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

论如何学好中国传统文化(二)

更新於 :2024-09-17 06:07

文/清箫

 

在讲正题前,我先聊一聊最近非常火热的AI(人工智能)。现在有人认为什么问题都可以问AI,想写什么东西也找AI帮忙,似乎可以节省许多时间。需要强调,我们学习,绝不是只学知识点,有些问题是AI无论怎样发达都无法解决的,包括学传统文化在内。文史并非靠死记硬背与查资料学成的,做学问最重要的是心术和精神,其次是方法。目前是21世纪,社会风气越来越浮躁,名利心也越来越重,人们很难静下心来阅读几本好书。然而,提升学养是一辈子的事,我们从中所得绝不仅是名利。上期我讲到传统文化中的修炼内涵,在读书过程中,不知不觉间就会改变,如读历史人物,孩子们学好的行为,识别不好的行为,成年后再读,一样会有所触动。这世界无论如何热闹,每个人都有独处的时刻,学会与书籍对话也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希望各位不怕孤单寂寞,如果真心热爱,不妨坚持下去。学问最重要的不是成就,而是敬意、严谨、毅力、踏实,都在心性层面。

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有一篇《送东阳马生序》,其中讲到自己借书求学之不易。他出身贫寒,早年家里缺书,便找藏书的人家借,勤奋抄录,还要在约定的日期还书。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水都结成了坚冰,他的手也被冻僵,仍不愿放松抄书。那时难以见到名师,他就走百里远的路向同乡前辈请教。宋濂自称愚钝,也遭到前辈训斥,但挨骂后态度更加恭敬。他的求师之路非常艰难,要行走在深山巨谷之中,大雪深达数尺,还要住旅馆,每天只吃两顿饭。这样的条件当然比不上锦衣玉食的家庭,然而宋濂终靠勤学成为一代大师。我们现在的条件比宋濂不知好多少倍,电子书很便捷,遇到不懂的问题上网查,难道一个个都是大师吗?所以更应该珍惜环境呀。

 

(图:Adobe Stock)

现在是网红时代,许多人急于求名,殊不知再快也需要慢功夫。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耗费半辈子的精力著成《日知录》,自少读书,每有所得就记下,不断做修改,累积三十馀年,态度严谨,精益求精,极少有错。该书中有句话说:“有一日未死之身,则有一日未闻之道。”我们未必追上他的学问,但若有其一半精神,何愁做不出成果?

今天这个时代几乎可谓不缺少资源,而是缺少甘愿寂寞的心。历史上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多数都曾逆流而行。

 

(图:Adobe Stock)

随著读书增多,想必各位不难发现,如果前面的基础不牢,后面的麻烦会越来越多,最后还要返回去巩固基础。所以以下内容从基础的小学谈起。

上期提及,小学在经史子集中的经部内。此处所指的小学并非现代小学,而是传统的小学。古代小学可分为训诂、音韵、形体。简言之,训诂就是解释字义,譬如《尔雅》就是训诂最典型的书之一。或许有人会说,华人几乎都能识中文,还需要学训诂、音韵和字形吗?若你真对古代文史感兴趣,最好研究一下小学。

各位千万别小看小学。大家都知道宋代首屈一指的大儒朱熹,今人若能达到他的水平,已可谓相当不易。他以毕生精力研究儒家经典,为之作注,却因小学功夫尚不够深,其注释引发很大争议。如何解释“格物致知”长期以来都是学术界的焦点。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他将“格物”解释为“穷至事物之理”,是否正确呢?根据《尔雅》,“格”可以训为“至”,这没问题。章太炎认为,不能因为“至”可以释为“极”,“极”可以释为“穷”,而辗转将“格”释为“穷”。朱熹说“物”就是“事”,是否也正确呢?钱穆认为“物”意为“标准”。《礼记》中有一段话:“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物。”意思是仁人、孝子无论如何都不会背弃道德标准。各位不妨也研究一下训诂,看哪种解释最合适。我们做学问,不必急于追求标准答案,学经文史更应该注重慢功夫。

在此推荐一些书,若想更加了解汉字的字义、字形,建议阅读《说文解字》、《尔雅》、《文字蒙求》。《尔雅》是辞书之祖,若想研究古书,最好读一读《尔雅》。它不单是一部字典,也包含有趣的内容,可以了解到各种山水草木、鸟兽虫鱼。《说文解字》由汉代许慎撰写,是中国文字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之作。清代段玉裁著有《说文解字注》,可以作为辅助。《文字蒙求》也是一本不错的教材,作者是清代学者王筠,该书曾在民国初期作为高等小学教材使用。

 

(图:Adobe Stock)

举一些例子,带大家感受古人对汉字的解释。

譬如“武”字,大家都认识,《说文解字》引用楚庄王的话:“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武”即“止戈”,停止战争,武的最终境界和目的是和平。

