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澳洲

【人在澳洲】恍若旧梦哭永烈

在一个朝晋暮楚的社会里,知识分子的求生是不容易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个时代的冷暖,只有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知道。

昨晚微信圈的朋友传来消息,说叶永烈走了,我顿觉有些突兀,记得他是一九四零年出生的,比我大七岁,还年轻啊。随即我给他夫人杨惠芬老师挂电话,电话是一位女学生接的,说杨老师悲恸过度在休息,我不便打扰,只请转告「节哀顺变」,便惆怅挂断。

我和永烈兄相识至今,已有四十多年了。

一九七六年一月,我进少儿出版社工作,社领导安排我帮戴山同志筹办《少年科学》杂志,联系有关部门,走访老作者,记得刊名的书法,是我持了社里的介绍信,请上海画院周慧君和钱茂生两位书法家写的。他俩各写一条,选用时因嫌周慧君的字太娟秀,就选用钱茂生的。

经过一年多的奔波,《少年科学》终于出版了,因为戴山当过「上海出版系统造反队司令」属三种人,不能当领导,科长由江南造船厂工人出身的黄廷元担任,总编是张伯文,我当科学幻想和科学小品方面的编辑。

《少年科学》创刊号的第一篇「科学小说」是由叶永烈写的「石油蛋白」。我们在讨论刊物专栏时,考虑到用「科幻小说」这个名字,可能会有资产阶级浪漫之嫌,所以栏目名用的是「科学小说」。

叶永烈的「石油蛋白」,是文革后发表的第一篇科幻小说,此稿发表后,曾经受到一位极左者上纲上线的攻击,诬说有政治背景和阴谋。在这场争论中,我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写下了《棒喝可以休矣! 》一文为他辩护。以致他在二零一二年,为我《半空堂记游》一书写的前言中还提及:

「亚法为人正直、热情、快人快语。由两件事,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一是我的《石油蛋白》成了十年浩劫中唯一公开发表的中国科幻小说,居然有某位『左公』怀疑这篇科幻小说有什么特殊的政治背景。亚法得知后,怒不可遏,拍案而起,在1982年7月5日写下《棒喝,可以休矣——陈述一些历史事实》 ,依据自己的亲历的《石油蛋白》发表经过,用事实予以痛斥……」

那时《十万个为什么》丛书也开始编新版,叶永烈在学生时代就是该书旧版的作者,听说编新版,他经常用自行车载来一大摞一大摞的稿件,发黄的稿纸,粗犷的字迹,数量颇为惊人,以致新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有相当的篇章都是叶永烈的文章。原来他在十年动乱中,没有误入歧途,浪费才华。编辑部的好几位同仁都忙着为他编稿。大家惊叹他的勤奋和明智,倾佩他的远见和冷静。

一九七八年六月,中国科协在上海浦江饭店召开「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我作为年轻的科幻作家被邀参加,同时参加的有郑文光、萧建亨、童恩正、刘兴诗……我们八人聚在一起,由叶永烈执笔,写了一首长诗,登在六月一日《文汇报》的头版。

可叹的是,当年参加会议的科幻作家,除刘兴诗和我之外,其余的都过世了。

记得会议结束前的一天晚上,高士其前辈在上海大厦的住所接见了我们。

一九七八年的夏天,我和简毅一起把《小灵通漫游未来》的样书送往他家中,简毅是该书的封面设计美编,他为此得了全国装帧一等奖。

那时叶永烈住在漕溪北路500弄,一条破陋巷子里,房子很小,进门是一张台子,台子后就是床。我俩把书搬进屋里,杨老师热情地从床底下搬出西瓜招待我们,临走,还塞给我们一大把大白兔奶糖……

我之所以至今还记得他漕溪北路500弄的地址,是因为那时候《少年科学》的稿费和样书都是我寄的。

九十年代初回国,永烈兄嫂多次请我去徐家汇附近的「和记」吃饭,某次在桌上他跟我提起,有一家电讯公司,请他在同意书上签名,用「小灵通」作为手机品牌的冠名权,他同意了。我问他们给你专利费没有?他说没有。我说生意人不该欺负读书人,他们应该付你专利费的,他哈哈一笑说,别人也这样给我讲,并不介意。

