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箫
本期继续讲《古文辞类纂》的论辨文。我们先看西汉史学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
司马谈是司马迁的父亲,大家都知道司马迁被称为太史公,其实司马谈也是太史公。司马谈想效法孔子作《春秋》,也写一部那样的史书,可惜没能实现,临终时将此重任托付给司马迁。假如没有司马谈的谆谆嘱咐,或司马迁未能忍辱完成父亲的遗愿,那么今天的我们恐怕看不到《史记》这部宝贵的著作。历史上许多了不起的事业不单是一个人的功劳,就像太史公父死子继,真的很不容易。薄薄的纸上承载的文字本没有重量,我却时常觉得很重,这重量来自作者的心,以及与之相关的每一人的心。《史记》承载的不只有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还有司马谈的责任心。
司马谈非常博学,据《史记·太史公自序》,他师从唐都学天文,跟杨何学《易经》,又跟黄子学道。他担忧后人不懂诸子百家思想要义,因此撰写〈论六家要指〉。此文论述了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的思想,可谓是西汉的一篇学术论文。
我们先看此文的结构,可分为三部份:(1)六家思想殊途同归;(2)概述六家理论;(3)详论述各家理论。条理很清晰。
第一部份言简意赅,引用《周易》中的话概述六家思想皆是为了治世:“《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第二部份简洁阐述六家思想的关键长处与短处:“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彊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六家之中,司马谈最推崇道家,称赞道家使人精神专一,行动符合无形之道,且能满足万物,随时代、事物变化而变化,宗旨简单而容易掌握,做事少而功效大。相比之下,儒家思想虽广博而缺少纲要,烦劳而效果小,君主要做天下仪表,君主倡导什么,臣子就做什么,臣子要跟在君主后面,这不是最智慧的治国之道。司马谈认为,“大道之要”是“去健羡”、“绌聪明”,即不要刚强,去掉贪欲,不耍小聪明。后几句说得更好:“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若身心骚动不安,则绝不可能如天地般长存。这既是智慧的治国之道,也是养生、修身之道。不过,儒家制定君臣父子的礼节,并区别夫妻长幼,是司马谈赞同的。
之后他详细讲述各家思想,大家若有兴趣可以翻阅,我在此就不多讲了。
接下来讲韩愈〈师说〉。韩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在唐代,诗有杜甫,文有韩愈,他可谓是唐文的代表人物。此外,韩愈还是个逆时代而行的文人,他反对六朝以来的浮艳文风,提倡复兴先秦两汉的古文。他也看不惯当时耻于从师的风气,这篇〈师说〉就是对此陋习的抨击。
各位不妨回顾上期内容,什么是“说”?“说”是古文中一种解释、阐述事物或道理的文。明人吴讷《文章辨体》谓:“说者,释也,述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这篇〈师说〉解释了什么是师并阐述了虚心从师的道理。
或许有人会说,谁还不懂这么简单的理?然而,知道和做到是两回事,〈师说〉抨击的现象至今仍有。不少人长大了,享有名誉了,便不懂得谦逊了,因为放不下面子,有时还不如小孩。古文在现代依然不过时,就像〈师说〉,我常感受不到时空的差异,他反对的何尝不是现在的风气?
