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会长方仲贤被捕 浸大学生会:警方试图散播“白色恐怖”

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12所大学学生会发表中英文联合声明,指责警方“捏造罪名,滥捕无辜”,要求警方立即释放方仲贤。

香港浸会大学学生会会长方仲贤周二(6日)晚因被指“藏有攻击性武器”被捕,随后引发大批市民和学生到深水埗警署抗议要求放人。深夜双方爆发冲突,警方发射催泪弹驱离并拘捕多名示威者。浸大学生会严厉谴责警方意图散播“白色恐怖”。

浸大学生会当晚通过脸书专页表示,“本会严厉谴责警方之滥捕行为,极权意图散播白色恐怖之心昭然若揭。对此,我们绝对会坚持对抗极权。”

此外,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12所大学学生会发表中英文联合声明,指责警方“捏造罪名,滥捕无辜”,要求警方立即释放方仲贤。声明中写道:“港共政权及其爪牙明显针对学界进行打压,试图散播白色恐怖,为求令我等噤声。 然而,面对港共政权之恐吓,我等将抗争到底,绝不退缩。”声明还呼吁港人到深水埗现场声援被捕者,“共同守护学生,抵抗暴政”。

警方当晚召开记者会称,在方仲贤手持的塑胶袋中,搜到10支长约18公分形状类似电筒的“雷射枪”,因方被截查后试图逃跑,以及考虑到“雷射枪”数量,怀疑他“藏有攻击性武器”。

警方发言人周学贤说,雷射枪本身不是攻击武器,但是可用作攻击他人,亦可将之归类为攻击性武器。他说被截获的雷射枪将交给相关专家进行详细检验。

香港知名执业律师黄国桐周三(7日)上午对美国之音表示,观星笔本身不是武器,只有被当成武器使用时才变质,警方需要提出举证,因此拘捕理由不充分。

针对警方表示方仲贤被截查时试图逃跑的说法,黄国桐指出,截查方仲贤的是休班警员,无故被查又不交代拘捕理由,试图逃跑合情合理。警察的行为涉嫌滥捕。

此外,民主党立法会议员涂谨申律师在港台节目上表示,是否涉嫌藏有攻击性武器,要考虑有关人士是有何意图,如果未能证明意图,反问警方是否“未卜先知”,质疑警方做法是违法与滥权。

浸大学生会证实,方仲贤周二傍晚在深水埗鸭寮街及桂林街交界购买雷射笔后,突然遭到便衣警察上前截查,并以“藏有攻击性武器”之名将其拘捕。其后,方仲贤表示感到身体不适,被送到明爱医院接受治疗。

据香港苹果日报报导,方被捕期间,他被警察用手指掐住颈部后,持续气喘,多次呕吐和咳嗽,手抱胸前,状态很是痛苦,还有军装警察一度举手臂阻挡市民拍摄。

方仲贤被捕一事传出后引发部分浸大学生不满,其后有数以百计市民和学生在深水埗警署外聚集,抗议警方滥权违法并要求放人,并高喊“滥捕可耻”。

接近11时30,警方施放催泪弹驱散人群,并出动镇暴警察,不断逼使示威者后撤,期间有多人被捕,包括沙田区议员黄学礼。示威者于凌晨2时左右散去。

据悉,浸大校长钱大康当晚曾到医院探望方仲贤,并向媒体表示,方仲贤患有哮喘,但精神和状态都不错,有3名律师到场协助,强调事件会获得公平处理。

市售资料显示,强力雷射笔可发射功率100毫瓦的激光束,射程最远达10公里,多用于星象观测、野外求生、直线测量、刑事鉴定弹道等,在网络与市面均可轻易买到。但厂商都会警告使用时不能直射眼睛,超过1秒钟就有失明之虞。

HONG KONG, CHINA – JULY 28: Protesters stand off with the police during a demonstration in the area of Sheung Wan on July 28, 2019 in Hong Kong, China. Pro-democracy protesters have continued weekly rallies on the streets of Hong Kong against a controversial extradition bill since June 9 as the city plunged into crisis after waves of demonstrations and several violent clashes. Hong Kong’s Chief Executive Carrie Lam apologized for introducing the bill and recently declared it “dead”, however protesters have continued to draw large crowds with demands for Lam’s resignation and complete withdrawal the bill. (Photo by Billy H.C. Kwok/Getty Images)

 

7月28日上环冲突中有人使用雷射笔。(图片来源:Billy H.C. Kwok/Getty Images)

 

责任编辑:张懿文

This post was last modified on 2019年8月7日 21:00

Recent Posts

一对大熊猫抵达阿德莱德

两只可爱的大熊猫“星秋”和“宜兰”经过15 个小时的飞行,从中国抵达了澳大利亚。 Read More

5 hours ago

澳洲推出了全新“国家创新签证”

