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投稿】黄帝陵记

作为炎黄子孙,先后两次拜谒黄帝陵,沿着过往足迹,把所闻所见所思所想,执笔以记之。
人在澳洲

作者:拜怀德

作为炎黄子孙,先后两次拜谒黄帝陵,沿着过往足迹,把所闻所见所思所想,执笔以记之。

据传,远古部落首领少典娶西陵氏女附宝为妻,孕期24个月,于农历二月二日来至沮水河畔沮源关降龙峡,那天,七彩祥云飘舞,百鸟轻啭丽喉,绿池碧波,杨柳依依,此时此刻,附宝诞生一子,这就是传说中的华夏人文始祖——黄帝。黄帝本姓公孙,后来人们感念他的功德像车子一样受用,称为“轩辕”。再后来,人们感觉他的丰功伟绩如同万物生长的“黄土地”,便称作“黄地”,历史演义他为上天帝星下凡,便尊称为“轩辕黄帝”。轩辕黄帝22岁成为部落首领,伐木作屋,打渔狩猎,发明车辆,其妻养蚕织丝,其史官仓颉造字,平息部落纷争,天下晏然,华夏民族由此在地球的东方发展壮大,繁荣昌盛。为了纪念先祖,人们把二月二皇帝诞生日称为“龙抬头”日。这一天,人们举行祭祀活动,纪念先祖,以祈愿在天之灵消灾赐福于人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黄帝
黄帝

黄帝陵古称桥陵,有“东方麦加”之称。沮河水在这里由西向东呈U形绕山而过 ,站在山上朝下看 ,东边有河,西边亦有河,就像水从山底穿过,故称此山为桥山,陵因山而得名,曰桥陵。1942年,为了与陕西蒲城丰山唐睿宗之桥陵相区别,遂改桥陵为黄帝陵。此年冬天,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题写“黄帝陵”三个大字,勒石成碑,置于黄帝陵墓之前。1963年,时代变迁,共产党铲除民国时期陈旧石碑,重新勒石成碑,由郭沫若另题写“黄帝陵”三字立于陵前。黄帝陵所在地的县名原来因地处陕西中部,故称“中部县”,随之陵墓的改变“中部县”亦改之为“黄陵县”。

黄帝陵
黄帝陵

自唐宋以来,因各朝皇帝的重视,陵墓不断整修,添砖加瓦,陵冢面积随之发展加大。如今黄帝陵有四部分组成:

一是由5000块大型河卵石(象征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铺砌成10000平方米的大广场,好像黄帝的大手臂,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华夏子孙前来汇聚一堂。

二是广场北三百亩地大的清澈水面,叫印池,66米长轩辕桥把印池分为东西两部分。轩辕桥全部由花岗岩雕刻铺砌而成,古朴大方。印池两岸绿树成荫,古柏倒影,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形成优美的空间。

三是轩辕庙。轩辕桥北端为龙尾道,共设95级台阶,象征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寓意。由龙尾道向上即登临庙院山门。山门为五间花岗岩建筑,格外庄严雄伟。入庙院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右侧一株古柏,枝干像虬龙在空中盘绕,树旁有一碑楼,内嵌石碑一块,上写:“此柏高五十八市尺,下围三十一市尺,中围十九市尺,上围六市尺,为群柏之冠。相传是轩辕黄帝手植,距今约有五千余年。谚云:‘七搂八匝半,圪里圪瘩不上算,’即指此柏。”仰首观望,苍柏遒劲挺拔,冠盖蔽空,叶子层层密密,四季青翠,像个巨大的绿伞覆盖地面。睹物思人,“人文初祖”在天之灵佑护着华夏儿女,看着,不由俯首面树而拜。

再北为诚心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祭祀官员至此须整饰衣冠,静心净面,方可进入大殿祭祀。诚心亭北为碑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卷棚顶,亭内立有历代名人的碑石祭文。最北边是陕西省政府新修的祭祀大厅,接纳每年清明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

四是黄帝陵。出轩辕庙向西北沿登山大道向上攀登一公里许,半山腰有第二停车场。从停车场到陵园有通达黄帝陵的陵道和神道,总长455米,宽5米,其中陵道长260米,神道长195米,全用花岗岩条石铺筑。陵道采用形断而意连、曲不离直的手法构建,共277个台阶。沿登陵道拾级而上,两侧古柏参天,翠色长驻。在距黄帝陵约200米的道旁,一座明朝嘉靖年间竖立的下马石,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八个大字,令人肃然起敬。古代山路崎岖,谒祖祭陵者多骑马坐轿,但行至此处,均下马落轿,整理衣冠,平静心情,恭行至陵前,彰显黄帝至高至上,至尊至伟。陵道尽头,便步入陵园区。陵园四周,顺依山势,修有绵亘不绝的青砖围墙,古色古香。整个陵园南北约210米,东西约72米。陵园有两个门,分立东西两侧。

随着国力的增强,黄帝陵得到很大的整修。目前,整个陵区面积达3.24平方公里,古柏80000多棵,其中千年以上的古柏就有13000多棵,是古柏最大的群体。

五千年前,人类还没有文字,黄帝的故事只是口口相传,其美好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华夏民族对领袖的心理标准,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五千年前,世界可能还没有“国”的概念,黄帝只是一个家,或一个部落,与此同时可能还有另外一个或几个家,几个部落,五千年的民族血脉大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子孙14亿,泱泱华夏,先祖黄帝的血液在我们身体中共同奔流,可谓兴旺发达矣!

每到清明时节,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络绎不绝,纷纷前来祭拜祖先,黄帝陵已成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精神凝聚力的圣地。相信不久的将来,黄帝陵一定能成为全体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和力量的源泉。

展开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