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宴会上友邦赋诗赠礼 他这样回应恰到好处

教育 • 留学

更新於 :2023-09-11 13:59

在现代社会,出席重大宴会前往往都要穿戴整洁,了解社交礼仪与西餐礼节等;如果是参加国宴就更严谨了,稍有不合礼节便会丢脸丢到国外。

但宴会再怎么高级,大概也很少会有人考你古诗背得熟不熟。假如外国东道主突然吟诗一首,宾客却听不懂,岂不是相当尴尬?

不过,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国宴是透过赋诗进行对话的!贵族们赋诗言志是当时一大特点,如果听不懂对方唱的诗,恐怕会被视为鱼目混珠的假贵族。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说的“诗”特指《诗经》。在当时熟读诗三百不仅仅是文化水平的体现,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那时的外交场合,贵族往往会引用《诗经》里的诗作为交际辞令,婉转地表达想说的话。古人以含蓄为美,如此优雅的交际辞令既文质彬彬又显得庄重。

秦穆公和晋国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之间有过一段精彩的国宴,至今读来依旧引人向往。

在讲述这场国宴为何举办之前,咱们先从重耳的磨难开始讲起。

1
(图源: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重耳虽然贵为国君之子,但命运之神似乎有意想磨练他,特意给他安排了一趟长达十九年的流亡之旅。期间他辗转8个国家,有受到优待,也遭过冷落,也遇到过危险,甚至还碰到过变态!

比如到达曹国时,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是像板一样连在一起的,然后这个智商不在线的国君居然想亲自探个究竟,某天竟趁重耳洗澡时走近偷看,相当没礼貌。

又比如到楚国时,楚成王待重耳不薄,设宴款待他。但楚国的令尹(相当于宰相)子玉察觉到重耳及其随从非等闲之辈,于是认为留之恐成后患,劝楚成王把他们杀掉。幸亏楚成王没有同意,说“如果天意让重耳兴起,谁能除掉他?倘若我们做出违背天意的事,必有大灾降临我们楚国。”

之后楚成王将重耳一行人送至秦国。秦穆公对重耳以礼相待,还让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穆公打算帮助重耳回晋国即位,因此设宴招待。重耳赴宴的随从人员十分重要,需要挑选精通礼和诗的人才。他身边幸有一位名叫赵衰的人擅长辞令,在国宴上帮了大忙。

宴会间,秦穆公赋诗,选取的是《诗经》中的《小雅‧采菽》这首诗,唱道:

“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虽无予之,路车乘马。”

1
(图:Adobe Stock)

 

考验文化水平的时候到了!若没读过该诗,乍一听可能会觉得一头雾水,不知如何回应。不过赵衰听懂了秦穆公的意思,提醒重耳接下来要降拜。什么是降拜呢?即走下堂,然后表达感谢。

秦穆公引用《采菽》究竟是想表达什么?原来,《采菽》记述的是周天子亲切接见诸侯、迎接诸侯来朝的盛况。“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虽无予之,路车乘马”的意思是:“这些诸侯来朝见天子,天子用什么赏赐他们?虽然身边没有可赐之物,但也要赠给他们骏马和车。”赵衰明白,秦穆公即将向重耳赠礼,所以指导他赶快以降拜表示感谢。

之后,秦穆公立即起身走下堂回礼。赵衰于是非常客气地说:“君以天子之命服命重耳,重耳敢有安志,敢不降拜?”意思是:“您引用周天子赏赐诸侯的诗来许诺给予我家主公馈赠,他怎敢有苟安的想法,怎敢不下堂拜谢呢?”

 

1
(图:Adobe Stock)

接下来轮到重耳赋诗回应了。赵衰提醒重耳唱《小雅·黍苗》: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

这两句意为“黍苗长得好茂盛呀,雨水滋润著黍苗。南行路途遥远,能得到召伯的慰劳就如同黍苗得到雨水滋润一般。”《小雅·黍苗》主旨是赞美召伯营治谢邑的功劳。赵衰让重耳唱这首诗,是委婉地表达对秦穆公的感谢,就像南行的众人感谢召伯那样。不得不佩服赵衰的博学。假如不是烂熟于心,现场查询可是来不及且丢颜面的!

赵衰接著说:“重耳之仰君也,若黍苗之仰阴雨也。若君实庇荫膏泽之,使能成嘉谷,荐在宗庙,君之力也。君若昭先君之荣,东行济河,整师以复彊周室,重耳之望也。重耳若获集德而归载,使主晋民,成封国,其何实不从。君若恣志以用重耳,四方诸侯,其谁不惕惕以从命!”大意是,如果重耳在秦国庇护下顺利回晋国即位,晋国将以实际行动报答秦国,向秦国开放过境通道,不再遮断秦国向东行进的道路,而且也将帮助秦国实现霸业。

秦穆公听到这番报恩承诺后,很谦虚地说:“如果贵国公子顺利回国即位,那是其命中应有的福分啦,怎是寡人一人的功劳呢?!”