我们再看汉字中的数字,离不开道家文化。《文字蒙求》说:“一象太极,二象两仪,三象三才,故数成于三。而一、二、三同体,至四则变。”“五”的古文字形像一个X,《文字蒙求》称:“《河图》五数居中,《洪范》五为皇极,故其字象交午之状,四通八达之意也。”

再看“音”字,我们现在遣词造句常说“声音”,把“声”和“音”视为一样,其实两者是有些区别的。《说文解字》曰:“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宫商角征羽,声;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礼记》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音都源自人心。情感表现在外,产生声。声变得有节奏韵律,便成为音。

提到“鬼”字,大家脑海中想必都会浮现恐怖的画面,然而,“鬼”可以指人的祖先。《周礼》中的“人鬼”其实是祖先,而不应将其解释为“厉鬼”。

 

(图:Adobe Stock)

汉字有一个重要特点:形、义、音三位一体。每个汉字都是一个小世界,经过精心组合后,可以构成如画之美、音乐之美、联想之美。若要更好地领会中国古诗词之美,可以读一读韵书,了解古代的发音。

古代汉语可分为四种声调:平、上、去、入。上古时代还没有这种分类,到南北朝时,沈约和周颙发现可以如此归纳声调。《南史》记载:“(沈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周颙)始著四声切韵行于时。”

那么我们怎样辨别古代四声呢?简言之,平声是平直的,上声是先降后升的,去声是全降的,入声是急促的。譬如“东”是平声,“董”是上声,“送”是去声,“屋”是入声。现代普通话已经取消了入声,曾经的入声字被归纳进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至于哪些字以前是入声字,需要去查古代韵书。

 

(图:Adobe Stock)

有些古诗词如果用现在的普通话读,会觉得不合格律,其实是因为音变了,而作品本身没有问题。

以纳兰性德〈蝶恋花〉为例: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蝶恋花〉是仄声韵词牌,要押韵的位置必须填仄声字。“月”、“玦”、“洁”、“热”、“绝”、“说”、“歇”、“蝶”如果用现代普通话念,不全是仄声,但它们曾经都属于入声字。在《词林正韵》中,这些字都属于第十八部。

中国古诗词讲究平仄与押韵,平仄形成抑扬顿挫之感,产生节奏之美,押韵又形成回环之美。学习老四声和古韵,能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古诗词。古代的韵书包括宋朝的《广韵》、《平水韵》等,曾作为作诗的标准。《广韵》之前有唐朝的《唐韵》,可惜原书已佚失。

 

(图:Adobe Stock)

明末清初李渔编写了一本《笠翁对韵》,篇目照《平水韵》排列,有助读者掌握押韵和对仗,可谓轻松的启蒙读物。在此摘取一小部分内容供诸君欣赏:

天对地,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其中,“风”、“空”、“穹”、“蒙”、“中”、“红”、“东”、“翁”都属于《平水韵》内的“一东”韵。

还有一本清代车万育撰写的《声律启蒙》,与《笠翁对韵》编排相似而内容不同,也可阅读。若能背诵,举一反三,对作诗会有帮助。

今天先聊这些。文末一点建议,尽量读正体字的书。简体字导致一些本应该区分的字在字形上没有分别,如“头发”的“发”和“发明”的“发”,“北斗”的“斗”和“争斗”的“斗”。望诸君留意。

 

Recent Posts

铁路大罢工 悉尼跨年烟花表演或被取消

新州警察局局长凯伦·韦伯威胁说,如果由于铁路罢工导致观看烟花人群的安全无法保证,她将建议取消悉尼标志性的新年前夜烟花表演。 Read More

1 day ago

圣诞假期汽油价格居高不下

在繁忙的圣诞期间,全澳的司机都面临高油价的打击。布里斯班、堪培拉和墨尔本将超过悉尼,成为加油成本最高的城市。 Read More

1 day ago

中国游客无人机“窥探”澳洲军舰 引发热议

12月15日,一个网名为“Ares”的中国游客在“小红书”上发布了三段使用无人机近距离拍摄澳洲海军军舰的视频。引发了网络热议和澳洲参议员Malcolm Roberts的关注。 Read More

