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在日本都没有市场;但绝大多数日本人不是无神论者,他们信神,家里设有神龛,他们信奉神道和佛教。
战后日本宪法明文规定不可限制宗教,也不可确立国教,基本和美国一样,推崇宗教自由。那为什么在可以自由传道的日本,世界三大宗教就是发展不起来?主要可能有三个原因:
一是三大宗教都是“一神论”,他们相信的神是唯一的,这就自然导致排斥其它宗教、其它的神。我上篇专栏曾简略提到,一神论的排他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其它宗教的斗争性,和日本传统文化相抵触。日本文化强调“和为贵”,日本是“大和民族”。
据统计,信神道和佛教的日本人有二亿多,而日本人口才一亿多,说明很多日本人同时信两种或更多的宗教。日本人信很多神,自然就不喜欢具强烈排他性的“一神论”。而日本的神道则是崇拜无数的神,天、地、大自然等等,几万几十万的神。神不是用来奖励和惩罚人的,而是能促人达到内心平静、和谐的某种崇高的东西。
二是日本文化支柱是“常识常理”,这自然导致他们对三大宗教的那些奇迹、显灵等缺乏兴趣。水可变酒、人死后三天复活、圣战烈士可在天堂享用72个处女,这对信奉常识常理的日本人来说难以接受;尤其基督教的原罪说。
有学者比较说,基督教是罪感文化,日本人是耻感文化。基督教认为人生下来就是罪人,因远祖偷吃禁果,所有后代都有了原罪,怎么努力修炼也无法去掉原罪。这种教义在日本这个根基在现实常理的文化上讲不通,日本人看重的是伦理道德的羞耻问题,这与出生和远祖都没关系,而是本次人生的现世问题,人有了羞耻心,才会有道德感。日本人的思路想法是世俗性的,遵循常识逻辑,自然就难以接受原罪说等。
三是西方基督教堂时常可见的大喊大叫、引亢高歌的传道方式日本人受不了;伊斯兰的群体跪地唱腔祷告同样难以接受。日本的神社或寺庙,都是安静的。日本文化强调宁静悠远、沉思静默,他们在神社都是静静地自我沉思、默祷。大声传道他们很难接受,更不可想象一大群信徒连蹦带跳、又唱又喊,牧师大汗淋漓地呼召布道,日本人想到这种场面都会恐惧。别说那些被日本学者称之为“创唱宗教”式的布道,连西方视为文化瑰宝的莎士比亚戏剧,在日本都难有市场,因为那种激烈情感的表达,和日本文化的哀怨悲寂调子不合拍。所以,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日本没有市场,跟他们的传统文化冲突应是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不管多少传教士到日本传道,基督教都没在日本兴盛起来,更别提伊斯兰教了。三大宗教到了日本就“水土不服”,难以生存。对这一点,日本知名基督教作家远藤周作深有感受,他曾形象地说,西方的上帝到了日本,就像一只蝴蝶被粘在日本文化的蜘蛛网上,最后变成标本。意思是枯萎在那里,无法存活。如果说能够幸存,也只有被改造成日本的本土货。远藤周作本人就是一个例子,他强调自己是日本基督徒,他的信仰也日本化了,这在他的代表作小说《沉默》中有形象的阐述:为了救人,基督徒主人公宁可踩踏圣像(耶稣像)。这很日本:实用是第一位的,而不是信条。
日本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拿来主义,把外国各种好的拿来。三次重大文化变革,都是学外部。当年学中国盛唐,明治维新学西方,二战后学美式民主。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和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冈田英弘等都多次强调日本是杂交文化,凡是自认好的东西,就拿过来学习。一位英国驻日本记者写了一本书,说欧洲人像有壳的鸡蛋,具有自我边际的个体,而日本人相反,广纳百川,像没壳的鸡蛋,粘稠一片,没有硬质边缘,难以描述。
其实,上述这两种说法都没抓到日本文化的精髓,它表面是杂交,像是“无壳鸡蛋”,但其实一直有自己主体性,从没失去过。任何外来文化,包括主导西方的宗教,到了日本,都会被她的主体性文化去芜存真地潜在筛选。它的“杂交”不是对等的,更不是面目皆非到像“没壳的鸡蛋”,而是菱角分明,这个棱角就是历史以来支撑日本文化的四字柱子:“常识常理”。
