯过错。如今魏征去世,就失掉一面镜子了!(注5)我曾派人到他家去,得到写了字的一张纸,仅写一半,其中可辨认的部分这样说:『天下的事情,有善也有恶,任用善人则国家安定,任用恶人则使国家危亡。公卿大臣之内,感情有爱有恨,憎恨的人只见到可恨之处,喜爱的人只看见可爱之处。爱与恨之间,应当小心谨慎地对待。如果爱其人而又知其缺点,恨其人而又知其优点,除去邪恶而不犹疑,任用贤人而不猜测,国家就能兴旺发达了。 』其大体内容就是这样。我反复思忖,恐怕难免犯这种错误。公卿大臣随从侍卫可将这些话写在朝笏之上,见此情况一定要进行谏争。 」(注6)因而哭了很久。于是下诏说:「过去只有魏征,经常指责我的过错。自从他去世后,我虽有过错也没有人敢公开指出。难道我只在过去有错误,而今天全是正确的吗?恐怕还是百官苟且顺从,不敢来触犯龙鳞吧!所以我再次虚心征求意见,以便清醒头脑进行反省,你们直言劝谏了而我不采用,我愿承担责任。我需要采纳忠言而大家又不说,这个责任谁来承担?从今以后,大家都得竭尽忠诚,我如有对或不对的言行,你们要直言劝谏不要保留隐瞒。」
魏征逝世之后,唐太宗思念不已,登上凌烟阁观看功臣画像时,还赋诗痛悼魏征。有人闻知此事妒心大发,百般诋毁魏征。魏征曾经推荐杜正伦、侯君集有才干能任宰相,到正伦因坐罢官,君集坐谋反罪被杀之后,朝中小人便指责魏征曾阿附恶党;又说魏征曾记下前后谏争之言,给史官褚遂良观看。这些议论使唐太宗深为不满,便停止叔玉的婚事,仆倒为魏征写的碑文,所以其家逐渐衰落。 (注7)然而,辽东会战之时,高丽兵马进犯唐军阵地,李积等人尽力死战方才破敌。唐朝大军返还之后,太宗神情怅然地说:「魏征如果健在的话,我能有这次行动吗?」立即征召其家属前往行在处所,赏赐慰劳其妻子儿女,用少牢祠祭魏征之墓,重新树立石碑,恩礼比之以前更为崇敬。
注1.《旧唐书列传第二十一》:及败,太宗使召之,谓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征曰:「皇太子若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素器之,引为詹事主簿。 ·
注2.《旧唐书列传第二十一》:及王世充攻密于洛口,征说密长史郑颋曰:「魏公虽骤胜,而骁将锐卒死伤多矣;又军无府库,有功不赏。战士心惰,此二者难以应敌。未若深沟高垒,旷日持久,不过旬月,敌人粮尽,可不战而退,追而击之,取胜之道。且东都食尽,世充计穷,意欲死战,可谓穷寇难与争锋,请慎无与战。」·
注3.《新唐书卷九十七毽列传第二十二》:征自以无功于国,徒以辩说,遂参帷幄,深惧满盈,后以目疾频表逊位。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公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也,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卿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
注4.《新唐书卷九十七毽列传第二十二》:会皇孙诞育,召公卿赐宴,太宗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民,犯颜正谏,匡朕之违者,唯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注5.《旧唐书魏征传》:上思征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注6.《旧唐书列传第二十一》:「征亡后,朕遣人至宅,就其书函得表一纸,始立表草,字皆难识,唯前有数行,稍可分辩,云:『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乱。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唯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贰,可以兴矣。』其遗表如此,然在朕思之,恐不免斯事。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知而必谏也。」·
注7.《旧唐书列传第二十一》:征卒后,正伦以罪黜,君集犯逆伏诛,太宗始疑征阿党。征又自录前后谏诤言辞往复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太宗知之,愈不悦。先许以衡山公主降其长子叔玉,于是手诏停婚,顾其家渐衰矣。 ·
主要参考文献:
刘昫等,《旧唐书》,后晋
吴兢,《贞观政要》,唐
魏征等,《隋书》,唐
王溥,《唐会要》,宋
欧阳修等,《新唐书》,宋
司马光等编,《资治通鉴》,宋
王寿男着,《隋唐史》,现代
作者:云中君
图片:网络
推荐阅读: 大唐英雄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