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见过不少人因牙痛发作,透过根管治疗,甚至拔除疼痛的牙齿,还是难以解决牙疼的困扰,问题就在于它根本不是牙痛,而是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是脑部第五对颅神经,脸颊左右两侧各一条,分别掌管半边脸的感觉及咀嚼相关之运动功能。在拔牙或进行蛀牙治疗时,牙医师麻醉的部位,就是三叉神经末梢的分支。三叉神经痛是因为三叉神经被血管压迫所引起的一种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 典型的三叉神经痛,都是单侧,很少见两侧都痛。一般以第二、三分支疼痛较常见。轻触、冷风吹或冷热水敷于面颊或牙床部位时,会突然引发阵发性剧痛;甚至有些患者说话、嚼、吞咽或脸部运动及刷牙都会引发疼痛。
西医治疗三叉神经痛主要以药物为第一线治疗,无效时必须以手术治疗。三叉神经及半月神经节封闭术、半月神经节经皮射频热凝治疗、微血管减压术等手术均存在风险,不仅可能引起面部麻木和肌肉瘫痪 (手术并发症痛性麻木可达35%),而且复发率高。微血管减压手术则需要全身麻醉下开颅手术,去除短路神经,第一年的复发率约10%。一些病者因长期病痛导致体质衰弱,已不合适进行开颅手术。
三叉神经痛属于中医“面痛”,“首风”、“脑风”等范畴。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即有对三叉神经痛症状的描述,而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最早正式提出“面痛”病名,此后历代医家沿用。明代名医王肯堂在《证治准绳》载:“面痛皆属于火—暴痛多实”。清代著名医家尤在泾在《金匮翼》载:“夫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将病则胃中津液不得直行,积而为痰,随阳明之经,上攻头脑而作痛也”。中医学认为三叉神经痛是三阳经筋受邪所致,面为阳明所主,五脏六腑气血精华皆上注于头面,“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由于头面部位是“巅顶之上,惟风可到”,故风寒之邪、外感风热入客或肝郁化火,内风上扰或阳明热盛上攻是清窍被扰;或痰凝、或血瘀、或阴虚阳亢都可诱发三叉神经痛。
靳三针疗法由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靳瑞,集中医经典理论和历代针灸医家临床经验之精华,所创立的岭南针灸学派,也是当今理论最成熟的针灸学派。所谓的“靳三针”是指:(1)治疗某些疾病的三个最重要,最常用的穴位。(2)某些病症针灸三次即可控制症状。靳三针现已因为其神速的针灸疗效而蜚声海内外,该疗法进入了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国家级中医继续教育项目,在全国中医院推广使用,其理法方穴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靳三针针对不同疾病已有四十多组配穴,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配穴称“叉三针”(太阳、下关、阿是穴),常配合谷、太冲以加强镇痛效应。太阳穴为经外奇穴,三叉神经第二支经过此处。下关穴为足阳明胃经,正当面神经颧眶支及耳颞神经分支,最深层为下颌神经。因为三叉神经有三个分支,所以阿是穴要看情况来选:第一支痛,可以选鱼腰穴,第二支痛可以选四白穴,第三支痛可以配迎香穴和大迎穴,都是选三叉神经出口的地方。治疗时要注意补泻手法的灵活运用,留针30分钟。
此外,唐朝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指出:“针灸攻其外,汤药攻其内,则病无所逃矣……知针知药,固是良医”,“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执中,主张针药并重。清朝著名针灸学家孙李学川,强调“以汤药治其内,以针灸治其外”,才能做到“通内外两家之筏,而使之左右逢源,会归一致”。配合中药复方及靳三针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大多数患者三周治疗后可控制症状(疼痛消失),八周至十周治疗后可治愈。少数接受过手术又复发的三叉神经痛患者,需要较长的时间根治本病。自古有建树的医家们针药齐施,内外相扶,才能根治病症,并一直沿用至今。
捂脸的三叉神经痛患者,靳三针针灸治疗完了以后,当时疼痛即可缓解,是普通针灸方法所不及之处。经过四十多年的临床,靳三针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经实践证明了它的有效性(可以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网页考证)。 先前接受中西医治疗无效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可以采用在反复临床实践中,疗效明显的靳三针针灸治疗。
本文由中医内科专科 Jimmy Zhu医生供稿
手机预约谘询: 0428 308 765
地址: (1) 103/28 Chandos Street,St Leonards 2065
(2) 101/4 The Boulevarde, Strathfield 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