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妈妈育儿经(八)爱,是治愈一切的力量

如题!

“Connection Before Correction,怎么翻译比较合适呢?我感觉是“关系先于纠正”。 在教养孩童之前要先建立有效的情感关系,他们只有在足够的安全感和被爱的关系中才会正面的接受你的纠正。”

这是我远在加拿大的好朋友在朋友圈发的,我看到后觉得豁然开朗。这一行文字无疑解释了前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孩子自杀事件,同时也解释了无数的青春期叛逆、原生家庭造成的影响,以及各种残忍弑母等悲哀的事件。没有坚固的爱的基础,就没有有效的理解和沟通,人会想的更极端和偏激,结果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没有深入的感情纽带,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强势与弱势的关系。试问,在他们觉得可以反抗的时候是否还会继续保持弱势的姿态?你认为的苦口婆心为他好、挫折教育、严师出高徒,在他眼里都是不被理解的残害和压迫。面对这样的思想相悖,你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纠正到他的任何方面吧?

不得不说,爱,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力的工具和力量!

最近在小红书和一些朋友圈的转发中有一位奶奶级别的教育学家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孩子的情感连接是从出生就会有的,每一次哭的呼唤和喂奶、拥抱,都是在建立稳定的情感关系。只有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才能谈其他的。”

很多父母会在孩子年幼时候交给祖父母抚养,在读书时候带回身边。他们认为孩子小的时候就是吃吃喝喝,没有高需求的参与度,而读书后有知识量的需求,这时才需要父母的负责、规范。而这个时候孩子的感情原本是连接着祖父母的,而父母的接手,上来就要规范与以前不尽相同的规矩,他们如何会听从和理解父母的安排?并非孩子不喜欢父母,但是他们最深的感情是与最初的情感连接的,这个无法改变,断裂的感情线会让孩子情感困惑,以至于在苦恼的时候并不知道该如何倾诉和处理。鉴于实际的困难,那位教育家奶奶给出的建议是,一开始谁管理的孩子,就一直教养到18岁成人,给孩子一个完整的感情链。

说实话,我以前也会很激进,觉得生就要养,就要这样做那样做。但现在我能够顺其自然,也能理解更多。人的生活中要面对很多不同的选择和被迫的选择,人不可能总是按照教科书的走向生活。

但是孩子对于情感和精神上的需求,我觉得妈妈们要高度敏感。因为这有关孩子的未来。也许妈妈们觉得,现在的重点是要纠正孩子的行为,比如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其实不然,父母该重视的远远不只这些,还有对孩子的包容与爱。

我要说说我身边的一位妈妈的真实故事。前一段日子,她家老大因为事故被卷入车轮底下,是的,你没有看错。在澳洲,停车场,孩子就那样站着被汽车直接碾到轮子底下了。非常幸运的是,孩子并没有严重受伤。出院后,一切似乎都恢复了正常。妈妈虽然也松了一口气,但还是有心悬着。

过了一段时间,她观察到有一天晚上,孩子在跟机器人说话时候,说起来自己还是很害怕,会偶尔做梦梦到被车压到了。于是这位妈妈开始积极的陪孩子去做心理疏导,同时大量的阅读有关孩子的心理学书籍去帮助他。最重要的是,妈妈与家里的成员都进行了沟通,在特殊的时期,更要给予孩子特殊的爱和帮助。

世界是复杂的,我们都有很多无奈。妈妈的细心和爱除了体现在孩子的身上以外,也在影响着周围的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妈妈对孩子的爱,是外界伤害对孩子的最大屏障。

展开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