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本的东面有丹迪农山脉,海拔不高只有八百多米,森林葱郁,花园遍布,距离市区只有一小时的车程。城里的老老少少把它当成后花园,一年去上几趟是很寻常的事情。
西面有格兰屏山脉。海拔也就是一千多出头,却是峭壁林立,巨石横亘,登上许多观景点需要一定的体力,从市区自驾过去要三个小时。如果说去丹迪农山是休闲放松,那么探索格兰屏山脉的正确打开方式就应该是登山,攀岩之类的运动了。
十几年前全家三口去一日游,时间只够去徒步较少的麦卡锡瀑布( Makanzie Fall)和有着鳄鱼嘴巴形状巨石的阳台(The Balcone)景点。后来又带着八十多岁的老母和老姐去住了一晚,也没有机会走那些富有挑战性的线路,终是没有摸清格兰屏山的真面目。这次适逢复活节假日,起意有点晚,只订到了节后的两天,比走马观花略进步了一点。
麦卡锡瀑布没什么变化。这次去之前维省已经很多天没下雨了,水的流量却和我们十几年前看到的差不多。
这是维省最大的常年不断流的瀑布。悬崖直立,下临深潭。从泊车场走出不远,就会听到水流的轰鸣声。作为格兰屏很吸引人的一处景点,国家公园的修建很下功夫,石板台阶修的方正整齐,石材是一律的黄褐色。钢制的扶手闪着重金属的光泽。沿着陡峭的山坡一直建到下游很远的地方。瀑布下流水的地方边缘铺上了几块平整的巨石。游客踏足其上,后边上方正是水流的背景,算是打卡留念的最佳地点。
还有一处瀑布叫Silverband fall。下车往瀑布方向走,一点水流的声音都听不到。靠近后,眼前一条细流贴着峭壁,如同开闸的水龙头。刚想笑话一下这瀑布的小气,想起Silverband的中文意思:细流在深褐色的岩壁落下,那轻盈的动态,闪亮的银白色,正是一条飞动飘逸的银丝带。人家这名字起的,一点都不夸张。谁叫我们慕名而来的呢?
格兰屏山脉还有好几条瀑布,如落差二十五米,有八层楼高的蜂巢瀑布。分流瀑布的水被分成好几股在坡上流下。这些颜值不够上镜,也就忽略不计了。
流水是大山的血液,岩石是大山的骨骼。格兰屏山脉的骨骼密实,坚硬而又清奇,层层叠叠,造型各异的岩石与处处可见的绝壁,是这片风景区的最大亮点。
博罗卡(Boroka Lookout)观景点是观赏格兰屏山的初级阶段。从停车场下来,走了没几步就到达了被栏杆围起的制高点。这里视野开阔,远处是层层的峰峦,低处是兼作水库的大湖和景区的中心小镇霍斯盖(Halls Gap) oollsgap近处是张牙舞爪的几块巨石。把巨石和远处的风景同框,石头有些喧宾夺主,让人分不清画面的主次。
从停车场到另一个名为阳台的景点需要多走几步。步行的这一段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怪石,好奇者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联想去给那些象形石命名。什么鸟虫鱼草的,自然之手的雕刻始终在还原自然本来的面貌。
极有趣味的是路边几个坛状的巨石。那天出发的时间较早,山间云雾缭绕,如同炊烟袅袅,蒸汽腾腾。让人不由好奇:盖子严实的坛子里秘制的是佳肴还是仙丹?是哪路神仙的特供呢?从景点回来,云雾散开,这些坛子的纹路和形状都变得清晰起来,那股仙气却悄然隐去了。
登上阳台观景点也是一块凸出的大石,被钢制栏杆围了起来,在高台上边,眺望绿色的山岚和延伸出去的平原,似乎没有尽头,确实有在阳台上观景的意思,左侧对着的另一个阳台,是那块著名的鳄鱼嘴形的巨石。巨石的背后及周围都是平直的山体,凭空突出了张开的鳄鱼大嘴,很突兀,也很有视觉震撼力。
巨石的特殊形状吸引着众多游客到此留影,前几年可以站在鳄鱼口中,拍出和巨鳄一搏的照片。后来有一位印度女士掉下山崖殒命,导致通往鳄鱼嘴的小路被封。现在游客不再被允许下去,只能阳台对看,眺望,仅饱眼福了。
相对上边两个容易的观景线路,到达尖峰石阵观景点(The Pinnacle Lookout)需要一定的体力,步道的难度也从前边二到三级提高到了三到四级。到这个景点有两个不同的出发点,事前在网上查找,有几个发帖的都说从Wonderland那条线路长且难走,唬的我们赶紧选了另一个叫Sumdial的线路。到目的地一看,路标上明白的显示着两条线路的距离一样,就这样错过了那条线路上著名的看点—大峡谷与寂静之街。人总是趋向避难就易,我也不能免俗,只能接受自己偷懒的后果。
如前提到,The Pinnacle 一般会译成尖峰石阵,命名的根据是它的实地景色。观景台的本身就是一块长长的尖石直指天空,没有周围的栏杆护卫,应该少有人敢攀上久留。
