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七计,是指先通过假的、虚的行动,使敌人放松警惕,然后我方再利用这一有利的时机,迅速采取真的、实的行动,以迅勐的速度攻击敌人,从而将其击溃。
原文为:“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此计的关键在于真假变化,虚实结合,让敌人捉摸不透。
此语源自老子《道德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揭示了万物“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变化的规律。
我国古代军事家尉缭子把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运用到军事上,进一步分析虚无与实有的关系。《尉缭子•战权》中说:“战权在乎道之所极,有者无之,安所信之?”
尉缭子主张以无的假象迷惑敌人,乘敌人对“无”习以为常之际,化无为有,以虚为实,出其不意,打击敌人。以下二例就是运用“无中生有”的战术,运用真假变化,虚实结合,使敌人判断失误,从而出其不意把敌人击败。
史例一:张仪说楚绝齐
战国末期,七雄并立,而在七雄之中,秦、楚、齐三国又远远胜过其它四国。当时,齐楚结盟,秦国无法取胜。秦国的相国张仪是个着名谋略家,他向秦王献计,离间齐楚,再分别击之。秦王觉得有理,遂派张仪出使楚国。
张仪带着厚礼拜见楚怀王,说秦国愿意把商于之地六百里送与楚国,只要楚能绝齐之盟。怀王一听,觉得有利可图:一得了地盘,二削弱了齐国,三又可与强秦结盟,于是不顾大臣的反对,痛痛快快地答应了。
楚怀王于是派使者与张仪赴秦,签订条约。二人快到咸阳的时候,张仪假装喝醉酒,从车上掉下来,回家养伤,楚使只得在馆驿住下。过了几天,楚使见不到张仪,只得上书秦王,秦王回信说:“既然有约定,寡人当然遵守,但是楚未绝齐,怎能随便签约呢?”
楚使派人向楚怀王汇报,怀王哪里知道秦国早已设下圈套,立即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于是齐国绝楚和秦。
这时,张仪的“伤”也好了,碰到楚使还故意说:“咦,你怎么还没有回国?”楚使说:“正要同你一起去见秦王,谈送商于之地一事。”张仪却说:“这点小事,不要秦王亲自央定。我当时已说将我的奉邑六里送给楚王,我说了就成了。”楚使说:“你说的是商于六百里!”张仪故作惊讶:“哪里的话!秦国土地都是征战所得,岂能随意送人?你们听错了吧!”
楚使无奈,只得回报楚怀王。怀王大怒,发兵攻秦。可是秦齐已经结盟,在两国夹击之下,楚军大败,秦军尽取汉中之地六百里。最后,怀王只得割地求和。
楚怀王中了张仪无中生有之计,不但没有得到好处,相反丧失了大片国土。
史例二:张巡以稻草人借箭
唐朝安史之乱时,地方官吏纷纷投靠安禄山、史思明。真源县令张巡忠于唐室,不肯投降,他率领二、三千人的军队死守孤城雍丘。
安禄山派令狐潮率四万人马围攻雍丘城。张巡虽取得几次出城袭击的小胜,但敌众我寡,眼看城内的箭支越来越少,打造不及。此时,张巡想起三国时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心生一计,便下令军中搜集稻草,扎成千余个草人,接着将草人披上黑衣,趁着天黑之际,再将绳子慢慢地往城下吊。
夜幕之中,令狐潮以为张巡又要出兵偷袭,立刻传令部队万箭齐发。只见急如骤雨的箭支从天而降,张巡轻而易举地就获得敌箭数十万支。天亮后,令狐潮知道自己中计了,气急败坏,后悔不已。第二天夜晚,张巡又从城上往下吊稻草人,贼兵见状皆哈哈大笑,以为张巡故计重施。
张巡见敌人已被迷惑,便迅速吊下500名勇士偷袭,500勇士在夜幕的掩护下,迅速地潜入敌营,打得令狐潮措手不及。
张巡乘此机会,率领军队冲出城来,杀得令狐潮大败而逃,退守陈留(今开封东南)。张巡巧妙地运用“无中生有”计保住了雍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