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澳洲

【人在澳洲】痴迷澳洲旧货店

逛旧货店要留出充足的时间,那裡的每一个角落都会吸引你的注意,迷失在这个小世界裡,不知不觉中时间飞度,仿佛天上一日地上百年。

塔斯马尼亚有个谢菲尔德小镇被称为“壁画小镇”,镇上很多画在房屋外墙外的画作,鲜艳夺目,各具风采,成为一个热门旅游景点。那天,我和两位朋友走进镇上的一家旧货店,老闆见我们进门,特地挑了张中国三十年代歌曲的老唱片播放起来。我随著那歌曲哼起音调,想不到鬚髮飘白的老闆会说中文,赞我唱得好,还有点得意地介绍他身边的一位女子,说她是我老婆。谁知他是不是在开玩笑?我笑着用英语回道,“she is very young, you look old, so you very happy!”兜了一圈,我挑了一隻精致的车料玻璃铃铛,为他对我们的套近乎表示捧场。那家店门口放著一台旧钢琴,上面贴的一条英语纸条意思是可以随意弹奏,我坐下来乱弹了一曲《多年以前》,也算与旧货店的怀旧氛围应景吧。

澳洲的旧货店之多出乎我的意料。在墨尔本居住期间,逛旧货店成为我消磨时光的愉快选择,十天半月就去淘宝,沉迷其中,这也是吸收当地文化历史气息的一条捷径。

女儿说过一件往事,十多年前她在悉尼读书时,一次在跳蚤市场买了台二手收录机,才付了4澳元。摊主大叔是来自阿拉伯一带的移民,说这台机子是他儿子用的,一切功能都好,只是电池盖子掉了。回到学校宿舍,女儿迫不及待地放入一盘磁带,揿下了play键。随著音乐的响起,心才放下了。在澳洲的日子裡,她学会了信任别人,也习惯了被他人信任。

Camberwell是墨尔本人气最旺的周日旧货市场,不过,我去的次数较多的是市中心的旧货店。和露天、假日期间开放的二手集市不同,室内旧货市场及旧货店的经营者是固定的,一般每天营业。

墨尔本作为南半球潮流前线,藏了超多的复古货物可挖掘。Fitzroy区街市随便走走就能看到各种类型的旧货店。十几年前,几位收藏家在Collingwood区一家废弃的俱乐部裡开放了一些摊位,售卖他们收藏的各种有意思的小玩意儿。一开始只是想卖著玩玩,没想到出乎意料地受欢迎,慢慢成了居民最喜欢逛的地方。后来,这家名为“失物招领”(Lose and found market)的旧货市场搬到了 Brunswick Street一个占地900平方米的大仓库裡。当我从路边不起眼的门面直接上楼后,顿时发现二楼别有洞天,偌大的商场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旧货,令人目不暇接,我如同“老鼠掉在米缸裡”那般欣喜。那裡可以看到20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的书籍、唱片、CD、盒式磁带,雕塑、摆件、瓷像、玩具······那裡的服饰随便搭配上身,仿佛穿越了一个世纪。每件物品上栓个小标籤,注明价位、品名、年代等资讯。价格比露天市场贵些。我买过一套12张的茶杯垫,它们土黄色布质,绣了花,看著它好像在看一页页翻过去的日子,岁月的流逝历历在目。还买过一本黑白摄影书,内容为澳洲芭蕾舞团演员的种种矫健舞姿。当代社会变化剧烈迅速,甚至让人来不及思考和回味,也许这是很多人热衷于怀旧而爱上收藏的缘由吧?

南亚拉地区Chapel Street上的OLD WARES BAZAAR 也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去处。裡头的旧物真个叫林林总总、琳琅满目。比如小方块如幻灯片般的柯达正片、老式打字机、富有创意的猫咪图案高跟鞋······黑胶唱片根据年代不同价格在十刀到二十多刀不等。老旧的《花花公子》杂志22元一本,价格不菲。中国风的佛雕,民国期间的盆碗,以及“文革时期”的纪念物也有发现。比如有解放军战士用过的军用水壶。珠宝饰品、手錶、小摆件等放在一排排玻璃橱内,看中了可以到前台去找人来打开橱门锁。逛旧货店要留出充足的时间,那裡的每一个角落都会吸引你的注意,迷失在这个小世界裡,不知不觉中时间飞度,仿佛天上一日地上百年。

