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无师
疫婧期间宅在家里,一大收获,就是看了一部让我至今回味无穷的电视剧。那是一天,我打开笔笔记本电脑,想挑一个电视剧看看以打发时间。荧屏上显示的电视剧名目甚多,有的我已看过,有的没有兴趣。正犹豫着,却在边角上发现了由李少红导演、于小彤、蒋梦婕、姚笛等主演的10版新《红楼梦》。它好像在静静地向我招手,就看你了!我终于下定了决心。
中学时代我是《红楼梦》的忠实粉丝。记得那时,老师介绍了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水浒、三国、西游记、红楼梦,我都一一读过,还读过诸如《老残游记》、《镜花缘》、《七侠五义》、《封神演义》、《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等古代传奇小说,深深被古文学作者的奇思妙想所折服,也惊叹其中好多故事流传至今。有的还成为戏曲、评弹、电影、话剧的蓝本。像牡丹亭、十五贯、窦娥怨……依稀听说,解放前也有电影《红楼二尤》、《红楼梦》,我当然无缘可见。因为特别喜欢《红楼梦》,自己还暗暗下决心,要买一套自己的。终于积够了零用钱,如愿所偿。从此上、中、下三册书就放在我的书桌上,枕头边,课余有闲就随手翻翻,百看不厌。我爱它看似无景却步步有味的情节,也爱它随手即就的绝美诗词,还有那性格各异的人物。虽年少文化根底尚浅,但读得次数多了,却也把其众多的人物关系搞得清清楚楚,把纵横交错的情节烂熟于心,喜欢的诗词也能吟读一二,真是痴倩痴意,痴心一片。记得那时还有个插曲,两位年仅二十多的青年人,李希凡和蓝羚,居然和早已功成名就的大红学家俞平伯叫板,重新评论红楼梦中的人与事,而且还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赞许,这也引起了我很大兴趣。现在想来,正好赶上那段时间,放松了抓“阶级斗争”,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让我接触了这么多中华古文化。
但紧接著就是反右斗争,我也离乡别井外出求学,而且选择了理科。毕业后工作、成家,琐事烦多。再加上接踵而来的政治运动,上岗上线的阶级斗争,哪有闲情逸致看这些“左道旁门”之书,想这些“陈旧腐朽”的故事。文化大革命中,老家被抄,三册红楼梦,在彻底清除封资修的口号下尸骨无存。我与《红楼梦》从此Bye Bye。来澳定居后,曾想重读一次。但在附近几个图书馆中都没找到。老伴又说“眼睛不好,省著点用吧!”自己也想那些人、那些事离我们实在太遥远了。只有我这样七老八十的人才会怀念它。算了吧!
回忆往事,再与《红楼梦》结缘,应是六二年由王文娟、徐玉兰主演的越剧电影上演。那热烈情景,正是万人空巷,一票难求。虽然它只选取了宝黛的爱情故事,但演员精湛的表演、长篇抒情的唱段,深深打动著观众。每到黛玉焚稿、宝玉哭灵时,抽泣声一片,很多人连看了几遍。再接著是87版由王扶林导演,陈晓旭、邓婕等主演的电视剧登场。可能是政治环境比较宽松,一开始的宣传就先声夺人,报纸、杂志上报导不断。从全国范围内海选年青演员,宝玉演员现身,到演员集中学习培训,近二十位大师级的人物,沈从文、王昆仑担任顾问等,消息接踵而来。等到杀青上演果然不负众望,好评如潮,彷佛无可挑剔,收视率当然高居榜首。人们赞叹陈哓旭为天下唯一林黛玉,邓婕是天赐的王熙凤……也曾看过刘晓庆、陶慧敏主演的,赵志刚、方亚芬主演的另几种版本。但与这两部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不能同日而语。我也认为,这是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所以看到有10新版《红》,并不惊喜,导演陌生,演员平常,而且长达50集,再说也没看到什么好评,想来不过如此。感谢这次疫情促成我一看,谁知不看也罢,看后便无法松手。每天五、六集连看,看完还觉意犹未尽。心中暗暗庆幸没有错过,赞许这是改编《红楼梦》的又一座高峰。
说它好,最重要的是“真”,它的情节几乎完全按原作,没有杜撰改编。记得87版中,巧姐被卖入妓院,刘姥姥拼凑金银为其赎身,史湘云花船卖笑。凤姐、宝玉身陷囹圄。凤姐病死牢中,宝玉出狱后去找婚后的袭人等等,都于原作大相径庭,有过于写实之嫌。我始终认为像《红》这样的巨篇名箸,不但中国,世界上都有不少专家高人,在研究探讨。甚至为一字一句一景斟酌考证。如说姓名“甄士隐”影射著“真事隐”,“贾雨村”影射著“假语村言”等等。各抒其见,门派林立。可是,有的至今还留有许多无解,疑问。书中运用神话进行的点染更是云遮雾漫,玄机重重。作者曹雪芹自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因此原汁原汤将其呈现给观众确是一大妙策。这样能留下更多空间,让大家自己去品味。该剧做到了。
第二应是“全”。它从宝玉醉卧,神游太虚幻境。窥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开始,直到大雪茫茫,叩别贾政,回归青梗峰为止,几乎包含所有情节。黛玉死后,潇湘馆闻鬼哭,宝玉独卧外间,乞求黛玉施梦。秦可卿死后与王熙凤重见等,易于忽视之处都有。至于人物,连秦可卿的弟弟秦锺。邢夫人的侄女邢岫烟,买到贾府唱戏的芳官,与贾琏有染的多姑娘都有出现。看了这洋洋洒洒五十集,我好像重温了一遍《红楼梦》,圆了重读一遍的美梦。
该剧给我的另一印象就是书卷气很浓,多处散发著古文化的气息。借助原著中的场景,诗词,从海棠结社,到咏菊争魁,林史联句,访梅吟雪,赠帕动心,葬花悟情都引用了《红楼梦》中不少诗词。连行酒令,猜灯谜,也是书气十足。人物出言吐语都以原作相仿,一直喜爱中国古文化的我,又过了一次瘾!