登上观景石,左侧近处是一处绝壁,刀削斧劈一样,颇有气势。许多的年轻人都跑到悬崖的边缘照相,让人捏一把汗。但照片构图的确刺激,像动画片里狮子王登顶的场景。
再远一些的地方矗立着一个更大的绝壁,是尖峰阵的主角。它巨大的三角形石壁探出在山体之外。对着观望台的一面也如被垂直切割过一样,只不过自然之手在劈到一半的地方刀下留情,向外让出了几分,给它的底部增加了厚实的底座。没有了危岩千仞的即视感,却不失雄伟,大气。
有意思的是,山顶上的石头层层叠叠摞在一起,什么形状的都有,在常年风化下,大都是棱角圆滑,憨态可掬。唯独向外伸出的这几块巨石,风风雨雨的历练更多,仍然傲骨铮铮,宁折不弯。
上述这些景点,都围绕着小镇霍斯盖在中部展开,是大部分游客造访的主要目的地。其实,格兰屏山脉面积为一千六百七十二平方公里,比两个新加坡还大。它的北面和南面还有许多不为人熟知的景点,南面的烟囱和锅(Chimney Pot)景点因为土路没去成,幸运的是在最后一天,通过一张照片发现了最北边的空心山,带来了出乎意料的惊喜。
空心山(Hollow Mountain)海拔才四百多米,可通往山顶的步道是格兰屏山脉中最难的一个,标记上的难度系数是四级,身临体验的感觉起码是四级半。其中有块平房那么高的巨石,像我这样个子不高的很难自己攀上去。石头再高一点就需要使用爬山工具,难度就上了五级。
山路难形成了挑战,也增加了乐趣和成就感。吴二和我在国内早已被看作是老年人,爬陡峭的山坡,攀一人半高的巨石,钻狭窄的石缝,一大早登上了峰顶。远处的峰峦,和大片的平原寂静无声。身旁红色的峭壁气势逼人,脚下是各种形状的小天坑。山上山下只有我们俩人,站的并不高,却有了一种会当凌绝顶的豪迈和兴奋。
空心山的绝壁有两处,都是红颜色,给人留下矿产富饶的印象。第一幅绝壁只能远眺,因为它峭壁连着峭壁,下无通道。第二幅就在爬山线路的一侧,一面巨大的红墙,左侧是红色的巨石,右侧的墙头处还有拱形的小天窗。
格兰屏山脉这些险峻的巨石,还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攀岩者前来探险。离这儿不远的阿拉派尔斯山(Mount Arapiles) 是另一处攀岩胜地,那里干脆就是直上直下的石峰,没有任何带有坡度的缓冲地带,石山像是从地缝里钻出来的一样。大批的攀岩者就在山脚下的平原上露营。它不属于格兰屏山脉,但两山之间距离不远,又都是以巨石为主,在地理上也形成了呼应。
格兰屏国家公园成立于1984 年,二零零六申请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成功。原因有两条:独特的自然美景,丰富的土著文化遗迹。这样一座有许多看点的石山,和其它知名景点大洋路,威尔逊海岬,企鹅岛等一起,在面积不大的维多利亚州内,构建出了丰富,立体的旅游文化圈。
作者:莉莉
新州警察局局长凯伦·韦伯威胁说,如果由于铁路罢工导致观看烟花人群的安全无法保证,她将建议取消悉尼标志性的新年前夜烟花表演。 Read More
12月15日,一个网名为“Ares”的中国游客在“小红书”上发布了三段使用无人机近距离拍摄澳洲海军军舰的视频。引发了网络热议和澳洲参议员Malcolm Roberts的关注。 Read More
更新於 :2024-12-20 03:12 12月初,三名台湾总统府当值宪兵因向中共特务提供机密遭到抓捕,之后中共渗透台湾网红的种种迹象也被媒体爆出,再次引起台湾舆论对中共渗透及《反渗透法》界限的讨论。 从中共诞生以来,统战与渗透一直是中共非常重要的战略手段,从未放松过。上百年来,其渗透能力堪称登峰造极,几乎就是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无往不胜。中共当局不仅依靠统战与渗透成功地将国民政府赶到了台湾,还将全中国百姓拿捏得服服贴贴。 西方政客的幻想曾造就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共的统战与渗透也随著中国制造的廉价产品全方位地蔓延到了世界各国,并顺利地在各级政府、学术领域,甚至地方社团中埋下种子,打下了长期盘踞的基础。 而散布在世界各国的台湾社团从来就是一个重灾区,在民主环境里成长的台湾人并没有天生的免疫力,一些单纯的台湾人往往在有意无意间被利用了、被渗透了,被统战了,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堕落在红色的枷锁之中。 