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上公校还是私校都是妈妈群里永恒讨论的话题,划算不划算、人脉与学费、全面发展与高考…
有些普通家庭父母顶着压力,做出牺牲也要把孩子送进私校培养;而有些父母则会为孩子选一个满意的公校,省下来的学费可以“另作它用”,正如本文所列举的“实物价值”…
而面对学费的“步步紧逼”,一些家长们不得不开始权衡精英教育的有形价值。也就是说在其他领域进行相对的等价权衡考量,比如,是斥巨资送孩子上私校,还是省下这笔钱带孩子旅行、给家里新添一辆车,家长们会怎么选择呢?
相信很多家长们之前也考虑过类似问题,如今,澳洲的一些专家学者们就这一问题,经过一系列的调查数据、研究分析后,给出了他们的意见建议。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专家学者们怎么说。
研究数据表明:在澳洲上私校还是很值的…New England大学教育讲师Sally Larsen表示:“公立和私立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异,其实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小学根本没有什么区别,然而到了高中区别就显露出来了,因为家庭富裕的孩子被送进了私校。”
独立研究中心教育项目主任Glenn Fahey表示:“一旦考虑到学生的背景(包括社会经济地位),私立教育几乎不会带来整体增值。根据以往的数据显示,学生的背景,主要是父母的教育程度和就业状况,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但澳洲应用经济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Gary Marks表示:“除了社会经济地位之外,上私立学校、独立学校、天主教学校和公立学校,还有一种递增的好处。ATAR的高分学霸大多数来自私立学校,而且他们相对来说更容易考上大学,这对以后的工作就业和收入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Marks通过对一些数据的研究发现,就读私立学校的学生取得的ATAR成绩比就读公立学校的学生高出五六分。他将这种差异归因于教学标准、纪律和成绩优异的亚文化。
Marks补充道:“我认为在私立学校,他们有着更高的教学标准,而且课程设置也更加合理,理所当然的对学生的期望也就更高,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也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除此之外,在学校表现的好可能是一种亚文化,如果孩子闯祸惹事,那他可能会被开除。”根据目前为数不多的数据显示,私立学校学生的失业率低,收入高,而且他们毕业后的工作职位也会较高。这很大程度得益于他们取得的学位。
家长们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的孩子成绩非常优秀或者非常差劲,那么你把他送进私校后,不会和现在有太大区别,不值得你斥巨资送他上私校;而如果你的孩子成绩属于中等偏上,那么上私校或者精英学校可能会对他们的ATAR有一点提升,这也将直接影响到他接下来是否能考上好的专业,学习王牌专业。
虽然有一些国际研究表明,私立学校有时可以通过“同伴效应”(peer effect),使学生从中受益。但Larsen表示:“这种影响可能比人们想象中要小的多,而且私立学校的成本与其收益不相称。孩子们所读的学校,是他们在学业和社交方面取得成就的众多因素之一。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读私立学校所获得回报和付出的成本是不相等的。”
Marks表示:“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不上私立学校,认为把省下来的这笔钱投资到其他地方会更好。比如说存到银行,从而收取利息,这是可以理解接受的。
但是我不认可把钱花费在海外旅游等一些事情上,有些父母认为带孩子去旅行,可以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增长阅历,实际上,这些内容对孩子来说是否有什么明显的意义,还有待商榷。”
在独立研究中心对1000多名家长的调查中,有43%选择公立学校的家长,和30%选择天主教学校的家长表示:如果不是因为费用问题,他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选择公立学校的家长更在意费用。
两年前,Redfern的一位妈妈Maria Vlezko,将女儿从公立学校转到了Glebe的International Grammar School后,女儿的学习情况很快就的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Maria Vlezko激动的说到:我对她以前的学校非常不满意,在课堂上,孩子们得不到应有的关注,甚至如果有学生表现好的话,还会遭到同学的嘲笑。久而久之,我女儿开始对上学提不起兴趣…
新学校的课外活动,和多元文化是我决定转向私立学校的重要因素。自从转到新学校后,女儿Anastasia无论是性格还是学习上,都有很大的变化。在这里,有音乐、戏剧、国际象棋、编程等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非常的丰富多彩。老师也能很容易关注到Anastasia,了解她在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并给予有效的建议。
而且还有很多来自不同背景的孩子,他们相处的非常融洽。我对这里的环境、氛围、老师、教育理念等都非常满意。虽然每年近3万澳元的学费对于我的家庭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是这用来投资孩子的未来,我觉得是值得的,毕竟女儿的人生只有一次,我们也只有这一次机会。
悉尼50多位大佬母校名单曝光,原来她们毕业于这些学校。在澳洲,一个人曾经就读的学校,往往会被认为是他们社会资本、人脉和价值观的缩影,以及她们性格的暗示….
