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第一课

人在澳洲

南半球又到了春暖花开的日子,公园的湖中有了新出生的小天鹅,小野鸭。那毛绒绒的影子,让我想起了幼儿园往年看小鸡孵化的活动。
活动大体是这样的:根据日期先从农场预定,农场到时派人送来孵化箱,保温箱,前期孵化过一段时间的鸡蛋和说明书等小鸡破壳而出后在保温箱待上两个星期,最后被送回农场或被人收养。
活动的前几天,老师会发布消息,开始有意的和孩子一起读一些关于鸡鸭之类的书籍,谈一些有关鸡的话题。孩子们天天数着日子,盼望鸡蛋和小鸡的到来。等到农场来人安装好孵化箱,介绍了简单的有关知识后,活动就正式开始了。
孩子们开始聚集在孵化箱的周围,不停的提问题。看到有鸡蛋开始裂缝,就会兴奋的告诉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然后会更急切的时时往里张望,眼看着小鸡一点点从壳里挣脱出来,一个个静止的蛋变成了一个个活动的小生命。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好奇,惊喜。
小鸡是从哪里来? —— 生命循环,生命所需的基本知识
在小鸡的孵化初期,老师和孩子一起围着孵化箱边看边讨论。
可以帮它把蛋壳打碎吗?讨论的结果是不可以。一个小鸡从蛋里孵化出来需要二十天左右,它们需要这段时间成长,强壮,自己来破壳,突破出生的第一道难关。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理解能力,解释的复杂一些,比如:「从外边打破的是食物,从里面自己打开的才是生命。
可以关灯让它们睡觉吗?提示孩子们观察那些刚出来的小鸡往灯泡附近凑的情景,告诉孩子们:小鸡的诞生需要温度。保温箱的电灯有保暖作用。小鸡的孵化需要较暖和的地方。那野鸭,野鸡怎么办呢?它们需要把蛋全部遮住,用体温保暖,小野鸭才能顺利的孵出。
小鸡喜欢吃什么? —— 动物各有各的食谱。
选几样鸡喜欢和不喜欢的食物放到小盘里,让孩子们选出可以喂鸡的食物。大家再讨论一下为什么有的食物不能拿来喂鸡。孩子的评论经常很有趣,例如老师问孩子可不可以给鸡喂糖时,一个三岁半的男孩毫不犹豫的回答;不行,会长糖尿病。进一步再让他们用选出的食物喂小鸡,观察小鸡的反映。结论是动物都有固定的食谱,不能乱来。
还可以带领孩子去菜园,亲自动手采摘青菜,撕碎,去喂小鸡,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学到的知识去照料小鸡。
怎样照顾小鸡 ——照顾,关爱比自己更弱小的生命。
等到小鸡们长的较活泼一点时,孩子们就被允许用手捧着,一对一的自己玩了。这一项活动表面上看起来只是玩一下,好像学不着什么东西,但它是整个活动的关键,其意义远比前几个知识性的学习目的要深远。
班里孩子的年龄通常在3-4岁之间,不管男孩女孩,他们都会小心翼翼的从保温箱里捧出小鸡,轻手轻脚的移动,慢慢的坐下,然后放到自己的腿上,或用双手捧着。一个个目不转睛的盯着小鸡,间或还会提醒小伙伴要小心。送回箱里时也会记着让小鸡从手中慢慢滑下。
让人惊奇的是那些调皮的男孩子,耐心十足地坐在地上,或抚摸那毛绒绒的外表,或亲吻那黑亮的小眼睛,有时不小心弄得小鸡叫唤了,不等老师反应,就赶紧放松了手。他们长时间的注视小鸡的温柔眼神,让人忘记了他们的上墙爬房,打仗吵架的顽皮样。或许,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长大作一真正绅士(Gentleman)的第一堂实习课?
一个小孩子长到三四岁,一般都是在家长的百般呵护下长大。被照顾,被满足,在他们的世界里是自然而然的事。毛茸茸的小鸡,弱小,可爱,激活了孩子们内存的善良本性,有了要去照顾别的东西的欲望。角色的自然切换,就在不自觉中完成了。比起口头说教,可谓事半功倍。
看着他们,想起了对比鲜明的另一幅画面。
文革期间,我们院里的几位走资派被挨斗,对孩子疏于管教。邻居家一个十四五岁大的男孩逮住一只野猫,吊在后院的树上,用锥子,刀子一下一下的捅,可怜的猫整整惨叫了一下午。
旁边院子的大人过来教训无果,气愤的对躲在前院的我们几个小孩子说:这孩子长大了肯定是进监狱的主儿。一语成谶,后来听到的关于他的消息都是负面的。先是下乡偷鸡摸狗,回城后聚伙斗殴进了监狱,出狱后不到四十岁又死于非命。
也许,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个例,人们可以把此归咎于那个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噩梦时代。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从小没有树立起对生命敬畏,热爱的心,恃强凌弱,将是做人的最大缺失,最有可能成为社会的有害分子。
极为认同法国作家法郎士说过的一句话:「直到一个人开始热爱动物,他的灵魂才会全部苏醒。」
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文化中,看到动物,经常想到的是这玩意好不好吃,怎样去吃。有感于此,才详细的介绍了这个活动,还隆重的起了这样一个的题目。

展开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