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本每个居民区都有不准建房的保留地:或大或小的几块草坪,成行或者散落的小树林。有的沿着河流或傍着球场,有的就夹在几排民宅之间。每个保留地的角落,都散落着一些滑梯,秋千,木马之类的设备,供小孩子们嬉戏玩乐。英语称之为PlayGround,比国内的儿童乐园规模小一些。
外孙女还不会走的时候,我常带她到附近的一个PlayGround去玩。最初是站在小亭子的木栏杆前,让她练习拨球。蓝色的球拨到那头,跟着的是个黄的球。十几个球,拨来拨去,只有黄蓝两种原色,和这两种调出的类似色彩。为什么不把球设计成赤橙黄绿青蓝紫,让孩子们玩中记住颜色不是更好吗?
再看看周围,跷跷板还是黄绿两色。
秋千似乎没颜色
沙坑的边缘用原木圈起来
退后几步再看,这个儿童乐园坐落在保留地的中间,被周围几棵大树掩映着。大片的草坪顺着坡势起伏,几条原木长椅像是从地面长出。几样玩乐器械疏散的立在碎木屑铺成的地面上,柔和的颜色和高低疏朗的搭配,与这片土地浑然一体。本是喧闹,易于突兀杂乱的场所,却显得沉静,内敛,和周围安宁的自然之美毫无违和感。(见题图)
开始明白了设计者的匠心:素雅的色调选择,追求的是自然。对于周边的环境来说,不是打扰和破坏,而是贴近和融入。对于来此玩耍和休息的孩子与大人,是提供与自然一样让人放松,休闲的氛围。一个个的细节体现着“美在和谐”,“物我合一”,对孩子们有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
画家吴冠中曾经论断:缺少审美的教育没有未来。一个社区的儿童娱乐场所,能承载审美启蒙的作用,就是一个有远见的设计。让孩子多认识几种颜色不难,但培养起对美的感悟力,是个慢功夫。需要天长日久的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
英语里有个成语“Less is more”,直译是“少即多”,更准确的意译应该是“少胜于多”。受过训练的幼儿教师在布置给孩子的活动时,无论室内还是户外,都会用“少而精”去对抗“多而杂”,目的之一就是避免分散注意力,眼前这个儿童乐园的设计也在执行这种理念。
沙坑里的挖砂机,着重于手脑配合,四肢协调,肌腱控制,比较复杂,为了不引起分心,只用黄绿两色作为点缀。操作旋转圆车需要注意力,平衡力等等,出于同样的原因,干脆只用了一种颜色。没有那些乱人眼目的色彩干扰,孩子们可以专注的体会每一样活动,想出一些不同寻常的玩法,从而生出“创造力”的萌芽。
顺便又去了几个刚建成或翻新过的游乐场,看到的都是趋向自然的色调。
多功能的滑梯亭都是玩乐场的中心,有的除了木头原色,几乎找不到上色油漆的地方。
黄和绿都很淡
在市中心人多繁忙的公园里,黄和灰的搭配很协调。
跟同事聊起这个话题,自然的色彩对孩子有正面影响显然是大家的共识。除了上边提到的美感养成和少胜于多的缘由,还有其他因素。比如太鲜亮的色彩会过度刺激孩子们的兴奋神经,躁动的情绪使他们无法正常的从游戏中学习,得到快乐。对于患多动症的儿童影响尤为突出。许多幼儿园近几年来淘汰那些色彩艳丽的塑料家具和玩具,换成了木制等自然的产品,颜色越来越趋于本色淡雅,也是出于同一考量。
下面是以前建的尚未翻新的儿童乐园,红配绿的鲜艳画风。
因为视力要随着年龄的增长才会发展完全,小孩子会对色彩鲜艳,夸张的东西感兴趣。很多家长就会去迎合,买些花花绿绿的衣服和玩具给孩子用。最初儿童乐园的设计者也是同样。而一个优秀的设计者,施教者和家长应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导性,用自己的设计,教育等手段来引导影响孩子。一味的迎合迁就,只会造成教育的质量被拉低,教育者和家长的身份缺失的后果。
人们通常把鲜艳的颜色堆积到一起形容为热闹,繁忙。而自然柔和的色彩多和静谧,闲适等词语有联系。这里的儿童游乐场无人光顾的时候,只是静静地伫立在草坪上,与大自然相依相伴,无缝对接。孩子们的加入,就如同松鼠的跳跃和小鸟的展翅,给原野和林间加强了自然的律动和灵气。
想起了一句古诗“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寥寥十四个字,情趣盎然,静中有动,画面空灵,给人们留下了想象和描绘的余地。儿童乐园的色彩低调了,显得安静了不少。功能和档次却丰富提高了,对孩子们各方面的发展和影响更积极了。仔细品味,这内容互不关联的二者,在意境上的塑造上却有一种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