所以一神论的三大宗教,因与日本文化的主体“常识常理”相抵触,就没法在日本扎根成长。佛教不张狂、追求自我内心修炼,跟日本文化和神道不抵触,就可以在日本存活。而且日本政府声明,神道不是宗教,它是日本的文化传统,是一些道德训诫,结果熏陶出日本人独特的宗教情怀,追求天人合一、人神合一的境界。
如前所述,日本人崇拜的神成千上万,有资料说是几十万。其实,说数字已没有意义,因为日本人崇拜太多内容,都可谓神道的一部分。例如茶道,剑道、画道、花道……,几乎什么领域都有“道”,他们对“道”的规矩、规范,礼仪等等,到处都有宗教般的认真。也可以说,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日本人也可能是最有宗教情怀的族群,因为他们把宗教情怀带到了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带到了很多细节当中。
以茶道为例,绝不是捧起大碗茶一饮而尽、水洒胸襟,而是有“四规”:和、敬、清、寂。“和”指人与大自然的调和;“敬”指主客间的互敬;“清”指心无杂念,淳朴清净,禅之意境;“寂”指无始无终的宁静感觉。维基百科把茶道译成tea ceremony,就是喝茶的仪式,而宗教活动就很讲究仪式。日本学者冈仓天心曾解释说,“茶道是一种审美的宗教”,“把禅从寺院伽蓝中解放出来,回到自家的露地草庵。”
不仅茶道,日本的建筑、庭园、书画、陶瓷器、竹器、漆器、花道、香道、烹饪、礼仪等等,都有一种宗教感,可以说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融入了宗教情怀。甚至礼物包装的精致典雅,商场出售的普通盒饭等,也都很讲究装饰和美感;一个雕花,一片绿叶,到处都可看出匠心,溢出一种宗教感。所以有学者惊叹:日本人的社会生活“宗教化”了。
宗教,不再是短时间内的在教堂听道,而是从教堂、寺庙、清真寺里解放出来,回到千家万户,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当每个人都强调和谐、友善、谦恭、自省、自律,尤其为他人着想,注重别人感受等,这种宗教,才可谓是最实用的宗教。它不再是教义,更不是教条,而是和谐生活的滋润剂。这起码在日本的社会文明层面上体现的很明显,也得到了世界的公认。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才是世界宗教大国!
新州警察局局长凯伦·韦伯威胁说,如果由于铁路罢工导致观看烟花人群的安全无法保证,她将建议取消悉尼标志性的新年前夜烟花表演。 Read More
12月15日,一个网名为“Ares”的中国游客在“小红书”上发布了三段使用无人机近距离拍摄澳洲海军军舰的视频。引发了网络热议和澳洲参议员Malcolm Roberts的关注。 Read More
更新於 :2024-12-20 03:12 12月初,三名台湾总统府当值宪兵因向中共特务提供机密遭到抓捕,之后中共渗透台湾网红的种种迹象也被媒体爆出,再次引起台湾舆论对中共渗透及《反渗透法》界限的讨论。 从中共诞生以来,统战与渗透一直是中共非常重要的战略手段,从未放松过。上百年来,其渗透能力堪称登峰造极,几乎就是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无往不胜。中共当局不仅依靠统战与渗透成功地将国民政府赶到了台湾,还将全中国百姓拿捏得服服贴贴。 西方政客的幻想曾造就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共的统战与渗透也随著中国制造的廉价产品全方位地蔓延到了世界各国,并顺利地在各级政府、学术领域,甚至地方社团中埋下种子,打下了长期盘踞的基础。 而散布在世界各国的台湾社团从来就是一个重灾区,在民主环境里成长的台湾人并没有天生的免疫力,一些单纯的台湾人往往在有意无意间被利用了、被渗透了,被统战了,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堕落在红色的枷锁之中。 每当人们提到中共的统战与渗透就会联想到特务与间谍,其实统战与渗透的范围极其广泛,广泛到不能简单地用“间谍”的概念来分析论述。 