之后,秦穆公赋《鸠飞》,即《小雅•小宛》首章:“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诗意原本表达的是彻夜未眠,一直想著父母在世的恩情。秦穆公在此藉以表达,念在重耳已故的父亲晋献公与亡姊穆姬的情份上,一定会帮助重耳返国。穆姬是晋献公的女儿,嫁给秦穆公作夫人,所以重耳的父亲就是秦穆公的岳父。这里他指的“二人”是岳父和妻子。

接著重耳赋诗道:“沔彼流水,朝宗于海。”该句出自《小雅·沔水》,原意是形容满溢的河水滔滔不绝地流向大海,此处是想对秦穆公说,等他回到晋国后一定会像流向大海般朝事秦国。

 

1
(图:Adobe Stock)

听到重耳对自己及秦国的敬意,秦穆公大为感动,于是又唱《六月》,诗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王于出征,以匡王国”、“王于出征,以佐天子”、“共武之服,以定王国”。秦穆公借此想表达对重耳的祝福,相信重耳回国后一定能称霸诸侯,匡佐天子。

这时,赵衰又提醒重耳再降拜一遍,秦穆公也以降辞回应。赵衰再度表达感谢与决心,说“您(秦穆公)能够相信重耳有佐天子、匡王国的大好前程,重耳怎么能懒惰懈怠呢?一定会不负期待!”

整个过程看似繁琐,实际上庄重有礼,言谈含蓄却充满力量,相信大家也能感受到《诗经》的魅力与实用性。其实学诗的意义不只限于读懂诗的原意,还在于每逢重要或休闲场合引用并表达自己想要吐露的心声。

东周时期类似这样赋诗言志的场合还有许多。比如《左传》中记载的“申包胥乞师”的故事,亦是相当令人难忘!

吴国的军队攻破楚国首都郢之后,楚国的申包胥跑到秦国乞求秦哀公出兵救楚。秦哀公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对申包胥说:“我知道你说的情况了,请你暂时到宾馆休息,我们考虑好后再给你答复。”

但忠心耿耿的申包胥此时一分一秒都等不了,说“楚王现在还在逃亡途中,无安身之地,我怎么能休息呢?”之后他日夜不停地哭,没喝一口水,哭了整整七天!

秦哀公被申包胥感动,于是以《无衣》这首诗给他答复。申包胥一听到诗的内容就不再哭了,跪地叩头九次以示感恩。为何当时他不继续哭呢?因为他听懂了秦哀公藉《无衣》传达的弦外之音,知道秦国要发兵相救了。

 

1
(图:Adobe Stock)

《无衣》全诗为: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简单概括,该诗表达的是士兵们同仇敌忾、共同抵御外侮的决心。

开个玩笑,假如申包胥没听懂啥意思,或者学识不够,愣在原地不表达任何谢意,试想那个场面该有多尴尬!足以说明,文化修养在救人救国的关键时刻有多么重要。

那个时代在民族碰撞与融合的进程中,也出现了少数民族出口吟诗的有趣现象!其学识未必比汉人差。比如《左传》中记载的“驹支不屈于晋”的故事。

这位赋诗言志的少数民族是当时北方姜戎族的首领驹支。晋国的大夫范宣子某天狠狠把驹支骂了一顿,指责戎人恩将仇报,怀疑戎人是各诸侯疏远晋国的罪魁祸首。驹支觉得受冤,解释说:“你们晋国多次出兵征战的时候,我们戎人各部一向都紧跟其后,时时都追随你们,依然像殽之战时那样,怎么会背离你们呢?如今你们的军官可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导致诸侯叛离,而你们却把责任推到我们身上!”

然后驹支引用《诗经》中的《小雅·青蝇》,含蓄地告诫晋国人切勿听信谣言与诽谤。范宣子听后马上意识到自己冤枉了人家,于是立即向驹支道歉。

《小雅·青蝇》开头是“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意思是,令人讨厌的苍蝇嗡嗡叫个不停,但飞到篱笆处就不再往前飞了;谣言止于智者,正如苍蝇止于篱笆,真正的君子不该轻信谗言。

 

1
(图:Adobe Stock)

值得注意的是,驹支引用这首诗既起到了反驳的作用,也尽量不加剧矛盾,不卑不亢。诗中说“岂弟君子”不会轻信谗言,其实是给范宣子一个台阶下,话外之音是“您是个正人君子,应该懂得这个道理”,警告得恰到好处,不容易令范宣子感到被冒犯。可见,在发生矛盾时,甚至是外交场合,借用合适的古诗可以起到缓和冲突的作用。

看完以上故事,各位是否更进一步领会到《诗经》的实用性呢?今天的故事先讲到这里,我是清箫,以后将分享更多诗词故事、写作手法和赏析。

 

 

展开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