下面我们从〈师说〉的开头读起。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此文开门见山,首句就点明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后一句概述何为师,师分为三类,也可以说是三个层次——“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受业”即“授业”。后文所写基本上都离不开这两句。
先从解惑说起:“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没有人生来无惑,倘若有疑惑而不向师请教,那么疑惑一生都不会解决。
其后说传道:“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此段中心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不管他人贵贱长少,只要闻道在己之前,都可以拜师学习。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该文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正反对比,此段是第一处对比,即“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相形。圣人尚且愿意虚心向老师请教,常人却以从师为耻,因此圣人更圣,愚人更愚。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此段是第二处正反对比,即对孩子和对自己的区别。有人乐意为孩子请老师,而自己遇到问题时却不愿向老师请教,韩愈称,这种行为真是糊涂。教童子的老师只是教他们读书和断句,还不算是传道、解惑的老师。不懂如何断句,知道去问老师;有大疑惑,却不去问,解决小问题而不解决大问题,这就是韩愈所谓“小学而大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此段是第三处正反对比——巫医、乐师、百工愿意相互学习,而士大夫却耻于从师学习。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但在从师方面反而不如他们。
教断句的老师、巫医、乐师、百工都是授业者,但并非传道之师,这是他们的共同点。《古文辞类纂》评语云:“授句读及巫医、乐师、百工,未尝非授业,但非传道、解惑耳。此两段明是以授业之师,陪传道解惑之师,而用笔变化,使之不觉。”
再看下一段:“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此段以孔子为例,连圣人都不只从一师,且“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引经据典,使论说更加有力。文章写到这里,对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的论证已接近完善,且承接上文圣人尚且从师的论点。《古文辞类纂》评语云:“此段承‘圣人犹且从师’意申说,以终首句‘必有师’之意。”
最后一段表明作者写此文的原因:“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回顾〈师说〉全文,韩愈一直紧扣中心论点,言有物且言有序,善用对比抑扬,颇具说服力。
接下来讲李翱〈复性书〉,此文分上中下三篇,《古文辞类纂》只录其末。
李翱是韩愈的高足弟子,亦善古文,据《新唐书》记载:“翱始从昌黎韩愈为文章,辞致浑厚,见推当时”。李翱论学融合佛、道、儒三家思想,今天我们要欣赏的〈复性书下〉就是富含哲理的佳作。以下逐段解析。
“昼而作,夕而休者,凡人也。作乎作者,与万物皆作;休乎休者,与万物皆休。吾则不类于凡人。昼无所作,夕无所休。作非吾作也,作有物;休非吾休也,休有物。作耶休耶?二者离而不存。予之所存者,终不亡且离也。”
此段讲自己与一般人不同。普通人做事时,仿佛和万物一同运作;休息时,好像万物也都静止了。而李翱与众不同,他说自己“昼无所作,夕无所休”,意思并非白天什么都不做,晚上不休息,而是白天做事时不执著于事,晚上顺其自然地就休息了。“作非吾作也,作有物”,并非自己刻意要做什么,而是规律起的作用;“休非吾休也,休有物”,休息也是规律的作用。李翱还说,到底是作还是休呢?其实作和休不能相互分离,一旦分离,就不存在了。而他自己所拥有的却不会消失、与他分离。
此话说得很神秘,李翱所拥有的究竟是什么?人注定会死,人有什么可以永存?我们不妨继续往下读。
“人之不力于道者,昏不思也。天地之间,万物生焉。人之于万物,一物也。其所以异于禽兽虫鱼者,岂非道德之性全乎哉?”
此段谈人与动物的区别。李翱说,不致力于道的那些人糊涂且不勤于思考,而人之所以与禽兽虫鱼不同,正是因为人具备道德之性。我延伸解释一下:人性来自天,本是善良的,本性里就具备道德,但因受后天各种因素影响而容易偏离善良,所以要修回到本性上,致力于修道修德,如《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李翱接著写道:“受一气而成其形,一为物而一为人,得之甚难也。生乎世,又非深长之年也。以非深长之年,行甚难得之身,而不专专于大道,肆其心之所为,则其所以自异于禽兽虫鱼者亡几矣。昏而不思,其昏也,终不明矣。”
“气”指宇宙中的混沌之气,人类与万物都是由此气化成的,《黄帝内经》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周易》曰:“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絪缊就是宇宙的元气,它化为阴阳二气,阴和阳在交互作用下产生世间万物。有的化成物,有的化成人,得到人身是很不容易的。李翱说:“以非深长之年,行甚难得之身,而不专专于大道,肆其心之所为,则其所以自异于禽兽虫鱼者亡几矣。”意思是:人身难得,且寿命不长,如果还不专心于大道,还放纵自己的行为,那和禽兽虫鱼几乎没有区别。李翱又说:“昏而不思,其昏也,终不明矣。”如果糊涂还不勤于思考,那么始终都是糊涂的。
下面是最后一段,也是此文最精华的部份:
“吾之生二十有九年矣。思十九年时,如朝日也;思九年时,亦如朝日也。人之受命,其长者不过七十、八十、九十年,百年者则稀矣。当百年之时,而视乎九年时也,与吾此日之思于前也,远近其能大相悬耶?其又能远于朝日之时耶?然则人之生也,虽享百年,若雷电之惊相激也,若风之飘而旋也,可知耳矣,况千百人而无一及百年者哉!故吾之终日志于道德,犹惧未及也。彼肆其心之所为者,独何人耶?”
