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都会认为自己家的孩子聪明伶俐,漂亮可爱。我们家也不例外。一岁半的外孙女诗恩乱扔东西,我们也会觉得比别的孩子扔的又远又准,有扔标枪的体育潜质。
七八个月大开始吃饭了,她能把不想吃了的东西扔出两三米开外。家里的白墙上,地板上空调的通风口里,到处可以找到她练习掷远的工具——各种食物残渣。
一味护短抵消不了乱扔东西带来的麻烦。于是,大家约定共同现场管教。孩子他爸压低了声调,使男中音听起来更有震慑力:“No,不准扔食物!”诗恩抬起头直视,眼神里无所畏惧。顺手捡起餐桌上可以够到的食物,更加用力的摔向远方。顽皮的盯着大人们,一脸满不在乎的笑。
“当面教子”,当场失败。这样的桥段在西方也会常常看到和听到,虽然白人根本不知《朱子家训》是何方圣书,但好像也信服“堂前教子,枕边教妻”这个理。
几年前班上一位妈妈接孩子时和我闲谈,说是头天晚上去超市,快三岁的威廉想要什么东西没被满足,就开始坐在地上大哭抗议。父母耐心的教育他,威廉不听,一直大声哭叫,僵在那里。英语的十四和四十发音相近,我把他哭叫的时间听成了十四分钟,就点头说那还好。威廉妈妈马上纠正,说是整整四十分钟。
需要说明威廉不是熊孩子,而是一个安静、专注的小孩。他的父母都是管理阶层的人士,平时说话办事相当有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也是素手无策。可以想象到那个场景:静静的超市里,孩子哭天抹泪,高分贝的声音撕心裂肺。父母窘迫万分,说服不了,离开也不行,四十分钟的煎熬,足以摧毁一个正常人的耐心底线。
对付诗恩乱摔食物,我也没什么高招,只是努力忍着,不说”不准“这类的词。首先,没有效果的事情,说了也没用。再就是觉得吃饭时间训斥不太好。《黄帝内经育胎智慧》有七个不责,里边就包括了对众不责,饮食不责。
不愿直接指责的更深层原因,还是习惯使然。在澳洲干幼教二十多年,上师范学校,在职培训,学到的一条重要准则就是尽量避免当着孩子的面说“No”。小孩子在屋里乱跑,直接告诉他“Walking feet please”(请走路),就比用“No Running inside(不要在屋里乱跑)显得更内行,教育效果也要好很多。
对于这个准则是依据哪一派理论约定俗成的,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西方的儿童教育理论派别多了去了,似乎从每一家的核心理论中都能找出依据,像美国斯金纳 (Skinner, B. F.)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瑞士皮亚杰的儿童认知理论等等。
有点像国内流行词正负能量使用时的意思。对于主要用感觉来认知世界的儿童来说,直接给出一个正确的做法,等于给了他们一个直接可操作的指示,或者说是提示。重复多次后,儿童就会像自然反射一样去做正确的事情。相反,如果我们每次都说“No”,会引起他们心理上的一种排斥反应,特别是对处于两岁左右第一个叛逆期的儿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让他们学会了对任何事都说“不要”。
话又说回来,很多时候,正面的教导也很难起作用。今年的班上一个叫罗宾的孩子,很愿意读书,刚刚两岁已经能叫出大部分动物的名称,包括分辨花豹和猎豹的区别。很有礼貌,老师帮了忙,他会自发的说谢谢。
有一天下午,罗宾看到爸爸来了,一兴奋把桌上的积木全划拉到了地上。罗宾的爸爸开始做的中规中矩,很耐心的告诉罗宾要把地上的东西捡起来,话里自然是带着“请”字。罗宾那天不知怎么了,就是不买账。
正僵在那里,有一个老师问罗宾周末是不是去爷爷家了,罗宾马上笑了。说在爷爷的农场看见火鸡了。罗宾爸爸顺势接过话头,问他火鸡怎样从地上啄食,并且示范性的从地上捡起一块积木挨到嘴边,放到桌上。罗宾马上效仿,把地上的积木一块块的“啄”到桌上。
捡了约有一半时,罗宾忽然冒出了一句:“大吊车也这样捡东西。”爸爸马上响应,说对呀,那你就做个吊车吧。罗宾模仿着吊车的声音,一只手臂像机械臂那样伸展、弯曲,高高兴兴的把地上的积木全捡了起来。
这父与子的互动,爸爸的应急反应,让人称道。父亲纠正儿子错误的方法里包括了正面教育、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举一反三等。达到了教育目的,还强化了以前所学的知识。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当面教子”。
一个“教”字真是学问大了。在家长权威日益淡漠的当下,除了要懂得诸如情景转移、选择、预告等等各种各样的教育疏导方法外,怎样看准时机,借助外力,说话的态度和方式,都决定着这个“当面教子”是否有效。理论懂了,没有实践经验不行,二者都有了,也不一定次次奏效。
一些朋友认为,像我这样的人,大部分的职业生涯和教育有关,对自己外孙女这些小错的管教,应该是易如反掌。就像老子所说的“治大国者如烹小鲜”。但事实上,自己教育的收效也不比女儿、女婿多多少。哪天说话方式对了,诗恩心情大好,她会把不想吃的食物递给我,并且会说谢谢。其余时间,照扔不误,偶尔还有拍桌子捍卫自己扔东西的权利的惊人举动。
诚实的讲出这个结果,可能会让人失望,甚至生出几分绝望来:既然如此,那我们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知识和方法吗?结论又是肯定的,因为谁也不敢放弃这个“教”,拿自己的孩子赌一把,我们也不敢。面对这个活色生香、个性十足的小人儿,非但不敢懈怠,还信心满满的定了小目标:一年之内,在结束两岁第一个叛逆期后,争取帮她改掉乱扔东西这个坏习惯。
还有一件小事很有意思。诗恩喜欢把小狗的喝水盆掀翻,然后在地板上玩水。平时她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对,会去拿块毛巾过来,嘴里嘟囔着“擦擦”来弥补。有一天故伎重演后,不知是女儿口气过于严厉,伤了她自尊心,还是什么别的原因。让她擦地,就是不听。先是看着我想找联盟没成功,然后就是各种方法对抗,或指东往西,或佯装听不见。耗了半个小时,早已过了睡觉时间。女儿换了口气,让她把湿了的毛巾放回洗衣房。诗恩一听,马上拿着毛巾,蹒跚着绕过厨房,一路送到了洗衣间的筐里。
诗恩睡后,女儿的行为被我称赞了一番。在我们经常互相揭短调侃的母女关系中,表扬并不多见。这一次,我确实赞赏她在教女的时候有进有退。尊重理解了小孩子的意愿。如果她觉得自己正确,以长者为尊的观念去压服,或者控制不住发了脾气,那将会是两败俱伤,彻底的输了这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