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本东郊Glen Waverley一处住宅周日(1月10日)凌晨突然失火,一名母亲和她的三个女儿不幸命丧火海。
据九号新闻台报道,周日凌晨1点40分左右,Tulloch Grove附近的一幢民宅发生大火,紧急服务人员接报后马上赶赴现场。消防队员到达时,整幢住宅浓烟滚滚,他们花了四个小时才把大火扑灭,一名女子、她的3岁、5岁和7岁的女儿最终未能获救。
一个50岁男子从火场中幸运逃脱,他因严重烧伤被救护车送往医院,目前仍然病情严重。
维州高级警官Neville Major称火灾现场“非常悲惨”,4名死者全部挤在一间套房里。据称,她们可能具有日本血统,但尚未正式确定。
Major说,目前调查人员正在调查起火原因,“我还没能进入事发现场,纵火化学家正在进行检查,房子里有烟雾警报器,但是关于警报器是否工作,这将由纵火案调查小组(Arson Squad)得出结论。”
维州警方呼吁知情者致电1800 333 000维州罪案举报热线(Crime Stoppers Victoria)或在www.crimestoppersvic.com.au上进行举报。
This post was last modified on 2021年1月10日 15:13
澳大利亚海军正在招聘核潜艇军官,以确保有足够数量的专业人员部署到未来的核动力潜艇。“完全无工作经验”的澳大利亚人也可申请,初上岗的年薪就高达12万澳元。 Read More
联邦政府“改善拘留者的生活质量”计划为非法移民拘留中心的关押者提供免费香烟,这估计需要花费澳洲的纳税人数十万澳元,而且此举在拘留中心内引发了黑市交易和暴力冲突。 Read More
文/清箫 本期继续讲《古文辞类纂》的论辨文。我们先看西汉史学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 司马谈是司马迁的父亲,大家都知道司马迁被称为太史公,其实司马谈也是太史公。司马谈想效法孔子作《春秋》,也写一部那样的史书,可惜没能实现,临终时将此重任托付给司马迁。假如没有司马谈的谆谆嘱咐,或司马迁未能忍辱完成父亲的遗愿,那么今天的我们恐怕看不到《史记》这部宝贵的著作。历史上许多了不起的事业不单是一个人的功劳,就像太史公父死子继,真的很不容易。薄薄的纸上承载的文字本没有重量,我却时常觉得很重,这重量来自作者的心,以及与之相关的每一人的心。《史记》承载的不只有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还有司马谈的责任心。 (图:Adobe Stock) 司马谈非常博学,据《史记·太史公自序》,他师从唐都学天文,跟杨何学《易经》,又跟黄子学道。他担忧后人不懂诸子百家思想要义,因此撰写〈论六家要指〉。此文论述了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的思想,可谓是西汉的一篇学术论文。 我们先看此文的结构,可分为三部份:(1)六家思想殊途同归;(2)概述六家理论;(3)详论述各家理论。条理很清晰。 第一部份言简意赅,引用《周易》中的话概述六家思想皆是为了治世:“《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第二部份简洁阐述六家思想的关键长处与短处:“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彊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图:Adobe Stock) 六家之中,司马谈最推崇道家,称赞道家使人精神专一,行动符合无形之道,且能满足万物,随时代、事物变化而变化,宗旨简单而容易掌握,做事少而功效大。相比之下,儒家思想虽广博而缺少纲要,烦劳而效果小,君主要做天下仪表,君主倡导什么,臣子就做什么,臣子要跟在君主后面,这不是最智慧的治国之道。司马谈认为,“大道之要”是“去健羡”、“绌聪明”,即不要刚强,去掉贪欲,不耍小聪明。后几句说得更好:“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若身心骚动不安,则绝不可能如天地般长存。这既是智慧的治国之道,也是养生、修身之道。不过,儒家制定君臣父子的礼节,并区别夫妻长幼,是司马谈赞同的。… Read More
悉尼邦岱(Bondi)附近的Bronte 海滩吸引力数千人参加圣诞派对狂欢,持续到深夜的庆祝活动引来了大批的游客与背包客,却留下来装满垃圾的袋子和数不清的空酒瓶。市政工作人员全力清理现场,当地居民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