旧货店裡的镜框画大多为印刷品,原创画少且价贵。但那些画的框架往往很有特点,形状和用料各异。上回,我对一件金属框架式女神浮雕产生了好感,大约七八十公分长,标价66元,犹豫好一阵,还是离开了。下次再去,说不定抵抗不住女神诱惑,那就请她到家。小镇旧货店价格要比大城市便宜。在塔州ROSS小镇,我购进一幅30公分左右的椭圆框原创风景画,仅6刀。

面对著繁杂多样的旧物,让你生出时光倒流、恍若隔世的感觉。和中国的古玩店不一样,澳洲旧货店集中的多是家庭用品,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的生活用品。抚摩、掂量著那些旧物、玩艺,想像著它们曾经的主人,主人的经历,感觉到嗅出了当年的气息、家室的气味。真正的古玩较少,然而懂行的人一定能淘到心仪的东西。我家附近有一个旧货仓库,从外面看上去平淡无奇,一旦走进去,千万要看好自己的钱包了。这家店裡有一座一尺来高的毛泽东全身瓷像,开价199刀,合人民币近千元。不知它如何跨越万裡而来?中国文革期间这种瓷像几乎家家户户有。还有一座毛主席半身瓷像,标价也是199,过几个月我再去的时候不看见了,大概已被人收入囊中。

上海80年代前,旧货店也多,比如出名的淮海中路上的 “淮国旧”。我家附近陝西南路复兴中路口有家寄售商店,父亲文革时期多次出入其间,购得一些红木傢俱。其后改革开放年代,红木傢俱价格一路飙升。上中学时,我从父亲手里接过邮票册,包含上世纪50年代的老邮票。

澳洲的旧货店有一类是慈善组织办的,即op店,店员是义工。一些教堂有自己的商店,所售物品来自社区信徒捐赠。我家附近就有这么一家,店内商品包括书籍、衣物、碗盆、画框等类别,价格低廉。如旧书一册1元,或2元,最多3元。我写字台上竖著的一幅瓷盆画就来自那裡,只花了5刀。画面上一个中年男子坐在森林中被砍倒的树木上歇息,一名长裙妇女抱著幼孩看著男子,反映出澳洲早期移民开垦森林,创建家园的历史背景。店员大妈问你认得出吗?它的原作在州立美术馆,是三联画,这是其中的一幅。之后我去州立美术馆,在那幅名为《开垦者》的巨画前伫立良久。

澳洲人民真是喜新不厌旧。我们总嫌家里东西太多,常抛弃物品,殊不知有些看不上眼的东西搁在旧货店便是收藏品,搞不好就成值钱的宝贝了。时光真是点石成金的魔术师啊。

图片来源:Piqsels

This post was last modified on 2020年2月21日 16:37

Recent Posts

铁路大罢工 悉尼跨年烟花表演或被取消

新州警察局局长凯伦·韦伯威胁说,如果由于铁路罢工导致观看烟花人群的安全无法保证,她将建议取消悉尼标志性的新年前夜烟花表演。 Read More

3 days ago

圣诞假期汽油价格居高不下

在繁忙的圣诞期间,全澳的司机都面临高油价的打击。布里斯班、堪培拉和墨尔本将超过悉尼,成为加油成本最高的城市。 Read More

3 days ago

中国游客无人机“窥探”澳洲军舰 引发热议

12月15日,一个网名为“Ares”的中国游客在“小红书”上发布了三段使用无人机近距离拍摄澳洲海军军舰的视频。引发了网络热议和澳洲参议员Malcolm Roberts的关注。 Read More