此段譬喻很贴切。回想9岁、19岁时如同刚升起的太阳,等活到100岁时,再回顾9岁的那段时光,和此时回顾9岁,相差会很大吗?没有什么比早晨的太阳更遥远。人生短暂,好似雷电旋风,所以李翱“终日志于道德”,致力于修好自己。可即使如此努力,仍害怕无法实现目标,更不用说那些肆意妄为的人了。此段表达对于修身的急切心理。
《古文辞类纂》如是评价此文:“文特劲健而飘洒。”文字刚健有力而生动。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贯穿著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不独李翱,几千年来已有数不清的人探讨。我们可找出一共同点:生命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吃喝玩乐,那些留下来的经典作品多数都不是肤浅的认知,其中有佛、道两家的修炼,也有儒家的修身治平。生命意义并非在财物与形体上寻求,而是需要向内心寻求,人生本质上就是修炼之路。透过修炼得到的,或许才是永恒的。
接下来赏析苏洵〈权书·六国〉,即〈六国论〉。
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父子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尤善政论,文章雄俊,曾巩〈苏明允哀词〉称赞苏洵文“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权书·六国〉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中国古代士大夫一直贯穿著一种忧患精神,屈原忧楚国社稷,杜甫忧国破民寒,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苏洵也不例外。北宋兵弱,向辽与西夏屈辱求和,用金钱换取苟安。苏洵对此政策极为不满,于是以〈六国论〉借古讽今,告诫北宋朝廷切莫重蹈六国覆辙。
此文一开篇就阐明六国灭亡的原因,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灭亡并非因为军队不强,而是因为割地换取短暂太平的策略。
其后从反面论证赂秦是亡国的原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不赂秦国的国家因赂秦国的国家而亡,当失去外援后,最终也不能独全。
接著透过对比论赂秦之弊:“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诸侯割给秦国的土地,是因战败而失去的土地的百倍。“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照应上文“非兵不利,战不善”,前后呼应。
论辨文不单需要说理,也需要动之以情,苏洵接著提示读者回想六国祖辈的土地来之不易,这是从情感上论证珍惜国土的重要性。“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我们看他的用词,“霜露”、“荆棘”、“尺寸”、“草芥”都很形象,使人瞬间感到得之不易与失之可惜。“五城”、“十城”、“一夕”虽非实指,但给读者带来的感受非常直观。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抱薪救火”譬喻很恰当。
以上讲述的是赂秦的国家,以下讲述不赂秦的国家: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燕国与赵国孤危无助,照应前文“不赂者以赂者丧”。
之后作假设:“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假设与事实的反差更令人唏嘘,悲愤之情溢于纸上。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警告治国者不要因敌国的威势而屈服。
结尾更发人深省:“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秦国和六国各只是诸侯国,六国虽比秦国弱,却还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势力。若一个大国统一了天下,疆域远比六国辽阔,却仍重蹈六国的覆辙,那比六国还差劲啊!此段暗指北宋占据辽阔疆土,大宋皇帝贵为天子,竟向契丹与西夏输送岁币,言在此而意在彼。全文明是论史事,实是论时政。
〈六国论〉对今人仍有很大启示。最近看新闻,八炯的纪录片揭露了中共如何拉拢利诱台湾网红对台统战的黑幕,且中共不只针对台湾人,而是所有华人地区。中共渗透海外的证据多年来一直都有,利诱和恐吓软硬兼施。如果为眼前利益而亲共,和赂秦、赂辽、赂西夏是一样的。“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只是苏洵的告诫,也是当今每一位捍卫自由者的告诫。
关于《古文辞类纂》的论辨文,今天就讲到这里,下期讲序跋文。
悉尼邦岱(Bondi)附近的Bronte 海滩吸引力数千人参加圣诞派对狂欢,持续到深夜的庆祝活动引来了大批的游客与背包客,却留下来装满垃圾的袋子和数不清的空酒瓶。市政工作人员全力清理现场,当地居民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Read More
12月26日(周四)夜间至12月27日凌晨,两名参加悉尼至霍巴特帆船赛的船员分别被帆桁击中身亡,另有一人幸免遇难。由于恶劣天气,多艘参赛船宣布退赛。 Read More
一名法官发现,一名悉尼男子“鲁莽”地以 10 万澳元的价格将他的炭烤鸡店卖给了他的朋友后,又改变了主意,撕毁协议,自己继续经营这家店。 Read More
虽然大多数人不需要调查来证实生活成本的上涨,但调查显示,租房的澳大利亚人今年圣诞节的生活状况比去年糟糕得多,年租金比一年前最高高出 3600 澳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