每当人们提到中共的统战与渗透就会联想到特务与间谍,其实统战与渗透的范围极其广泛,广泛到不能简单地用“间谍”的概念来分析论述。 比如说,一些有点影响力的台湾人常常会公开提醒台湾商人,不要在中共不喜欢的媒体上刊登广告,或避免发表支持台湾政府的言论,美其言曰出于“好意”或“保护侨胞”,其实他们已经在中共的战壕里,替中共的统战与渗透发挥影响力了。让人产生恐惧或自觉宣扬“中国好故事”,都是红色渗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很多海外华人,包括台湾人或东南亚的华裔难民,他们的政治立场往往会随著中共影响力的变化而相应发生变化,有些人从反共走向亲共,之后又宣称反共,自由世界给了他们自由思想的空间,但他们是否真的能在立场的改变过程中摆脱中共势力的束缚呢?那就只有天晓得了。因为中共统战与渗透的力量就像癌细胞,具有顽固的持久性,有时活跃、有时潜水,当沾惹上后想洗心革面就没那么容易。 在澳中经济处于蜜月的年代,澳洲只看到了滚滚而来的金钱,却没注意到中共的金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减轻了澳洲的经济危机,也削弱了澳洲的立国基础,澳洲政府在中共的玩弄下几乎成为了一堆木偶。谭宝政府最终反戈一击推出了“反渗透法”,气焰嚣张的中共和统会也不得不偃旗息鼓。中共的红色势力就此消亡了吗?当然不会!那张渗透的网络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可能在一天内轰然瓦解,该铺垫的早已稳妥,该下的种子也已扎下了根。 英国王子边上埋著红色地雷,中共军人挤进新西兰国会,泛红宪兵在守护台湾总统府,类似的情形比比皆是,澳洲也绝对不会例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区别只在于何时才被发现,西方民主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后知后觉。 中国人的群体很简单,亲共与反共都是摆在台面上,多多少少都对澳洲主流产生影响力,其它的绝大多数社团都保持低调,明哲保身,见风使舵,意见统一。 与中国社区相比,台湾社区反而显得比较复杂,那是因为各台湾社团在对台湾的定义上有著差异。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海外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台湾本土社团代表台湾人发声,一直被认为是台湾人声音的社团并非来自台湾,那是一些民国初期就开张的百年老店,“XX堂”,或“XX会”,以及逃离共产极权迫害的难民组成的“越缅寮”团体,他们都曾接受了中华民国文化教育,本质上捍卫的是中华民国。当中共和统会在全世界粉墨登场后,首当其冲就是对这些社团进行统战与渗透,遗憾的是无一能够幸免。… Read More
新的482“需求技能签证”(Skills in Demand, SID) 相关的法规于2024年12月7日生效,由于细节不多,雇主和签证申请人必须留意签证的新要求。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将不会有新的子类别。需求技能签证将与临时技能短缺签证使用相同的子类别号码“482”,但这绝不是简单的重新标签。 任何在12月7号之前提交的482签证申请不受这些变更的影响。 需求技能签证有三个流派:专业技能流、核心技能流和劳工协议流。前两个流派取代了中期和短期流派,这意味著该签证更注重高低收入之间的区别,而不是长期和短期的职业短缺。劳工协议流将有效保留现有标准。至于针对低薪但关键职业的基本技能通道的命运,则无法预测。计划进入该流派的职业可能会通过劳工协议获得。 主要法规不仅修订了482子类签证,还包括相关的提名、赞助义务和雇主提名的永久签证。只有关键方面被突出强调。 该法规的大部分内容涉及修订现有法规,将子类的名称从“临时技能短缺”改为“需求技能”,例如,与签证取消、退款和某些家庭成员豁免的规定。然而,这项新签证还有许多重要方面。 收入门槛 取代临时技能移民收入门槛 (TSMIT) 的将是1994年移民法规中设定的两个收入门槛: 1.…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