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在中国传统眼光中有教化的使命和功能,而现代很多作家抛弃了传统的观念,创作出来的多是靡靡之音。
小说在中国古代一直没有很高的地位,五四以来被捧得很高。作为通俗文学的形式之一,小说虽不应受到排斥,但也应有主流文化的使命感。 古人特重视文学的教化意义,吸引眼球不是作品的宗旨。钱大昕之所以不喜小说,正是因为“奸邪淫盗之事,儒、释、道书所不忍斥言者,彼必尽相穷形,津津乐道。以杀人为好汉,以渔色为风流。”小说特重描写细节,对大众的口味,本无可厚非,然有些情节实在不适合描写细节。为增加点击量而写刺激欲望的细节,读者看后,不自觉地受影响,不好的行为也跟著学。
现在纸质书越来越过时,连小说也要让位了,人们都爱看短影片。华人圈里流行短剧,那些剧本真是惊人,千篇一律,算计的、复仇的、低俗的、没文化的,真是令人唏嘘。这个时代有这样的文艺作品,正反映出此时中共国的社会现实——各种不公、欺骗、信仰缺失、审美崩坏。文艺作品创作什么都可以,但最忌讳低俗,如黄庭坚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文学当出于性情,自由而本于道德,“思无邪”者,“温柔敦厚”者,讽谏政府者,或值变风变雅之世而“止乎礼义”者,忧天下者,才是中国人应当推崇的。
许多传统的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正是因为忧患意识,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忧生”与“忧世”是也。陶潜诗云:“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如今是何世啊!羲农、六籍多遥远啊!太需要忧世之作了。文学史上,词至元、明一度衰落,至清初而中兴,忧患意识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晚明诸才士笔墨多著在男女爱情上,然明亡以后,那种文人本该具备的忧觉醒了,试看云间陈子龙、李雯后期的词,深度明显不同。
中国文艺现在这条路,再往下走,出路在何方?“不善为斫,血指汗颜,巧匠旁观,缩手袖间。”必待更多人振聋发聩,体制巨变,方有文艺复兴,方能冲破黑暗。
This post was last modified on 2024年12月24日 11:43
儿童服装店Blue Sky Kids Land 及其两名董事 Guo Dong Gu (顾)和他的妻子 Fei Rong Yang(杨) 因剥削四名中国移民、妨碍公平工作局的检查而被罚款 510 多万澳元。 Read More
更新於 :2024-12-19 01:50 文/清箫 今天继续讲《古文辞类纂》。上期讲了姚鼐在此书序目中所谓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这是序目里最关键的部份。下面我会结合该序目以及不同文体的范文,带大家一起欣赏古文,提升鉴赏与写作水平。古文有些写法在现代依然不过时,取决于学者怎样运用。希望能帮到大家。 《古文辞类纂》序目最关键的一段是:“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一是简介古文分类,二是概述构成一篇文章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现在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此书的13个文体类别: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这13类文体或许乍看难以理解,我们不妨进一步归纳,其实可以归为三大类: 1、说理(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 2、记事(传状、碑志、杂记) 3、抒情(箴铭、颂赞、辞赋、哀祭) 这样是不是更加简单清晰了?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之文以理为主;传状、碑志、杂记以事为主;箴铭、颂赞、辞赋、哀祭主写情。透过姚鼐所列文体的顺序,可知他认为学文应当先学议论文,后学叙事文,最后学对辞藻精美要求较高的抒情文。我们试分析他如此安排的原因:无论是否能成为文学家,都要条理清晰,明辨是非,所以议论文是基础。记事文比议论文稍难一点,比如给一个人作传,或写墓志铭,至少要对此人的生平全面了解,并在诸多大小事中取舍,挑出最重要的事,且次序严谨,还要真实,所以很考验功底。至于颂赞、辞赋、哀祭等重在抒情的文体,写作难度更大,但即使写得不好也没关系,至少前面已经学会写最重要的议论文和记事文。 (图:Adobe Stock) 再来看《古文辞类纂》所选文章的朝代比例。其中,先秦文占11%;两汉文占20%;六朝文占1%;唐宋文占59%;明文占5%;清文占4%。唐宋文比例最大,在唐宋文中,大多数都是八大家的作品,即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的文章。而六朝文比例最小。上期介绍过“桐城三祖”的文学观,结合上期内容,各位想必不会对上述比例感到意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