1 day ago

夏言聊天室:中共渗透无处不在

更新於 :2024-12-20 03:12 12月初,三名台湾总统府当值宪兵因向中共特务提供机密遭到抓捕,之后中共渗透台湾网红的种种迹象也被媒体爆出,再次引起台湾舆论对中共渗透及《反渗透法》界限的讨论。 从中共诞生以来,统战与渗透一直是中共非常重要的战略手段,从未放松过。上百年来,其渗透能力堪称登峰造极,几乎就是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无往不胜。中共当局不仅依靠统战与渗透成功地将国民政府赶到了台湾,还将全中国百姓拿捏得服服贴贴。 西方政客的幻想曾造就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共的统战与渗透也随著中国制造的廉价产品全方位地蔓延到了世界各国,并顺利地在各级政府、学术领域,甚至地方社团中埋下种子,打下了长期盘踞的基础。 而散布在世界各国的台湾社团从来就是一个重灾区,在民主环境里成长的台湾人并没有天生的免疫力,一些单纯的台湾人往往在有意无意间被利用了、被渗透了,被统战了,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堕落在红色的枷锁之中。 每当人们提到中共的统战与渗透就会联想到特务与间谍,其实统战与渗透的范围极其广泛,广泛到不能简单地用“间谍”的概念来分析论述。 比如说,一些有点影响力的台湾人常常会公开提醒台湾商人,不要在中共不喜欢的媒体上刊登广告,或避免发表支持台湾政府的言论,美其言曰出于“好意”或“保护侨胞”,其实他们已经在中共的战壕里,替中共的统战与渗透发挥影响力了。让人产生恐惧或自觉宣扬“中国好故事”,都是红色渗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很多海外华人,包括台湾人或东南亚的华裔难民,他们的政治立场往往会随著中共影响力的变化而相应发生变化,有些人从反共走向亲共,之后又宣称反共,自由世界给了他们自由思想的空间,但他们是否真的能在立场的改变过程中摆脱中共势力的束缚呢?那就只有天晓得了。因为中共统战与渗透的力量就像癌细胞,具有顽固的持久性,有时活跃、有时潜水,当沾惹上后想洗心革面就没那么容易。 在澳中经济处于蜜月的年代,澳洲只看到了滚滚而来的金钱,却没注意到中共的金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减轻了澳洲的经济危机,也削弱了澳洲的立国基础,澳洲政府在中共的玩弄下几乎成为了一堆木偶。谭宝政府最终反戈一击推出了“反渗透法”,气焰嚣张的中共和统会也不得不偃旗息鼓。中共的红色势力就此消亡了吗?当然不会!那张渗透的网络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可能在一天内轰然瓦解,该铺垫的早已稳妥,该下的种子也已扎下了根。 英国王子边上埋著红色地雷,中共军人挤进新西兰国会,泛红宪兵在守护台湾总统府,类似的情形比比皆是,澳洲也绝对不会例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区别只在于何时才被发现,西方民主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后知后觉。 中国人的群体很简单,亲共与反共都是摆在台面上,多多少少都对澳洲主流产生影响力,其它的绝大多数社团都保持低调,明哲保身,见风使舵,意见统一。 与中国社区相比,台湾社区反而显得比较复杂,那是因为各台湾社团在对台湾的定义上有著差异。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海外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台湾本土社团代表台湾人发声,一直被认为是台湾人声音的社团并非来自台湾,那是一些民国初期就开张的百年老店,“XX堂”,或“XX会”,以及逃离共产极权迫害的难民组成的“越缅寮”团体,他们都曾接受了中华民国文化教育,本质上捍卫的是中华民国。当中共和统会在全世界粉墨登场后,首当其冲就是对这些社团进行统战与渗透,遗憾的是无一能够幸免。… Read More

1 day ago

赤字飙升至3600万 堪培拉大学启动自愿离职计划

为控制飙升的预算赤字,堪培拉大学在其五个学院启动了一项学术人员自愿离职计划。 Read More

1 day ago

新的482“需求技能签证”

新的482“需求技能签证”(Skills in Demand, SID) 相关的法规于2024年12月7日生效,由于细节不多,雇主和签证申请人必须留意签证的新要求。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将不会有新的子类别。需求技能签证将与临时技能短缺签证使用相同的子类别号码“482”,但这绝不是简单的重新标签。 任何在12月7号之前提交的482签证申请不受这些变更的影响。 需求技能签证有三个流派:专业技能流、核心技能流和劳工协议流。前两个流派取代了中期和短期流派,这意味著该签证更注重高低收入之间的区别,而不是长期和短期的职业短缺。劳工协议流将有效保留现有标准。至于针对低薪但关键职业的基本技能通道的命运,则无法预测。计划进入该流派的职业可能会通过劳工协议获得。 主要法规不仅修订了482子类签证,还包括相关的提名、赞助义务和雇主提名的永久签证。只有关键方面被突出强调。 该法规的大部分内容涉及修订现有法规,将子类的名称从“临时技能短缺”改为“需求技能”,例如,与签证取消、退款和某些家庭成员豁免的规定。然而,这项新签证还有许多重要方面。 收入门槛 取代临时技能移民收入门槛 (TSMIT) 的将是1994年移民法规中设定的两个收入门槛: 1.… Read More

1 day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