演员也演得不错,于小彤演的年方弱冠之宝玉,面貌体态,行动举止,都符合宝玉的年龄。我觉得他可称天下唯一贾宝玉。杨幂演的晴雯是该剧的一大亮点,刚出场时的行动,台词,撕扇还觉平平,甚至有点程式化。但到勇补雀金裘,陋屋苦诀别两大高潮时。却真情投入,紧扣人心。将一个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的洁身奇女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它女演员蒋梦婕、归亚蕾、姚笛,都有不俗表演。至于导演李少红,现为中国导演协会会长。一个导演界的女掌门,没有深厚功底,如何驾驭这样复杂、深广、古今难圆之大剧。《红楼梦》毕竟不是一部简单的作品,它记录了好几个大家族的兴衰,好几类人的悲欢离合,看若波澜不起,实则暗流涌动。它不是单一观点的表白,还有著极为深邃的哲学支柱。书中有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样的作品能被彻底理解,改编成剧确非易事。
顺便说一下,该剧拍的也很美,道具细致,置景合适。大观园数处院落,亭台楼阁都很到位。特别是宝玉栊翠庵求梅一段,和最后向贾政叩别,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里远去。那雪景美得令人叫绝。这可能与现在的科技水平有关,也与摄影水平有关。
这部剧真的非常好。当我把这个观点告诉别人时,却遭到了一些人的反诘,说乱糟糟的不知说了些什么。也有人诧异,你没见差评吗?我仔细想了一想,可能是该剧的女演员都采用了京昆剧的装容,脸上贴满了贴片,难看又脱离实际,这是该剧的一大败笔,一个致命伤。记得我年青时喜欢越剧,而不爱京昆,也是由于反感其旦角的头面,小生的唱腔和夸张的脸谱。另外我想这些人也许没读过原作,编剧和导演舍不得舍弃《红楼梦》的每一个细节。就黛玉之死,就有闻恶讯、探宝玉、焚诗稿、潇湘鬼哭、宝玉求梦这么多片段。保留让该剧高容量下的节奏比较快。而观众一下子接触那么多的人物和情节,而且这些人物和情节看似平平易易,不掀高潮不惊心动魄的,却不能简单地用是与非、好与坏、对与错来评判。剧中虽有不少旁白作为补充、铺垫、结转,但总有欲速而不尽之感。更重要的是我想这应归疚于长时间的政治绑架。接触这类古典文学的机会太少,在几代人中形成了断崖式的缺损。
《红楼梦》的又一次观看,勾起了我对中华古文化的情结。中华泱泱大国,文化底蕴深广。从启蒙读物《三字经》中做人的道理,到被诬为“和稀泥”的《中庸》之哲学思想;从“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的《诗经》,到人人喜爱的唐诗、宋词。那曹雪芹、罗贯中、冯梦龙、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的名字,像一颗颗灿亮的永不殒灭星星,留在我们心中。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段段名句,流传至今无可替代。更有像红楼梦那样的一部部名著,就像一座座高山,一笔笔宝藏,等我们去开挖。好在近几年报刊上又有了古文化的影迹,《看中国》的《看教育》版面上更是每期都刊有,古文笔谈,诗词释义。电视上也有了《中国诗词大会》、《百家讲台》等节目,更看到一些学龄儿童稚气稚声地吟读古诗古文。听说国内儿童学书法,背古诗已然成风;学校教育也开始留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欣喜万分,感慨有余。“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前借鉴古人,后看见栋梁”。好形势下,热爱中华古文化吧!万千珍惜这些先人恩赐给我们的珍贵礼物。衷心祝愿有更多更多的人关注这些宝藏。让它们熠熠生辉,流传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