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联盟党要求对巴勒斯坦难民进行更严格审查的基础上,反对党领袖达顿呼吁政府禁止所有因战争逃离加沙的难民进入澳大利亚。
8月15日,在接受“今日”节目的采访时,达顿确认这是他与“国家安全团队”讨论后做出的声明,该团队包括影子国防部长Andrew Hastie和影子内政部长James Paterson。
达顿表示:“我们必须做出决定,这些决定可能很艰难,但符合我们国家的最大利益。”
达顿指责政府在安全问题上松懈,声称并非所有获得访客签证的人接受了面试。
根据5月份参议院估算数据,自哈马斯于10月7日对以色列发动袭击以来,澳大利亚已向超过2600名巴勒斯坦人发放了签证,并拒绝了4600人的申请。其中,只有约1300人抵达并留在澳大利亚。
达顿说:“政府表示,他们会将同情哈马斯——一个已列入恐怖组织名单的组织——的人带入澳大利亚。”“你能想象我们提议引入那些同情其他恐怖组织——比如基地组织或ISIS的人吗?这完全是不可接受的。”
“你引进了3000人,假设99%是好人。”达顿继续说,“如果有1%,也就是30人,是可疑的或同情恐怖组织的,这怎么可能符合我们国家的最大利益?”
政府表示,现行的签证申请程序与达顿担任内政部长期间的程序相同,所有签证申请都根据澳大利亚安全情报局的标准进行审核。
然而达顿表示,向来自战区的人发放访客签证而不进行面对面的审查是“史无前例”的,不应让安全情报局成为“糟糕政府”的“替罪羊”。
他说:“我们应该阻止来自战区的人进入……这就是我们应该做的。”“因为我们不知道是否进行了适当的审查。”
安全情报局局长Mike Burgess上周将澳洲的恐怖威胁等级从“可能”上调为“很可能”。他表示,在巴勒斯坦人申请签证过程中,给哈马斯提供财务支持或物质援助会成为安全审查时的一个问题。但如果人们仅仅是因为“想回他们的家园”而表达对哈马斯的支持,那是另一个问题。
“如果只是言辞上的支持,而且他们没有支持暴力极端主义的意识形态,那么这不算问题,”Burgess 对ABC说,“如果他们支持这种意识形态,那就将成为一个问题。”
Burgess还敦促政客们克制言辞,警告称煽动性言论可能会激发暴力。
根据内政部的数据,与因俄罗斯入侵而逃离的乌克兰人相比,获得签证的加沙巴勒斯坦人数量少得多。目前已有11,500名乌克兰人获得签证,其中11,400人已抵达澳大利亚。
Paterson也呼吁“暂停”处理逃离加沙人员的签证申请,直到实施适当的安全检查。针对达顿的评论构成歧视的说法,他在ABC予以驳斥。
Paterson说,澳大利亚人的安全不能受到威胁,每一份申请都必须提交给澳大利亚安全情报机构 ,并对申请人进行面谈。“我们呼吁暂时停止,直到实施适当的安全检查和审查,以确保真正值得的、无辜的巴勒斯坦人能够来到这个国家,做出良好贡献,不会危及任何人的安全。而那些确实构成威胁的人则被排除在外,不准入境。”
他还表示,任何已经进入这个国家的加沙人如果支持哈马斯,就应该被遣返回国。“任何违反《移民法》品格规定的人,无论他们来自哪里,都应该被遣返回国,在我看来,支持一个列入名单的恐怖组织显然违反了《移民法》的品格规定。”
环境部长 Tanya Plibersek 表示,达顿是“想吓唬澳大利亚人,让他们相信他是一个可以保护他们安全的强硬人物。这都是政治问题,试图以这样的理由吓唬和分裂澳大利亚人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茶党议员Zali Steggall则要求达顿“停止种族歧视”。达顿回应道,“这并不令人意外,我的意思是,认识Zali Steggall的人都知道她其实是绿党成员,而且他们持有同样极端观点,”“我认为绝大多数澳大利亚人都知道,我们在这里谈论的是保护我们国家的安全。如果我们要歧视某人,那是因为他们想要伤害或可能想要伤害我们的国家。”
一位澳大利亚皇家空军最资深指挥官对达顿购买另一支 F-35 联合攻击战斗机队的竞选承诺表示欢迎,并驳斥了有关美国握有“终止开关”,可以远程使喷气式飞机失灵的谣言。 Read More
4月2日早上上班高峰时间,悉尼无人驾驶一列火车在一个车门没有关闭的情况下驶离Chatswood开向Crows Nest站,当时正值车厢里挤满了乘客。 Read More
阿尔巴尼斯承诺,如果在联邦大选中成功连任,将持续为澳洲最低薪资工人争取加薪,确保其薪资增幅超过通胀率。达顿也表示支持加薪,但同时强调鼓励企业投资,以确保经济增长。 Read More
联邦大选已定于5月3日举行,这将是澳大利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选举。澳洲选举委员会(AEC)表示,截至2024年底,全澳已新增71万人完成选民登记。 Read More
澳洲总理阿尔巴尼斯猛烈抨击川普政府向澳大利亚征收10%基准关税的做法,称“毫无道理的”、“没有逻辑依据”,而且“不是朋友的行为”。但他排除了实施对等措施的可能性,并宣布了一系列行动,以保护行业免受更艰难的全球贸易环境的影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