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曲张的的靳三针针灸疗法

Jimmy Zhu靳三针

下肢静脉曲张(Varicose  Veins),俗称“蚯蚓腿”,它是因为下肢静脉血不能够克服“地心引力”向心脏回流而造成的“青筋”。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症状为腿部皮肤冒出红蓝丝状,轻则像蚯蚓般的血管,严重的话像瘤样般的结节突出,令小腿颜色变深与疼痛,严重的会让皮肤表面发炎、溃烂、出血、足部水肿和夜间抽筋。

 

当今主流医学(西医)多以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局部把扩张的血管废用,术后其它静脉压力增加也会出现扩张的现象,第一年复发率约10%,第五年复发率约为30%。每种手术都存在风险,手术前最好检查一下相应肢体深静脉瓣膜功能的情况,如果出现关闭不全,则手术后会出现后遗症,出现肢体长期肿胀加重,甚至溃烂,湿疹,静脉炎等。最重要的是,它不能从根本上改善静脉曲张形成的原因,即便是做了手术,病根不除,静脉曲张还是会再次光临。

 

许多中医针灸医生在治疗下肢静脉曲张,错误的只在病侧取穴,而忽视“治病必求其本”的取穴理法,不但疗效不佳,还可能扎断神经,危及病人健康。根据现代西医学,大脑为左右两半球所合成,左脑与右半身的神经系统相连,右脑与左半身的神经系统相连。故中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载:“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即身体一侧(左或右侧)有病痛时,必须针灸另一侧(右或左侧)的穴位,以“循经取穴”的治则,在相对应的肌肉筋膜上找到结节点(结节点可能不止一个),用针灸针将结节点打开,恢复小腿的肌肉泵释放的挤压力和损伤筋膜内的组织张力,以防止血液倒流。此外,由于局部微循环的加快,使曲张静脉的新陈代谢也加快,静脉的血液循环也能较快恢复正常。

 

中医学称下肢静脉曲张为“筋瘤”,属于中医学“脉痹”之范畴。 中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载:“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得反发为筋瘤”,阐明了下肢静脉曲张的病因病机。明代著名外科学家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载:“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阐述了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表现。中医学认为下肢静脉曲张发病的源头在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以致血瘀阻于脉道或寒湿凝滞脉络,故弯曲成团,在治疗上多采用“针药齐施”之综合疗法。

 

靳三针疗法由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靳瑞, 集中医经典理论和历代针灸医家临床经验之精华,所创立的岭南针灸学派,也是当今理论最成熟的针灸学派。所谓的 “靳三针” 是指:(1)治疗某些疾病的三个最重要,最常用的穴位。(2)某些病症针灸三次即可控制症状。 靳三针现已因为其神速的针灸疗效而蜚声海内外,该疗法进入了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国家级中医继续教育项目,在全国中医院推广使用,其理法方穴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靳三针针对不同疾病已有四十多组配穴,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配穴为 “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阿是穴(各突起结节处),配以委中、阳陵泉、 血海、鹤顶、解溪等穴以加强下肢的循环功能。足三里穴是属于足阳明胃经的腧穴,是五输穴之合穴,也是胃下合穴,有补中益气和通经活络之功。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处,针之可调节足三阴经之经气,与足三里相配,能滋阴补血和益筋强脚。太冲为五输穴之输穴,足厥阴之原穴,针刺可调理气血和理气止痛。诸穴合用,祛瘀生新、理气和血,标本同治,祛邪不伤正。

 

下肢静脉曲张也可以用中药内服、外治或“针药齐施”之综合疗法进行治疗。所谓内服,可用补气通络活血的药方,如补中益气汤、血府逐瘀汤、疏经活血汤、四妙汤等。下肢静脉曲张的外治法首见于东汉,名医华佗将龙骨、乳香、没药、血竭等研末,用香油调制药膏,外敷于病处。需要提醒的是,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千万不要用热水泡脚,否则曲张的静脉会进一步扩张(热胀冷缩),加重下肢充血,使病情加重。

 

靳三针针灸“理法方穴”的奥秘在于身体各处都藏有互相连结,以前称为经络循行,现代可以称为间质(interstitium),为身体的系统性连结,包含肌筋膜与神经血管的通路 。经过四十多年的临床,靳三针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并经实践证明了它的有效性(可以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网页考证)。之前接受中医、西医治疗无效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可以采用在反复临床实践中,疗效明显的靳三针针灸疗法。

本文由中医内科专科 Jimmy Zhu医生供稿

手机预约谘询: 0428 308 765

地址: (1) 103/28 Chandos Street,St Leonards 2065

(2) 101/4 The Boulevarde, Strathfield 2135

展开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