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新冠肺炎康复者自欧洲返回香港后,其新冠病毒检测再次呈阳性。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团队证实,该患者是第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属全球首例。”二次感染”对疫苗研究和接种起着重大影响,引起了国际广泛关注。
“二次感染”因抗体消失或病毒变异待确定
综合媒体报道,该名男子33岁,在今年3月感染新冠病毒后,4月中旬康复出院,8月初该男子经英国伦敦到西班牙旅游后返港,虽没有出现感染症状,但在香港机场接受筛查时再次被检测出新冠病毒呈阳性。
研究人员发现,患者“二次感染”的病毒基因组属于不同的基因分支,两次的病毒之间共有24个不同的核苷酸。
参与该研究的港大微生物学系临床副教授杜启泓表示,比较患者两次感染的病毒株基因排序后发现,此次不是首次感染的残余病毒,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病毒,被证实是“二次感染”。此外,患者的病毒数量不低,极具传染性。
杜启泓认为,病毒突变或会影响患者体内的B细胞及T细胞辨识新冠病毒,因而令细胞对病毒失去记忆,使得患者对变种的病毒失去免疫力。至于患者之所以会“二次感染”是因体内抗体消失或是病毒变种,则仍需待研究团队分析患者T细胞后才可确定。此外,疫苗所产生的抗体较高,故不会如自然感染般在短时间失效。
患者二次感染毫无症状
值得提及的一点是,该研究团队也发现:该病人在第2次确诊后,住院初期并未验出抗体,直到第5天时才验出。
此外,此患者在“二次感染”后没有出现病征,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其受前一次感染所产生的中和抗体及T细胞记忆的保护。但目前相关研究并未证实再次感染后会产生免疫反应,难以保证所有患者再次感染后病征均轻微。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专家组成员王广发表示,“二次感染”病例传递出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对将来防控策略等将产生影响。
王广发表示,过去大部分的复阳病例不是真正的“再感染”,那些基本都是检测结果为假阴性,后来再检测就变成了阳性。目前复阳病例大约是15%左右。。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在谈到“二次感染”病例表示,这次再感染属于个例,这个问题应该在更大的感染后人群中观察,全球目前有2200多万人感染过新冠病毒,如果“再感染”成立,那么在新冠肺炎高发和流行地区,再感染或将成为常态。
另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8月25日对媒体指出,香港该病例感染为何没有从第一次感染中获得免疫保护,这里面涉及很多科学问题,必须谨慎解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教授何礼贤对界面新闻表示,“二次感染”只是个别情况,理论上来说,短期内再感染的现象比较少见。第一次感染以后产生的抗体维持的时间不是太长,但是半年之内再感染机率很小。
“也可能是因为病毒毒株的变化导致,目前,上述病例的具体情况还不清楚,需要将病毒分离出来,做基因测序才能区别是不是存在病毒变异的关系。”何礼贤说。
8月21日,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主管玛丽亚·范·科霍夫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球目前有超过8万个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大部分变异不会影响病毒的传染性和严重性。
专家:病毒变异启发疫苗研究和开发
何礼贤表示,按照世卫组织的结论,目前新冠病毒的变异总体较小,新冠病毒变异将影响疫苗未来是否普遍有效的问题,现在疫苗注射人体后都可以产生抗体,但能够持续多长时间以及覆盖多少种变异株,目前仍不清楚。
“民众也不用过度担心这个问题,‘二次感染’病例给疫苗的研究、生产带来了一些启发,有助于研究人员找出新冠病毒本身具有的共性特征。”何礼贤说。
王广发也认为,“二次感染”病例的出现,或将对未来疫苗接种策略产生一定影响,如疫苗多长时间接种一次,疫苗保护性抗体能维持多长时间等。
从全球层面来看,张文宏医生亦在其最近出版的《张文宏说传染:补上这堂健康常识课》中提及:新冠病毒或成为新世纪的又一个“流感病毒”。要通过疫苗接种达到所谓的“群体免疫”,整个易感人群的接种率至少要达到80%,甚至是90%以上。而全球的疫苗生产能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承担能力,乃至某些发达国家部分人群中的反疫苗浪潮,同样会影响全球化的疫苗接种措施的推进。
(责任编辑:欧阳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