一九七九年由于李政道的提议,安徽科技大学设立了少年大学生班,老社长陈伯吹亲自带队,由戴山和我陪同,邀请叶永烈等四人前去采访。

在安徽大学,叶永烈带我去见他的老朋友温元凯先生。

《安徽日报》知道叶永烈来了,向他约稿,因第二天一早要见报。半夜报社派摩托车来招待所催稿,只见他躲在房间里,用复写纸夹在两张稿纸中间,一式两份,奋笔疾书,倚马可待,出笔之神,令人惊叹。

八十年代初胡耀邦掌权,那是一九四九年后,中国政治环境最宽松的年代,有关方面知道叶永烈居住困难,掌管科技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亲自批条给上海房地局交办,按理说有这样级别的批示,永烈可以挑选好的地段,但是他只在原住址附近,选了一套两房一厅的公房。

房间小,藏书多,那时他的两个儿子叶丹和叶舟也大了。他把阳台封死做书房,两个孩子同住一间房,住所依然很逼仄。新居的装修得非常简单,至今留给我记忆最深的,是贴在书橱上,方毅赠他的一条题词,字幅不大,是用硬笔写的。

搬进新居后,我在他家中吃过一次晚饭,那时他母亲也在,饭菜是老太太做的,大碗盛菜,非常朴素,老太太母仪风范,非常和蔼。

晚饭后,孩子回房做功课,到了七点钟,他喊:「出来看晚间新闻。」孩子们非常顺从,一声不响出来,看完新闻后,他又喊:「回去做功课。」孩子又乖乖地一声不响,回房间去了。

图片来源:Unsplash

虽然我和永烈很熟,但很难用文字描绘他的表情,他举止庄重,不苟言笑,但不苟中,又带着几分诚恳的微笑,微笑中又蕴藏着热情和睿智,似乎和他的禀赋一样,学理科出身,又有出色的文科天才,我凡胎肉眼,说不清。

有一次我和杨老师谈到对孩子的教育,她说说「一个家庭有个严父非常要紧,如果家中父亲没有权威,孩子很难成材,我做老师,这样的家庭我见了很多。」
他们的两个孩子,叶丹和叶舟都非常优秀,一个由美国GEC公司派驻在台北,一个也在美国的大公司担任重要职务。

说到永烈的成就,少不了杨老师的功绩。

前些年我去他天钥桥路的新居,的客厅里挂着两条书法挂轴,一条是陈伯达的墨迹,他指着另一条说,这是杨老师父亲的墨宝,老人家是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的……

一番寒暄后,他俩陪我参观了「沉思斋」书房,永烈指著书橱里排放整齐的文件夹说:「这些都是这些年我俩去世界各地采访的录音资料和照片,是她帮我编号整理的……」语句中透露出无限深沉的爱和感激。

杨老师高兴地指着写字台上的电脑和打印机说:「亚法,现在永烈的文房四宝改朝换代了。」

他俩陪我去楼上,到用游泳池改建的书房里。永烈取出一本四角翻阅得卷起的《巴顿传》说:「叶丹小时候把这本书看得滚瓜烂熟。他到美国GEC公司求职时,总裁面试,问他,你知道我们美国有个巴顿将军吗?小丹把巴顿将军的故事背了一遍,高兴得总裁当场拍板,并派他做亚洲部门的总经理,常驻台湾。」

离开他家时,杨老师指着桌子边的几瓶酒说:「朋友送来的,永烈不喝酒,亚法你拿去喝了!」我看见其中还有茅台,自然就却之不恭了。

二零零七年五月,永烈夫妇来澳洲做讲座,在悉尼时,我陪他俩参观景点,看到他俩并肩携手,一路细语的时候,我暗暗羡慕和祝福他俩执子之手,与子皆老的幸福晚景,同时脑子里浮出一道公式:(1+1)=∞;(1-1)=0。一对志趣相投的夫妻共同奋斗,绝对可以建立一番大事业,而一个夫妻志趣相悖的家庭,一定是一事无成。

