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亲因为只生了我们三兄弟,有儿子而欠缺个贴心的女儿,总感到美中不足。尤其她是在闽南农村成长,满脑子古旧思想,认为将来往生时若无女儿女婿送殡,算不上真正好命人?
越战期间人心徬徨,母亲却无视国家局势,老想著要有个女儿,这件心事亲友皆知,热心者更积极物色合适人选让她收养,以了却她的心愿。
住于堤岸华埠平泰区跑马场附近的远房外戚陈崇麟表舅,儿女成群,家计困难;与我们素有往来,知我家属富裕阶级;又因有点亲戚关系,早已知悉先慈“爱女”心切。有次闲谈中就开门见山的说、要把其中一个女儿送来,妈妈真是大喜过望,急不及待的安排相见。
那天被带来的小女孩大约六、七岁、眉清目秀,瓜子脸形;可能营养不良而略显瘦弱,赧颜垂首一副楚楚动人相。妈妈左观右看后,一把就将她搂入怀中,爱惜有加。遂订下良辰吉日烧乳猪还神敬祖先,欢欢喜喜的收了个养女。
小女孩依我家的辈份字排,改名为黄玉丽,从此全家上下都称她“玉丽”,把她原来的越文姓名给抛弃了。
穷家女忽然成了黄家的明珠,佳肴美服不在话下,而且立即送她去华校上学,对她来讲也算是幸运。玉丽乖巧伶俐,对我这个大哥和婉冰大嫂极为投缘,也许小心灵感受到婉冰和我对她一份因同情而滋生的痛惜爱护。放假或周末,经常缠著我带她到我住家,与大嫂见面及和我子女玩耍;我的子女们也极喜欢她,三天五日就吵著要我载小姑姑回来。
有长假期时,她的父亲会来用机动车送她回去与兄弟姐妹们相聚;早先回去时她一脸欢容,后来对新家习惯了,那份喜悦也就渐渐淡去,有时还要其父苦苦劝说才肯跟随。
几年后二弟成婚,侄儿们相继诞生,玉丽变成了小保姆,放学后要帮二嫂带顽皮的侄儿们,小姑娘也忙到团团转。随著侄儿上楼下楼的两头跑,侄儿偶有哭闹号叫或摔跤,她一下子仿佛就成了罪魁祸首似的,总听到对她喝骂之声;刹时,玉丽脸色苍白,坐立不安的不知如何是好。偶而也出声轻辩侄儿摔倒哭闹的原因,以作开脱。但总还是要被长辈诉说斥责才能平息,所谓替罪羔羊,大概如此。
玉丽每到我住家,真像如鱼得水,一点拘束也没有了;和大嫂娓娓细说心事,与侄儿女相处玩耍,也欢容满脸,完全回复了童真的可爱。
最爱听她亲切的称我“大兄”,高兴时她还双手拉著我摇晃,大兄前大兄后的问个不停,我总会抚摸她的头发,或轻拍她的臂膀,肉紧时也偶而用手指拧她的脸颊。兄妹之情洋溢,早已把她当成至亲的小妹妹看待,她也真心诚意的对待大兄大嫂。功课有问题时,总是婉冰给她讲解,在店铺时则会问我,因而兄妹间的感情自然与日俱增。
好景不常在,一件意外事故发生了;二弟的长子,我那三岁左右极其顽皮的侄儿明正,也不知如何疯狂的玩闹,竟从小楼阁楼梯摔下地面,跌到脸青口肿,鼻血溢流。刹时惊动了全家,弟弟不由分说的拿起鞭子,盛怒下死命往妹妹身上抽打,妈妈心痛孙儿受伤,也气得在旁怒骂。
我则赶紧拉开被打到遍体鳞伤的妹妹,她早已哭不成声;一场跌跤风波变得愁云惨雾,当天玉丽居然失踪了。
回家晚饭时,讶异的发现玉丽竟偷偷的自个儿、走了几公里路躲到我家来;一见我就跪在面前,求我收留,一声声的“大兄大嫂”,纵使铁石心肠也会动容心酸。
当晚我思前想后,一时也气愤大人们竟如此施予无情庭训?纵然不是自已亲生的女儿和妹妹啊,外加对玉丽的同情,真怕把她送回店铺去,再受到皮肉之痛。但我毕竟不能长期收留她,无法向父母交待。
不能留也不愿送她回到妈妈那儿,一时徬徨无计;翌日思之再三,就问玉丽,由她选择,十二岁的小姑娘想也不想就说要与大兄大嫂一起。好让我们为难,最后把不能收容她的理由细细向她解释,才问她是否愿意回到亲生父母处?玉丽已知不能留在我家,又极其害怕回去二兄处(老二与父母同住),就含泪说要回家。我不加细想的就把她载回平泰区内的家里。
年青时处事不够圆融,一时冲动,至使妈妈失去了一个女儿,也为此母子间有了芥蒂。玉丽回家后,任由其父说好说歹,她再也不肯回去做黄家的女儿。
几年后南越沦陷,人人自危,我们为着逃离共区,一心一意都在安排如何偷渡事宜上。对那位已亭亭玉立的妹妹,因不在一起生活,逃亡前竟无法前往相见,因而无法带她一起冒险出海。
先母生前在德国定居时,还时时想念起做了她多年的“女儿”玉丽。我和婉冰这此些年来,闲话家常,回忆前尘往事,总想到这个与我们极为投缘的妹妹。我那次的冲动,让她一家团圆;却令慈亲失去相处六年的养女;也不知自己究竟是对是错?但毕竟是有亏孝行,令慈亲不乐;先母虽往生多年,我内心还存著一份深深的歉意。
当年的玉丽妹妹,如相见也必不能相认了,她已是五十馀岁了。由于不知她的越文姓名,也忘了她在平泰区的地址。茫茫人海,真不知如何找寻她的下落?婉冰总想着要是能找到她,一定赶快寄些礼物送给她。(几年前首次与内子回南越堤岸华埠,专程前往昔日跑马场地区寻找,可惜物是人非,再无觅处。)
我每次想起玉丽妹妹,总有无限的唏嘘和叹息;缘起缘灭,有些事真非人力所能控制的啊!唯有在万里外的墨尔本、遥祝吾妹玉丽生活如意,家庭幸福、身体安康,万事顺利。
(二零二二年六月十六日墨尔本初冬修订于无相斋)
作者:心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