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居异国他乡、来澳洲多年的游子们想必都非常思念故乡。中国文化里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静夜沉思,亦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洒脱豁达。那么日本游子浪客的洒脱是怎样的呢? 欢迎随笔者一同走近俳圣松尾芭蕉的经典俳句。
原文为:
たんだすめ
住めば都ぞ
けふの月
为方便诸位理解,笔者将其翻译为五绝:
月光澄澈处,
便是吾京城。
遥望今宵月,
乾坤万里明。
这首俳句的白话意思是:“只要(月光)澄明,住在哪里都是京城,今夜之月(便是如此)。”
乍看可能感觉平平,那么它的绝妙之处在哪里呢?
首先是“澄”(すめ或澄め)一语双关,一方面指月光澄澈或澄明,另一方面暗指心境澄澈。因为相由心生,所以如果内心澄澈明亮,所见之月亦是如此。“たんだすめ”(只要澄明)无明确主语,故为读者留下联想空间,是月澄还是心澄见仁见智。
其次是蕴含哲理。相传该俳句系松尾芭蕉于中秋夜所作,倘若如是,此时俳人最易生起思乡、思亲或羁旅之愁。但俳人此时似乎十分乐观豁达,调侃道“只要澄明,住哪都是京城”。此处引用了日本俗语“住下便是京城”,其中京城(都)指“可安居之处”。整句充满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与北宋词人苏东坡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异曲同工。另一异曲同工的例子是日本明治时代文学宗匠正冈子规的名句——“我庭小草复萌发,无限天地行将绿。”真正豁达的心境不会被眼前所见局限,联想到的总会是乐观之事物。正所谓梦窗禅师所言:“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再者便是顶真手法用得妙。顶真指上句结尾与下句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这里首句的“すめ”和次句的“住め”读音相同,类似中文诗里的顶真。
另外,“けふ”即“きょう”,汉字对应“今日”,与“京”发音相同。这里也给读者留下想像空间,可以意指今夜之月,也可联想到京城之月。如果理解为京城之月,那就和前句的“都”字有了关联。
笔者认为俳人在此想表达一种无处非吾家的洒脱,因为月光普照天地,所以天涯海角都是作者的安居之所。考虑到这种豪迈,笔者在翻译时延伸出“乾坤万里明”的景象,以表现开阔的境界。
总体来看,松尾芭蕉该首俳句既饱含深韵又不失幽默,还顺便玩文字游戏,真的值得一品再品。
松尾芭蕉简介
松尾芭蕉是日本江户时代前期的一位俳谐师,他公认的功绩是将俳句形式推向顶峰,被誉为日本的“俳圣”。他将一般轻松诙谐的喜剧诗句提升为正式的诗体,并在作品中灌输了禅意。综合概括其作品的特点,即深受禅宗思想和自己的旅行经历影响,借由简单事物表达内心感受。
松尾芭蕉一生用过许多笔名,比如早期的俳号“桃青”,以表达对唐朝诗仙李白的尊崇。“桃青”与“李白”是对偶,桃对李,青对白。松尾芭蕉的弟子李下于延宝九年送给他一株芭蕉树,并种在当时隐居的庭园内,不久后,他自天和二年开始以芭蕉作为俳号。
松尾芭蕉从年轻时就喜欢俳句并开始创作,到公元1676年时被公认为俳句大师,这年他仅仅32岁。他之后开始给诗歌比赛做裁判,并收了一批弟子。其弟子在1680年为其建了第一间芭蕉庵。
不过,他并不满足于功名成就,从而转向探寻禅宗之境界。1682年的冬季,他的芭蕉庵被焚毁。1684年秋,他开启了一趟名为“旷野纪行”或“饱经风霜的骷髅之纪录”的旅行,在此次旅行结束时他创作了《散文之旅》。
1687年,他开启了另一阶段的长途旅行,经过了上野、大坂、须磨、明石、京都、名古屋、日本中部地方山区。1689年,他开启了一段更具挑战性的本州岛北部之旅,且写下了著名的旅游日志——《奥之细道》。
在逝世前,1693年他曾有长达一个月的时间拒绝接见任何人,闭关清心,追求没有物欲羁绊的生活以及摆脱痛苦的隐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