澳洲年底前将推出了全新的“国家创新签证”(NIV),取代目前的“全球人才独立计划”(Global Talent Independent Program)。新计划旨在吸引全球的各行业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在关键领域拥有卓越成就的专业人士。 Read More

5 hours ago

铁路大罢工 悉尼跨年烟花表演或被取消

新州警察局局长凯伦·韦伯威胁说,如果由于铁路罢工导致观看烟花人群的安全无法保证,她将建议取消悉尼标志性的新年前夜烟花表演。 Read More

3 days ago

圣诞假期汽油价格居高不下

在繁忙的圣诞期间,全澳的司机都面临高油价的打击。布里斯班、堪培拉和墨尔本将超过悉尼,成为加油成本最高的城市。 Read More

3 days ago

中国游客无人机“窥探”澳洲军舰 引发热议

12月15日,一个网名为“Ares”的中国游客在“小红书”上发布了三段使用无人机近距离拍摄澳洲海军军舰的视频。引发了网络热议和澳洲参议员Malcolm Roberts的关注。 Read More

3 days ago

夏言聊天室:中共渗透无处不在

更新於 :2024-12-20 03:12 12月初,三名台湾总统府当值宪兵因向中共特务提供机密遭到抓捕,之后中共渗透台湾网红的种种迹象也被媒体爆出,再次引起台湾舆论对中共渗透及《反渗透法》界限的讨论。 从中共诞生以来,统战与渗透一直是中共非常重要的战略手段,从未放松过。上百年来,其渗透能力堪称登峰造极,几乎就是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无往不胜。中共当局不仅依靠统战与渗透成功地将国民政府赶到了台湾,还将全中国百姓拿捏得服服贴贴。 西方政客的幻想曾造就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共的统战与渗透也随著中国制造的廉价产品全方位地蔓延到了世界各国,并顺利地在各级政府、学术领域,甚至地方社团中埋下种子,打下了长期盘踞的基础。 而散布在世界各国的台湾社团从来就是一个重灾区,在民主环境里成长的台湾人并没有天生的免疫力,一些单纯的台湾人往往在有意无意间被利用了、被渗透了,被统战了,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堕落在红色的枷锁之中。 每当人们提到中共的统战与渗透就会联想到特务与间谍,其实统战与渗透的范围极其广泛,广泛到不能简单地用“间谍”的概念来分析论述。 比如说,一些有点影响力的台湾人常常会公开提醒台湾商人,不要在中共不喜欢的媒体上刊登广告,或避免发表支持台湾政府的言论,美其言曰出于“好意”或“保护侨胞”,其实他们已经在中共的战壕里,替中共的统战与渗透发挥影响力了。让人产生恐惧或自觉宣扬“中国好故事”,都是红色渗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很多海外华人,包括台湾人或东南亚的华裔难民,他们的政治立场往往会随著中共影响力的变化而相应发生变化,有些人从反共走向亲共,之后又宣称反共,自由世界给了他们自由思想的空间,但他们是否真的能在立场的改变过程中摆脱中共势力的束缚呢?那就只有天晓得了。因为中共统战与渗透的力量就像癌细胞,具有顽固的持久性,有时活跃、有时潜水,当沾惹上后想洗心革面就没那么容易。 在澳中经济处于蜜月的年代,澳洲只看到了滚滚而来的金钱,却没注意到中共的金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减轻了澳洲的经济危机,也削弱了澳洲的立国基础,澳洲政府在中共的玩弄下几乎成为了一堆木偶。谭宝政府最终反戈一击推出了“反渗透法”,气焰嚣张的中共和统会也不得不偃旗息鼓。中共的红色势力就此消亡了吗?当然不会!那张渗透的网络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可能在一天内轰然瓦解,该铺垫的早已稳妥,该下的种子也已扎下了根。 英国王子边上埋著红色地雷,中共军人挤进新西兰国会,泛红宪兵在守护台湾总统府,类似的情形比比皆是,澳洲也绝对不会例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区别只在于何时才被发现,西方民主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后知后觉。 中国人的群体很简单,亲共与反共都是摆在台面上,多多少少都对澳洲主流产生影响力,其它的绝大多数社团都保持低调,明哲保身,见风使舵,意见统一。 与中国社区相比,台湾社区反而显得比较复杂,那是因为各台湾社团在对台湾的定义上有著差异。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海外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台湾本土社团代表台湾人发声,一直被认为是台湾人声音的社团并非来自台湾,那是一些民国初期就开张的百年老店,“XX堂”,或“XX会”,以及逃离共产极权迫害的难民组成的“越缅寮”团体,他们都曾接受了中华民国文化教育,本质上捍卫的是中华民国。当中共和统会在全世界粉墨登场后,首当其冲就是对这些社团进行统战与渗透,遗憾的是无一能够幸免。… Read More

3 day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