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弩专题:基辛格是中共的好朋友

11月29日,中共的“老朋友”、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在他位于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终年100岁。
热点事件

11月29日,中共的“老朋友”、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在他位于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终年100岁。

基辛格不但促成了美中建交,还访华上百次,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基辛格曾获得中共历代领导人的热情款待,基辛格堪称美国外交史上的唯一的特殊人物,今年7月,已过百岁的基辛格还突然访问北京,习近平送他一句永别语:“我们不会忘记老朋友。”

基辛格
1975年12月2日。毛泽东接见基辛格

‘环球时报’更给予了基辛格与逝去的毛泽东同样的称颂: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基辛格的一生毁誉参半

基辛格是“二战”后权力最大的美国国务卿,时而被赞颂为一个为美国利益重塑外交政策的终极务实者,时而又被谴责在自认为有利于国家时会抛弃美国价值观,特别是在人权问题方面。美国之音的评论认为,很少有外交官能像基辛格那样毁誉都如此强烈。

从肯尼迪到拜登,他为12任总统——占到美国迄今所有总统的四分之一以上——担任过顾问。基辛格改变了几乎一切有他参与的全球关系格局。

基辛格逝世后毁誉参半,褒扬的多指他作为外交战略家的才能,比如1973年1月达成的越战停火协议,比如推行尼克松的联中抗苏战略。但批评者则列举出他外交战略的黑暗一面,抨击其政策导致了对柬埔寨和老挝的大规模轰炸、东帝汶和孟加拉的种族灭绝以及南非的内战等等,令大量平民死于非命。

评论称,基辛格最重要的外交贡献,也许是他将莫斯科排除在中东事务之外长达40年,直到普京2015年下令俄罗斯空军介入叙利亚内战。

基辛格最大的失败之处是他对小国人民的民主斗争似乎漠不关心。一个小时候被纳粹的崛起赶出祖国的人,似乎对非洲、拉丁美洲、印度尼西亚以及其他地方的政府侵犯人权的行为漠不关心,这令人惊奇。尼克松的椭圆形办公室录音显示,基辛格更关心的是让盟友们留在反共阵营里,而不是他们如何对待自己的人民。

美国历任总统都多多少少地倚仗基辛格的影响力及外交政策,但奥巴马总统除外。

基辛格进入白宫任职时奥巴马年仅8岁。奥巴马在即将卸任总统时指出,他任内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致力于修复基辛格留下的世界。他将基辛格的失败视作一种警示。

“我们在柬埔寨和寮国投下的炮弹比欧洲在‘二战’经历的炮火还要多,”奥巴马在2016年接受《大西洋月刊》的采访时说,“但到最后,尼克松撤军了,基辛格去了巴黎,留给世界的只有混乱、屠杀和随著时间推移终于从地狱里爬出来的专制政府。”

奥巴马说,他在总统任内仍需努力帮助各国“拆除仍在炸断小孩双腿的炸弹”。

“这种战略怎么可能促进我国的利益呢?”奥巴马说。

 基辛格以放弃台湾促成了美中建交

据《中国新闻周刊》援引一位中国前外交官、当年在中国外交部美大司任职廉正保的话说,当年开启美中建交的《中美联合公报》中涉及最敏感的台湾问题的核心表述,即“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句话出自基辛格。周恩来后来曾感叹道:这句话“我们挖空心思也没有想出来。”

根据史料,当时,基辛格和周恩来虽然都急于实现两国关系的突破,但是在关键的台湾问题曾一度僵持不下。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和周恩来第一次会面时,急需讨论的议题可谓范围极其广泛,但两人花了大量的时间讨论台湾问题。

中国原来的表述是“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基辛格将其改成“中国的一部分”,大大降低了在美国国内的政治敏感度,而对中国来说则毫无任何不同。

基辛格会如此爽快地承认放弃台湾确实令中共大感意外。

尽管基辛格被认为确定了“一个中国”的政策,被批“卖台”,但是,他在美国是否完全接受中国的立场、承认台湾属于中国这一核心问题上似乎也可能留下历史的伏笔。

基辛格“破冰”之旅对那句话最大的贡献或许是在《上海公报》中用acknowledges一词。这个词似乎刻意对美国的让步有所保留,可能为后人就美国是否接受了中国的立场进行争论留下了一个历史性的可能性。

acknowledges在当时的中文版公报中被翻译为“认识到”,美中两国的建交联合公报中文版的翻译是“承认”,即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也“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但英文中相对这两个“承认”用的是两个不同的词,承认中国政府为recognizes,而针对中国的台湾立场使用的是acknowledges。acknowledges可以被解释称为“听到了、了解了”中国的台湾问题立场,但是可能并没有苟同。