我一九八八年出国后,知道叶永烈改写文物传记了。他作品喷薄,硕果累累。但盛名之下,谤也随之,我回国和个别所谓的作家朋友聊天时,他们满脸不屑,有的甚至以正统文学自居,揶揄他的作品文学性不强,没有创作性,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生动的比喻和形容……我只用一句话回答。若干年后,或许你们的作品统统将被扫入垃圾,甚至被后代嘲笑,而叶永烈的科幻小说和纪实作品将还会有人翻阅,他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曾经印刷三百万册,影响过一代小读者,这就是明证。

叶永烈留下作品可用浩瀚二字形容,且不说他采访陈伯达、胡乔木等老一代共产党人留下了文字和录音,也不说他的《四人帮兴亡》、《江青传》……更不说他影响一代人的科幻故事,光说他顶着极左思潮,敢于采访傅雷家属、马思聪家属,介绍梁实秋等一系列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将是功德无量的。

老友孙树棻先生,曾经跟我谈起过上述问题,他很赞同我的观点,他说:「我在作协开会时,跟这些尽磨嘴皮子的人争论过,千说万说,叶永烈的勤奋是你们远所不及的,他写的数千万字,就是叫你们抄,你们都没有这份苦功!」

在一个朝晋暮楚的社会里,知识分子的求生是不容易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个时代的冷暖,只有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知道。他知道我文笔锋利,壮怀激烈,曾私下跟我说:「亚法,写有些事情要述而不论,多记录事实,少发表议论,议论留给后人,一旦丧失发表权就犯不着。」这是多么委婉和机智的忠告呀!

我和永烈的最后的联系是,二零一九年一月十八日,我在上海发了个Email给他:「永烈兄:好久不见,谅必兄嫂都安好?我近日在上海,29日返澳。不知你在上海,还是在海南岛避寒,如方便,约时来拜见你。」随即,收到他的回覆:「谢谢,我因赴美劳累,目前住院,容日后见面,祝春节愈快!」接着又发来了一篇小文《不言当年勇》,文前加了句跋语:「摔了一跤,把我摔醒了,明白了老之将至。」

去年,我在微信上看到,永烈把藏书和采访资料都捐给了上海图书馆,上图做了个「叶永烈专藏」,欣慰的是,他多年的收藏的书籍和资料,终于有了一个安定的归宿。

我和永烈兄相交四十余年,要说的花絮很多,但随着记忆的衰老,渐渐地朦胧了。他和我的通信至少有近百封,都是手写的,可惜我出国时,都留在办公室没带走,当废纸处理了,现在想来殊为可惜,否则也可以归入他的专藏中。

虽然在最后的Email通信中,我知道他住院,总以为为他只是从美国回来,旅途劳顿,休息一阵就会康复,他毕竟只比我年高七岁,人生八十不算老。下次见面时,还想和他商量,共同出资,仿效陈伯吹老的「儿童文学园丁奖」,成立一个「科幻小说奖」,鼓励和提携写科幻小说的后进。不料他遽然走了,而且走的时辰这么不巧——瘟疫期间,而我被囚在悉尼家中,不能前往吊祭。

呜呼哀哉,永烈兄,百般无奈,我只能在地球南端,遥望故国,你不沾酒,只能一酹咖啡,为你送行了!

二零二零年五月十七日于半空堂南窗

作者:王亚法

This post was last modified on 2020年5月26日 12:07

Recent Posts

一对大熊猫抵达阿德莱德

两只可爱的大熊猫“星秋”和“宜兰”经过15 个小时的飞行,从中国抵达了澳大利亚。 Read More

3 hours ago

澳洲推出了全新“国家创新签证”

澳洲年底前将推出了全新的“国家创新签证”(NIV),取代目前的“全球人才独立计划”(Global Talent Independent Program)。新计划旨在吸引全球的各行业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在关键领域拥有卓越成就的专业人士。 Read More

3 hours ago

铁路大罢工 悉尼跨年烟花表演或被取消

新州警察局局长凯伦·韦伯威胁说,如果由于铁路罢工导致观看烟花人群的安全无法保证,她将建议取消悉尼标志性的新年前夜烟花表演。 Read More

3 days ago

圣诞假期汽油价格居高不下

在繁忙的圣诞期间,全澳的司机都面临高油价的打击。布里斯班、堪培拉和墨尔本将超过悉尼,成为加油成本最高的城市。 Read More

3 days ago

中国游客无人机“窥探”澳洲军舰 引发热议

12月15日,一个网名为“Ares”的中国游客在“小红书”上发布了三段使用无人机近距离拍摄澳洲海军军舰的视频。引发了网络热议和澳洲参议员Malcolm Roberts的关注。 Read More