就像在悉尼,有调查数据就显示,人们最喜欢问的问题之一就是:“你在哪里上学?”因此对于很多澳洲孩子来说,在什么学校读书,真的十分重要,有时甚至能决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近日《Sun-Herald》在对50多名悉尼最具影响力的人(影响城市政治、商业和文化的人)就读的学校进行了分析后,发现在这份名单里,有23个人都曾就读于高大上的大牌学校。这一比例几乎占了整个名单的一半比例!
其中,有近三分之二的人,就读于私立学校!
而这个比例在男性中更高,名单里有四分之三的男性上过私立学校。名单里只有大约一半的女性曾就读于私立学校。与此同时,调查还显示,名单里有五分之四的人,就读于公立和私立的单性别学校。
比如,现任澳洲总理阿尔巴尼斯曾就读于悉尼男子私校St.Mary’s Cathedral College。
另据名单显示,Atlassian的创始人Scott Farquhar,曾就读于公立精英学校,James Ruse Agricultural High。
赛车、橄榄球联盟老板Peter V’Landys,在回忆自己的学生岁月时,也表示,为自己在North Wollongong就读的Keira Boys High School公立学校,感到自豪,还有澳洲前总理Scott Morrison和前新州州长Gladys Berejiklian,也都曾接受过精英公立教育。
他们分别就读于:Sydney Boys’ High School、Peter Board High School。
还有明星大厨Neil Perry,他曾在Athletics Association of Great Public Schools上学直到10年级,后来又转学去了Drummoyne Boys’ High School。
而令人惊奇的是,通过调查发现,在这些最具影响力的人的周围,也总是围绕着很多同样具有影响力的人,其中,他们彼此的关系,多为老校友关系!在对50多名悉尼最具影响力的人中,有近10%的人,就读于同一所天主教男校:St Ignatius。
从这所学校里走出的杰出人物包括:
悉尼天主教大主教Anthony Fisher
有影响力的广播员Ben Fordham
最高法院首席法官Tom Bathurst
悉尼科技大学UTS的校长Attila Brungs
一位前总理Tony Abbott
……
另外还有Bellevue Hill的Cranbrook,以及Wahroonga的Knox Grammar,也都深受名单上的大佬们的青睐,成为出现最频繁的学校之一。从这些学校里走出的杰出人物就包括,悉尼大学校长Mark Scott、博彩业大亨James Packer、亿万富翁科技大亨Mike Cannon-Brookes……
悉尼50多位顶级大佬具体就读学校如下,妈妈们可以了解一下,作为以后为娃择校的参考对象:
大佬们扎堆同一所学校,足以说明,一个好学校的重要性——总能培养出更多杰出的人物。
据调查显示,与其他领域相比,某些领域的毕业生出现“撞校”的现象。像在政治、法律领域,很多的杰出的人物,都是来自收费高的私立学校。而在酒店服务业、艺术、体育甚至商业领域,则来自公立学校的学生,占据了更突出的位置!
艺术行业大佬就读的学校:
明星所就读的学校:
来自昆士兰大学AIBE性别平等中心的Terry Fitzsimmons博士也表示,“法律、医学等都是古老而传统的领域。它将有一种围绕传统、追随和规则的完整的文化,并实施等级制度。面对这种有着深厚传统的文化,非传统的群体是更难获得成功的!”
比如,澳大利亚橄榄球协会的老板和许多董事会成员,都曾就读于Shore School。
Olympics老板John Coates、住房贷款巨头John Symond,以及评论员Gordon Bray,曾就读于Homebush Boys’ High Schook。
Powerhouse Museum的老板Lisa Havilah、代表Julian Assange的人权律师Jennifer Robinson,曾就读于Nowra北郊的Bomaderry High。
新闻集团执行董事长Michael Miller上的是Knox Grammar。
九号新闻集团首席执行官Mike Sneesby上的是Shoalhaven High。
ABC主席Ita Buttrose上的是Dover Heights Home Science School(现已不复存在)。
反对党教育发言人和前副领导人Tanya Plibersek就读于Jannali Girls High School。
媒体大佬Fordham曾就读于St Ignatius。
投资银行家Matthew Grounds曾就读于Sutherland Shire的Woolooware High School。
…….
孩子上什么样的学校,真的和以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关系,而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孩子上什么学校,也似乎在不知不觉中,帮孩子们建立了初步的自信与不错的人脉。
话说,如果能有幸和大佬们成为校友,也算是多了一块“敲门砖”吧!