3 days ago

夏言聊天室:中共渗透无处不在

更新於 :2024-12-20 03:12 12月初,三名台湾总统府当值宪兵因向中共特务提供机密遭到抓捕,之后中共渗透台湾网红的种种迹象也被媒体爆出,再次引起台湾舆论对中共渗透及《反渗透法》界限的讨论。 从中共诞生以来,统战与渗透一直是中共非常重要的战略手段,从未放松过。上百年来,其渗透能力堪称登峰造极,几乎就是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无往不胜。中共当局不仅依靠统战与渗透成功地将国民政府赶到了台湾,还将全中国百姓拿捏得服服贴贴。 西方政客的幻想曾造就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共的统战与渗透也随著中国制造的廉价产品全方位地蔓延到了世界各国,并顺利地在各级政府、学术领域,甚至地方社团中埋下种子,打下了长期盘踞的基础。 而散布在世界各国的台湾社团从来就是一个重灾区,在民主环境里成长的台湾人并没有天生的免疫力,一些单纯的台湾人往往在有意无意间被利用了、被渗透了,被统战了,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堕落在红色的枷锁之中。 每当人们提到中共的统战与渗透就会联想到特务与间谍,其实统战与渗透的范围极其广泛,广泛到不能简单地用“间谍”的概念来分析论述。 比如说,一些有点影响力的台湾人常常会公开提醒台湾商人,不要在中共不喜欢的媒体上刊登广告,或避免发表支持台湾政府的言论,美其言曰出于“好意”或“保护侨胞”,其实他们已经在中共的战壕里,替中共的统战与渗透发挥影响力了。让人产生恐惧或自觉宣扬“中国好故事”,都是红色渗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很多海外华人,包括台湾人或东南亚的华裔难民,他们的政治立场往往会随著中共影响力的变化而相应发生变化,有些人从反共走向亲共,之后又宣称反共,自由世界给了他们自由思想的空间,但他们是否真的能在立场的改变过程中摆脱中共势力的束缚呢?那就只有天晓得了。因为中共统战与渗透的力量就像癌细胞,具有顽固的持久性,有时活跃、有时潜水,当沾惹上后想洗心革面就没那么容易。 在澳中经济处于蜜月的年代,澳洲只看到了滚滚而来的金钱,却没注意到中共的金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减轻了澳洲的经济危机,也削弱了澳洲的立国基础,澳洲政府在中共的玩弄下几乎成为了一堆木偶。谭宝政府最终反戈一击推出了“反渗透法”,气焰嚣张的中共和统会也不得不偃旗息鼓。中共的红色势力就此消亡了吗?当然不会!那张渗透的网络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可能在一天内轰然瓦解,该铺垫的早已稳妥,该下的种子也已扎下了根。 英国王子边上埋著红色地雷,中共军人挤进新西兰国会,泛红宪兵在守护台湾总统府,类似的情形比比皆是,澳洲也绝对不会例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区别只在于何时才被发现,西方民主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后知后觉。 中国人的群体很简单,亲共与反共都是摆在台面上,多多少少都对澳洲主流产生影响力,其它的绝大多数社团都保持低调,明哲保身,见风使舵,意见统一。 与中国社区相比,台湾社区反而显得比较复杂,那是因为各台湾社团在对台湾的定义上有著差异。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海外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台湾本土社团代表台湾人发声,一直被认为是台湾人声音的社团并非来自台湾,那是一些民国初期就开张的百年老店,“XX堂”,或“XX会”,以及逃离共产极权迫害的难民组成的“越缅寮”团体,他们都曾接受了中华民国文化教育,本质上捍卫的是中华民国。当中共和统会在全世界粉墨登场后,首当其冲就是对这些社团进行统战与渗透,遗憾的是无一能够幸免。… Read More

3 days ago

赤字飙升至3600万 堪培拉大学启动自愿离职计划

为控制飙升的预算赤字,堪培拉大学在其五个学院启动了一项学术人员自愿离职计划。 Read More

3 days ago

新的482“需求技能签证”

新的482“需求技能签证”(Skills in Demand, SID) 相关的法规于2024年12月7日生效,由于细节不多,雇主和签证申请人必须留意签证的新要求。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将不会有新的子类别。需求技能签证将与临时技能短缺签证使用相同的子类别号码“482”,但这绝不是简单的重新标签。 任何在12月7号之前提交的482签证申请不受这些变更的影响。 需求技能签证有三个流派:专业技能流、核心技能流和劳工协议流。前两个流派取代了中期和短期流派,这意味著该签证更注重高低收入之间的区别,而不是长期和短期的职业短缺。劳工协议流将有效保留现有标准。至于针对低薪但关键职业的基本技能通道的命运,则无法预测。计划进入该流派的职业可能会通过劳工协议获得。 主要法规不仅修订了482子类签证,还包括相关的提名、赞助义务和雇主提名的永久签证。只有关键方面被突出强调。 该法规的大部分内容涉及修订现有法规,将子类的名称从“临时技能短缺”改为“需求技能”,例如,与签证取消、退款和某些家庭成员豁免的规定。然而,这项新签证还有许多重要方面。 收入门槛 取代临时技能移民收入门槛 (TSMIT) 的将是1994年移民法规中设定的两个收入门槛: 1.… Read More

3 day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