3 days ago

夏言聊天室:中共渗透无处不在

更新於 :2024-12-20 03:12 12月初,三名台湾总统府当值宪兵因向中共特务提供机密遭到抓捕,之后中共渗透台湾网红的种种迹象也被媒体爆出,再次引起台湾舆论对中共渗透及《反渗透法》界限的讨论。 从中共诞生以来,统战与渗透一直是中共非常重要的战略手段,从未放松过。上百年来,其渗透能力堪称登峰造极,几乎就是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无往不胜。中共当局不仅依靠统战与渗透成功地将国民政府赶到了台湾,还将全中国百姓拿捏得服服贴贴。 西方政客的幻想曾造就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共的统战与渗透也随著中国制造的廉价产品全方位地蔓延到了世界各国,并顺利地在各级政府、学术领域,甚至地方社团中埋下种子,打下了长期盘踞的基础。 而散布在世界各国的台湾社团从来就是一个重灾区,在民主环境里成长的台湾人并没有天生的免疫力,一些单纯的台湾人往往在有意无意间被利用了、被渗透了,被统战了,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堕落在红色的枷锁之中。 每当人们提到中共的统战与渗透就会联想到特务与间谍,其实统战与渗透的范围极其广泛,广泛到不能简单地用“间谍”的概念来分析论述。 比如说,一些有点影响力的台湾人常常会公开提醒台湾商人,不要在中共不喜欢的媒体上刊登广告,或避免发表支持台湾政府的言论,美其言曰出于“好意”或“保护侨胞”,其实他们已经在中共的战壕里,替中共的统战与渗透发挥影响力了。让人产生恐惧或自觉宣扬“中国好故事”,都是红色渗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很多海外华人,包括台湾人或东南亚的华裔难民,他们的政治立场往往会随著中共影响力的变化而相应发生变化,有些人从反共走向亲共,之后又宣称反共,自由世界给了他们自由思想的空间,但他们是否真的能在立场的改变过程中摆脱中共势力的束缚呢?那就只有天晓得了。因为中共统战与渗透的力量就像癌细胞,具有顽固的持久性,有时活跃、有时潜水,当沾惹上后想洗心革面就没那么容易。 在澳中经济处于蜜月的年代,澳洲只看到了滚滚而来的金钱,却没注意到中共的金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减轻了澳洲的经济危机,也削弱了澳洲的立国基础,澳洲政府在中共的玩弄下几乎成为了一堆木偶。谭宝政府最终反戈一击推出了“反渗透法”,气焰嚣张的中共和统会也不得不偃旗息鼓。中共的红色势力就此消亡了吗?当然不会!那张渗透的网络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可能在一天内轰然瓦解,该铺垫的早已稳妥,该下的种子也已扎下了根。 英国王子边上埋著红色地雷,中共军人挤进新西兰国会,泛红宪兵在守护台湾总统府,类似的情形比比皆是,澳洲也绝对不会例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区别只在于何时才被发现,西方民主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后知后觉。 中国人的群体很简单,亲共与反共都是摆在台面上,多多少少都对澳洲主流产生影响力,其它的绝大多数社团都保持低调,明哲保身,见风使舵,意见统一。 与中国社区相比,台湾社区反而显得比较复杂,那是因为各台湾社团在对台湾的定义上有著差异。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海外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台湾本土社团代表台湾人发声,一直被认为是台湾人声音的社团并非来自台湾,那是一些民国初期就开张的百年老店,“XX堂”,或“XX会”,以及逃离共产极权迫害的难民组成的“越缅寮”团体,他们都曾接受了中华民国文化教育,本质上捍卫的是中华民国。当中共和统会在全世界粉墨登场后,首当其冲就是对这些社团进行统战与渗透,遗憾的是无一能够幸免。… Read More

3 day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