比如说,一些有点影响力的台湾人常常会公开提醒台湾商人,不要在中共不喜欢的媒体上刊登广告,或避免发表支持台湾政府的言论,美其言曰出于“好意”或“保护侨胞”,其实他们已经在中共的战壕里,替中共的统战与渗透发挥影响力了。让人产生恐惧或自觉宣扬“中国好故事”,都是红色渗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很多海外华人,包括台湾人或东南亚的华裔难民,他们的政治立场往往会随著中共影响力的变化而相应发生变化,有些人从反共走向亲共,之后又宣称反共,自由世界给了他们自由思想的空间,但他们是否真的能在立场的改变过程中摆脱中共势力的束缚呢?那就只有天晓得了。因为中共统战与渗透的力量就像癌细胞,具有顽固的持久性,有时活跃、有时潜水,当沾惹上后想洗心革面就没那么容易。 在澳中经济处于蜜月的年代,澳洲只看到了滚滚而来的金钱,却没注意到中共的金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减轻了澳洲的经济危机,也削弱了澳洲的立国基础,澳洲政府在中共的玩弄下几乎成为了一堆木偶。谭宝政府最终反戈一击推出了“反渗透法”,气焰嚣张的中共和统会也不得不偃旗息鼓。中共的红色势力就此消亡了吗?当然不会!那张渗透的网络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可能在一天内轰然瓦解,该铺垫的早已稳妥,该下的种子也已扎下了根。 英国王子边上埋著红色地雷,中共军人挤进新西兰国会,泛红宪兵在守护台湾总统府,类似的情形比比皆是,澳洲也绝对不会例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区别只在于何时才被发现,西方民主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后知后觉。 中国人的群体很简单,亲共与反共都是摆在台面上,多多少少都对澳洲主流产生影响力,其它的绝大多数社团都保持低调,明哲保身,见风使舵,意见统一。 与中国社区相比,台湾社区反而显得比较复杂,那是因为各台湾社团在对台湾的定义上有著差异。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海外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台湾本土社团代表台湾人发声,一直被认为是台湾人声音的社团并非来自台湾,那是一些民国初期就开张的百年老店,“XX堂”,或“XX会”,以及逃离共产极权迫害的难民组成的“越缅寮”团体,他们都曾接受了中华民国文化教育,本质上捍卫的是中华民国。当中共和统会在全世界粉墨登场后,首当其冲就是对这些社团进行统战与渗透,遗憾的是无一能够幸免。… Read More
新的482“需求技能签证”(Skills in Demand, SID) 相关的法规于2024年12月7日生效,由于细节不多,雇主和签证申请人必须留意签证的新要求。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将不会有新的子类别。需求技能签证将与临时技能短缺签证使用相同的子类别号码“482”,但这绝不是简单的重新标签。 任何在12月7号之前提交的482签证申请不受这些变更的影响。 需求技能签证有三个流派:专业技能流、核心技能流和劳工协议流。前两个流派取代了中期和短期流派,这意味著该签证更注重高低收入之间的区别,而不是长期和短期的职业短缺。劳工协议流将有效保留现有标准。至于针对低薪但关键职业的基本技能通道的命运,则无法预测。计划进入该流派的职业可能会通过劳工协议获得。 主要法规不仅修订了482子类签证,还包括相关的提名、赞助义务和雇主提名的永久签证。只有关键方面被突出强调。 该法规的大部分内容涉及修订现有法规,将子类的名称从“临时技能短缺”改为“需求技能”,例如,与签证取消、退款和某些家庭成员豁免的规定。然而,这项新签证还有许多重要方面。 收入门槛 取代临时技能移民收入门槛 (TSMIT) 的将是1994年移民法规中设定的两个收入门槛: 1.…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