基辛格字斟句酌,使两国当时能绕过了这一堪称“无解”的难题,促成尼克松访华并最终建交。

台湾独立?  美国持不反对不鼓励态度

台湾问题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美国是否支持或反对台湾独立?美国国务院网站上公开的一份历史记录显示,基辛格同样在这一政策的制定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72年,在尼克松访华后不久,基辛格和尼克松总统以及白宫办公室主任霍尔德曼 (H. R. Haldeman) 就美国在台湾独立问题上的立场进行了一次极具历史意义的讨论。

尼克松当时似乎并不是很清楚,问“那么台湾独立运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并说在国务院的文件中也没有看到任何迹象表明美国应该支持台湾独立运动。基辛格回答说,那已经不是一个重要的运动了。基辛格还说,“如果他们想要脱离,那是他们的事情。”

尼克松回答表示同意。

接下来的对话堪称一唱一随:

基辛格:我们不会鼓励。

尼克松:我们不会鼓励,就这样。

基辛格:我们也没说我们会反对。

尼克松:我们也没说我们会打压。

基辛格:我们也没说我们会反对。我们说我们不会提供支持。而这一直是我们的立场。我们从未支持过。

这段1972年3月13日上午的讨论持续了大约五分钟,但此后历届政府均以大致相同的语言反复重复了其大意50多年之久,而且在未来可以预见的未来,美国的政策还可能会继续定格在那五分钟。

“台湾对独立做出自己的判断。”美国总统乔•拜登(Joe Biden)去年在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采访时说。“我们不鼓励他们独立。那是他们的决定。”

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今年6月在北京重申美国台湾政策时也再次表示“我们不支持台湾独立”。

“在基辛格的广泛承诺框架内,我们遵守了这些承诺。”美国企业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鲁宾说。“我的意思是,这就是外交的本质,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我们都会遵守。”

但是这位前美国国防部官员也说,国会近年来也在对台军售、美国官员访问台湾等等一些问题上试图突破这些限制。

 蒋经国称基辛格为“季奸”

中国对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的逝世作高调反应,称其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和好朋友”。

曼彻斯特大学中国政治学教授葛小伟(Peter Gries)在给美国之音的一封电子邮件中说:“当中共领导人感到在国际上受到排斥时,将基辛格这样的人描绘成‘老朋友’可以成为他们心理力量的源泉。”

在中国(中共)把基辛格当作“老朋友”的时候,基辛格在某种意义上可能也将中共“浪漫化”了。葛小伟说,希望未来的美国领导人在跟中国打交道时不至于把中国过于浪漫化。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关系学院中国项目高级研究员蔡志祥对美国之音表示,就像1936年的西安事变一样,基辛格力促美中和解被证明是中共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结束了中国对前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更重要的是,这种和解将为中国后来向世界经济开放和北京在国际体系中的崛起提供平台。”

他说,不过,美国政策制定者从此不再天真地认为北京可以改革其政治制度,成为华盛顿倡导的自由民主秩序的一员。

中国对基辛格一直推崇备至的同时,台湾则对他一直十分不满。前总统蒋经国称基辛格为“季奸”(Kissinger 台湾被翻译为季辛吉)。“季奸分别在国务院向新任国务卿文斯介绍俄使与匪代表,由此可以看出今后美匪俄三角关系之‘风头’”。

台湾国史馆的公开的蒋经国在1977年1月11日的日记中说,“以及季奸的阴魂之不散,此亦是我意料中之事,吾人决不可轻心以视卡特之外交。”

基辛格虽为共和党,但在民主党总统吉米•卡特(Jimmy Carter)的“卡特之外交”中出任顾问,在其协助下,卡特在1979年完成了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梅复兴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基辛格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跟很多十九世纪的欧洲的外交家的想法差不多,“为了达成主要的势力均衡的目的, 我可以牺牲一些小国的利益,台湾在这中间就是扮演的小国角色。”

 基辛格是伪君子吗?

