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吾不拜也无妨

这么多年来,我也到过不少庙宇,许是习惯许是自以为是?也照旧入庙不上香,亦不跪拜神坛上的菩萨们……

早岁在原居地越南生活,每逢年节时,母亲必要前往座落在华埠堤岸市中心的“二府庙”进香,拜祭的三牲及各式水果众多,经常要我陪同帮忙携带。

除了当母亲的司机外,自然尽点孝心,到达后停好车,双手就携著装满供品和香烛的竹篮,进入彷似六合院式建筑的宏伟庙宇。在慈亲指示下把供品放在神坛前;主坛供捧的是“福德正神”(也被称本头公),两旁还有观世音菩萨和释迦牟尼佛,以及土地公、财神爷和一些我不认识的诸天神佛。

庙内盈溢著一片朦胧烟雾,有时浓密到几乎伸手不见五指,眼睛出泪,呼吸不顺,真是怕怕。神坛前的男女信众莫不虔诚跪地或拜或求竹签,庙祝偶而敲木鱼,也偶闻钟声。我通常在完成摆放祭品后,立即从侧门离去,在庙门外观看福建中学的学生们玩耍篮球。(庙前大广场就是南越堤岸福建中学的篮球场,五层高的巍峨母校屹立在庙前右方,笔者是该校第十九届初中毕业生。)

大约半个时辰,再进去协助母亲收拾供品,然后陪慈母回家;路上母亲往往不忘唠叨诉说我一番,说入庙不拜菩萨是大不敬,我明知妈妈最想的是我能和她一般的信仰本头公,信仰数不清的满天神佛。可我郤无论母亲如何唠叨,也不为所动。心中总认为那是无知和迷信,妈妈是文盲,大字不识一个,人云亦云,我这个读书人,岂能如慈母那样去跪拜泥菩萨木菩萨呢?

父亲除了在家中祖先灵位前,先曾祖父母及先祖父母忌辰拜祭外,记忆中鲜少如母亲般到庙上香。因此,对于我入庙不拜之事,虽早知其事,郤也没责备我半句。倒是慈母每去庙宇,回程对我必有微词。

我事亲向来不敢忤逆,唯独在婚姻及宗教信仰这两大事,我做不到百依百顺;极为明事理的严父全不计较,也不认为那是“不孝”的行为。但在老母心中,总是以她的认知对我有看法,她要的是一个完全顺从的儿子。因此在她要为我相亲,要我娶个她欢喜的同乡淑女为妻;我郤阳奉阴违,去自由恋爱,结果在老父支持下与广东南海女子结发。好多年以后,老母看在五个乖孙份上,才解开了不让我娶外省人的心结。

到了澳洲定居,父母远在欧洲,天各一方的远隔;除了电话和书信,再非如往昔可以天天定省晨昏了。一九八五年母亲病重,前往欧洲探望,侍奉近月,大风雪中生离竟成永诀。伤心之馀,自我反省,对于年青时的固执,入庙不肯跪拜菩萨,让慈母不快,实在未能尽孝,心中自是愧疚不已。亦由此因缘,我才涉猎佛经,想了解先母的宗教情怀。

为了让儿孙明白“慎终追远”的意义,自先母辞世后,每于慈母忌辰,就在遗照前祭祀,要儿孙们都回来上香叩头。都是大学生的子女们,也像我早岁时心态,认为祭拜是一种“迷信”行为;但因为他们都无宗教信仰,心存孝道,不忍逆我,顺从的回来向祖母遗相上香叩头,先父忌辰也必阖府祭祀,然后高高兴兴的享用内子婉冰的拿手佳肴。

这么多年来,我也到过不少庙宇,许是习惯许是自以为是?也照旧入庙不上香,亦不跪拜神坛上的菩萨们;但已一改过去掉头就走或过庙不入,往往在被供奉的菩萨前,恭敬鞠躬行礼。算是打个招呼,入乡要随俗,入庙也该向“主人”颔首,反正礼多人不怪,神佛也不见怪。

前年旅行时,在一座庙宇内见到高高在上的菩萨,笑吟吟的一脸慈祥,其旁的大对联如下:

“事父未能、入庙倾诚皆末节

悦亲有道、见吾不拜也无妨”

这位大菩萨真让我心生喜悦,不愧是真知灼见的神明啊。世人到庙宇跪拜祈福,每多有所求,少有无求的信徒。但这些善信若是在家,连亲生父母也不奉不养,或忤逆或反叛或不孝或弃之如敝屣;如此对待双亲之人,郤到庙宇来向菩萨诸多要求,求福、求财、求寿、求名、求利、求官、求子女、求妻、求夫、求平安等等,如此对父母忤逆者,菩萨若有求必应,这个菩萨岂非好坏相等?是非不分?

这对联语的意思是说:“未能事奉父母不孝之人,入庙对神佛倾出万种诚心也是无用;若经常取悦父母的孝顺儿女,见到我这尊菩萨不拜也不要紧呢!”

我半生入庙不拜,一是无所求于菩萨,如今对菩萨鞠躬行礼,是尊敬这些有德行的神佛。这位大菩萨,为我的行为作了最好的开释;那天,我倒心悦诚服的向这位我不拜祂、祂也不会怪我的大菩萨行了三鞠躬大礼。离开该庙宇后,脸上不禁挂上了一串笑意。

天下为人子女者,若要到庙宇烧香跪拜、诚心祈求菩萨庇佑;首先在家时要好好的孝顺父母,不然,求也是妄求啊!

(二零二四年七月三十日先母辞尘忌辰修订于无相济)

展开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