文章来源:妈妈帮澳洲
新州警察局局长凯伦·韦伯威胁说,如果由于铁路罢工导致观看烟花人群的安全无法保证,她将建议取消悉尼标志性的新年前夜烟花表演。 Read More
12月15日,一个网名为“Ares”的中国游客在“小红书”上发布了三段使用无人机近距离拍摄澳洲海军军舰的视频。引发了网络热议和澳洲参议员Malcolm Roberts的关注。 Read More
更新於 :2024-12-20 03:12 12月初,三名台湾总统府当值宪兵因向中共特务提供机密遭到抓捕,之后中共渗透台湾网红的种种迹象也被媒体爆出,再次引起台湾舆论对中共渗透及《反渗透法》界限的讨论。 从中共诞生以来,统战与渗透一直是中共非常重要的战略手段,从未放松过。上百年来,其渗透能力堪称登峰造极,几乎就是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无往不胜。中共当局不仅依靠统战与渗透成功地将国民政府赶到了台湾,还将全中国百姓拿捏得服服贴贴。 西方政客的幻想曾造就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共的统战与渗透也随著中国制造的廉价产品全方位地蔓延到了世界各国,并顺利地在各级政府、学术领域,甚至地方社团中埋下种子,打下了长期盘踞的基础。 而散布在世界各国的台湾社团从来就是一个重灾区,在民主环境里成长的台湾人并没有天生的免疫力,一些单纯的台湾人往往在有意无意间被利用了、被渗透了,被统战了,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堕落在红色的枷锁之中。 每当人们提到中共的统战与渗透就会联想到特务与间谍,其实统战与渗透的范围极其广泛,广泛到不能简单地用“间谍”的概念来分析论述。 比如说,一些有点影响力的台湾人常常会公开提醒台湾商人,不要在中共不喜欢的媒体上刊登广告,或避免发表支持台湾政府的言论,美其言曰出于“好意”或“保护侨胞”,其实他们已经在中共的战壕里,替中共的统战与渗透发挥影响力了。让人产生恐惧或自觉宣扬“中国好故事”,都是红色渗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很多海外华人,包括台湾人或东南亚的华裔难民,他们的政治立场往往会随著中共影响力的变化而相应发生变化,有些人从反共走向亲共,之后又宣称反共,自由世界给了他们自由思想的空间,但他们是否真的能在立场的改变过程中摆脱中共势力的束缚呢?那就只有天晓得了。因为中共统战与渗透的力量就像癌细胞,具有顽固的持久性,有时活跃、有时潜水,当沾惹上后想洗心革面就没那么容易。 在澳中经济处于蜜月的年代,澳洲只看到了滚滚而来的金钱,却没注意到中共的金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减轻了澳洲的经济危机,也削弱了澳洲的立国基础,澳洲政府在中共的玩弄下几乎成为了一堆木偶。谭宝政府最终反戈一击推出了“反渗透法”,气焰嚣张的中共和统会也不得不偃旗息鼓。中共的红色势力就此消亡了吗?当然不会!那张渗透的网络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可能在一天内轰然瓦解,该铺垫的早已稳妥,该下的种子也已扎下了根。 英国王子边上埋著红色地雷,中共军人挤进新西兰国会,泛红宪兵在守护台湾总统府,类似的情形比比皆是,澳洲也绝对不会例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区别只在于何时才被发现,西方民主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后知后觉。 中国人的群体很简单,亲共与反共都是摆在台面上,多多少少都对澳洲主流产生影响力,其它的绝大多数社团都保持低调,明哲保身,见风使舵,意见统一。 与中国社区相比,台湾社区反而显得比较复杂,那是因为各台湾社团在对台湾的定义上有著差异。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海外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台湾本土社团代表台湾人发声,一直被认为是台湾人声音的社团并非来自台湾,那是一些民国初期就开张的百年老店,“XX堂”,或“XX会”,以及逃离共产极权迫害的难民组成的“越缅寮”团体,他们都曾接受了中华民国文化教育,本质上捍卫的是中华民国。当中共和统会在全世界粉墨登场后,首当其冲就是对这些社团进行统战与渗透,遗憾的是无一能够幸免。… Read More
新的482“需求技能签证”(Skills in Demand, SID) 相关的法规于2024年12月7日生效,由于细节不多,雇主和签证申请人必须留意签证的新要求。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将不会有新的子类别。需求技能签证将与临时技能短缺签证使用相同的子类别号码“482”,但这绝不是简单的重新标签。 任何在12月7号之前提交的482签证申请不受这些变更的影响。 需求技能签证有三个流派:专业技能流、核心技能流和劳工协议流。前两个流派取代了中期和短期流派,这意味著该签证更注重高低收入之间的区别,而不是长期和短期的职业短缺。劳工协议流将有效保留现有标准。至于针对低薪但关键职业的基本技能通道的命运,则无法预测。计划进入该流派的职业可能会通过劳工协议获得。 主要法规不仅修订了482子类签证,还包括相关的提名、赞助义务和雇主提名的永久签证。只有关键方面被突出强调。 该法规的大部分内容涉及修订现有法规,将子类的名称从“临时技能短缺”改为“需求技能”,例如,与签证取消、退款和某些家庭成员豁免的规定。然而,这项新签证还有许多重要方面。 收入门槛 取代临时技能移民收入门槛 (TSMIT) 的将是1994年移民法规中设定的两个收入门槛: 1.…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