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在中国传统眼光中有教化的使命和功能,而现代很多作家抛弃了传统的观念,创作出来的多是靡靡之音。
小说在中国古代一直没有很高的地位,五四以来被捧得很高。作为通俗文学的形式之一,小说虽不应受到排斥,但也应有主流文化的使命感。 古人特重视文学的教化意义,吸引眼球不是作品的宗旨。钱大昕之所以不喜小说,正是因为“奸邪淫盗之事,儒、释、道书所不忍斥言者,彼必尽相穷形,津津乐道。以杀人为好汉,以渔色为风流。”小说特重描写细节,对大众的口味,本无可厚非,然有些情节实在不适合描写细节。为增加点击量而写刺激欲望的细节,读者看后,不自觉地受影响,不好的行为也跟著学。
现在纸质书越来越过时,连小说也要让位了,人们都爱看短影片。华人圈里流行短剧,那些剧本真是惊人,千篇一律,算计的、复仇的、低俗的、没文化的,真是令人唏嘘。这个时代有这样的文艺作品,正反映出此时中共国的社会现实——各种不公、欺骗、信仰缺失、审美崩坏。文艺作品创作什么都可以,但最忌讳低俗,如黄庭坚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文学当出于性情,自由而本于道德,“思无邪”者,“温柔敦厚”者,讽谏政府者,或值变风变雅之世而“止乎礼义”者,忧天下者,才是中国人应当推崇的。
许多传统的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正是因为忧患意识,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忧生”与“忧世”是也。陶潜诗云:“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如今是何世啊!羲农、六籍多遥远啊!太需要忧世之作了。文学史上,词至元、明一度衰落,至清初而中兴,忧患意识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晚明诸才士笔墨多著在男女爱情上,然明亡以后,那种文人本该具备的忧觉醒了,试看云间陈子龙、李雯后期的词,深度明显不同。
中国文艺现在这条路,再往下走,出路在何方?“不善为斫,血指汗颜,巧匠旁观,缩手袖间。”必待更多人振聋发聩,体制巨变,方有文艺复兴,方能冲破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