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被称为“冠心病”。但冠心病范围可能更广泛,还包括炎症、栓塞等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5大类: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猝死5种临床类型。临床中常分为稳定性冠心病(隐匿性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猝死)。
典型心绞痛发作部位多位于胸骨中上段后方或左胸前区,可放射到左肩、左臂、上腹部,常呈紧缩感、压迫感、憋闷感、沉重感;有一些患者可表现为不典型症状如疼痛部位位于下颌部、背部、头部、咽部或上腹部,多为烧灼感或窒息感;多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时间多为数分钟,一般不超过10~15分钟;多与饱餐、劳累、寒冷或情绪激动等有关;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一般2~5分钟可缓解,发作时可伴有心率增快和血压升高。
专家提示:如出现疼痛剧烈、疼痛持续时间延长、大汗、恶心、面色苍白、恶心、呕吐、低血压及含服硝酸甘油效果差或无效等表现时,请立刻就诊或呼叫 “999”;医生根据患病老人情况,进一步检查血常规、血凝、心肌酶学及心电图以明确是否存在心肌梗死。
冠心病老人为什么每月要复诊?
老年人常见的误区就是通过住院治疗,症状已被控制,认为自己只要坚持服药或发病时服药就可以了,无需定期复查,其实这是不正确的。首先对于确诊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均需要长期给予医疗预防,包括药物治疗、控制可控危险因素、治疗并发症、合理适当康复治疗。目前认为长期有效治疗可预防冠心病事件发生和延缓病变进展,故而必须坚持长期规律的服药;同时老年患者因生理特性,长期服药需要定期检测各项指标;这就需要及时掌握老年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确保治疗方案有效、安全。通过定期复查,医生才能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疗效,从而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专业指导,并调整用药种类和药量;如病情加重或复发,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定期复查也有助尽早发现和处理,避免延误病情,导致不良后果。
定期复查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康复锻炼、良好生活习惯、药物疗效观察和调整以及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脉CT血管造影等必要检查。以上检查需要1~3个月或6~12个月复查一次。因此,冠心病老人每月要复诊。
冠心病支架术后或搭桥术后的老人如何自我管理?
目前很多患者认为做了支架或搭桥术后,冠心病就被治愈了,不需要或只是用一段时间药物就可以了;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支架或搭桥仅解决了冠状动脉狭窄缺血问题,并没有解决冠心病本身问题,更没有预防和阻止冠心病发生的作用。对于有冠心病以及存在冠心病基础疾病患者,控制危险因素及长期规律服药是预防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关键,因此做好术后管理非常重要。那么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呢?老年人要通过冠心病宣传教育,掌握冠心病防治知识,真正实现我管理。
(1)合理膳食,控制体重:老年冠心病患者原则上选择低盐、低脂、低热量食物,每日食盐量<5克,多选用植物油,多食用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及植物蛋白食物以及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坚硬、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过冷过热,避免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保持大便通畅。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及适当运动来实现。
(2)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心理教育:要养成规律作息时间,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戒烟限酒;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焦虑、抑郁等心理。
(3)适当运动康复:遵循个体化原则,制订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案(需要老年心血管专科医师协助制订),常见运动方式包括慢走、健身操、太极拳、游泳等方式。
(4)坚持规律长期服药:做完支架手术,需要至少服用双联抗凝药物1年以上、强化降脂药物及其他冠心病药物,需要定期监测这些药物疗效及可能发生的副作用。
(5)控制血压、血糖:对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自行在家中自我监测,及时记录。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6)定期复查:每月定期到医院复查,6~9个月复查冠脉造影。
德赡护理中心
362 Dorset Road, Croydon VIC 3136
M: 0450 492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