一些批评者认为,基辛格作为美国一代显赫的外交家,若撇开人道纯粹从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的角度去论,基辛格的确是一个战略大玩家,如果涉及到人权层面,基辛格则更接近于一个只顾眼前利益只顾个人声望的小人,加之其遭受纳粹迫害的犹太人家庭背景“并未能让他对弱者产生多少同情”,更令人乍舌。

洛杉矶时报有文称其为罪犯:“不能让基辛格安息,要让那些被他害死的人的鬼魂一直纠缠对他的记忆。”‘滚石’杂志甚至称:“深受美国统治阶级喜爱的战犯,亨利基辛格终于去世了。这个尼克松外交政策的设计者,永远与历史上最严重的大屠杀凶手齐名。”

美国前副国家安全顾问本•罗兹(Ben Rhodes)在纽约时报发表题为“伪君子基辛格”一文批评说:“他帮助扩大了越南战争,让战火烧到了柬埔寨和老挝,美国在那里投下的炸弹比‘二战’中投向德国和日本的还要多。那些轰炸——通常是对平民的无差别屠杀——对于结束越战的谈判没有任何帮助,如果一定要说影响,那就是它表明了美国为了表达对战败的不满可以不择手段到何种地步。”

基辛格的“现实主义“现实到了为“六四”镇压辩护的地步,这让一些中国的流亡者深感痛心。八九学运领袖和中国人权的执行总监周锋锁30日在X平台上表示:“八九六四屠杀当天,接受ABC采访,基辛格反对一切对中共制裁,但是没有披露那时候他已经和国企中信公司合伙成立公司‘中国创业’,按照现在的标准,是不是基辛格应该注册为中共代理呢?”

北京之春胡平认为,美国打开中国的大门,第一人应是尼克松。在如何看待中共政权的问题上,尼克松也远比基辛格清醒。后者一直到死都不肯面对红色中国对美国以及对世界的严重威胁。

香港作家颜纯构认为,“基辛格把自己的一生绑在中共身上,可惜中共成了当代世界的邪恶中心,基辛格也陷自己于邪恶帮凶的悲惨地位。”

 国际关系学大师基辛格

基辛格
基辛格

基辛格(Kissinger)1923年5月27日出生在德国的犹太人家庭。基辛格在15岁时,为了逃离纳粹迫害,跟随父母移居到美国纽约。

基辛格在1943年6月19日归化成为美国公民,并成为一名美国陆军,在谍报部队中担任德语翻译兵,被派遣到欧洲战场。

1946年,基辛格复员回国后,进入哈佛大学学习,获得哈佛大学的哲学博士。之后,便走向了政坛。

在1968年,当理查德•尼克松即将成为共和党总统提名人的时候,基辛格开始担任尼克松的顾问,最终成为美国国务卿。

在1971年7月和10月,基辛格两度秘密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协商,为结束中美敌对关系做准备。

1979年,美国放弃承认中华民国,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基辛格一生为美国政府提出了大量有利中共发展的建议,以致中共历任政府都称其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作为美军从越南撤出的谈判人,基辛格曾在197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但那次获奖不但充满争议,更给历史留下了讽刺性的记忆。

1969年初,尼克松上台后面对国内的反战呼声,他试图以和平的方式快速结束越南战争,为此,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与越南劳动党中央组织部领导人黎德寿在巴黎进行和平谈判。

但与此同时,基辛格下令对柬埔寨秘密进行了地毯式轰炸,他的目的是铲除在柬埔寨边境的基地活动的越共军队,但轰炸本身是无差别攻击:基辛格告诉军方要打击“一切能飞能动的东西”。至少有5万平民被杀,他后来被舆论指控违反国际法。

最终美国在战争失利的状态下,于1973年1月27日双方签署《关于在越南停止战争、恢复和平》的巴黎协定。基辛格与黎德寿也因此获得197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但出人意外的是,黎德寿以战争尚未结束为由拒绝领奖。

1975年,共产党北越发起进攻,美国驻军撤离,南越沦陷,1976年越共统一了越南。

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后,基辛格继续在总统福特手下任职。但在民主党候选人吉米•卡特击败福特后,基辛格亦退出内阁。

之后,基辛格成为乔治城大学沃尔什外交学院教授,并持续活跃于政策团体中,参与政治顾问、演说及著作等活动。

基辛格被公认为是国际关系学中世界秩序与现实主义权力平衡大师,在“冷战”最激烈之时,基辛格凭借狡黠、野心和智慧重塑了美国与苏联的权力关系,有时不惜为此践踏民主价值。

基辛格理论后来被广泛运用于国家外交活动中,作为国家对外关系理论来源,典型表现在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罗纳德•里根外交政策之中。

基辛格在美国对华及对台的国际关系上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基辛格曾访华100多次。最后一次访华是2023年7月,那时已经过了百岁生日。

基辛格
基辛格 (2023年6月)

基辛格2023年11月29日于家中辞世,享嵩寿100岁。

( 以上综合美国之音、法广、ABC、‘维基等)

 

展开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