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人在澳洲】母亲生前二三事

在母亲离开我们三周年的日子里,我回想起母亲生前生活的点点滴滴,并记录下来,以此,缅怀我们伟大、慈祥的母亲!

2018年2月4日,农历丁酉年十二月十六日,是我母亲逝世三周年。

三年来,无论白天还是夜里,我常常思念起她。许多次,回想起母亲生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止不住泪流满面。这三年里,我们家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如母亲生前所愿:她希望我们能改建家乡的老宅子;她盼望我将来能有两个小孙子;她祈愿我们的父亲能健康长寿……这一切似乎都得到母亲在天之灵的襄助,三年里,都一一变成现实。由此,我相信佛家所言:"福不唐捐"!也更相信母亲常说的:"行善事,有善果"!

在母亲离开我们三周年的日子里,我回想起母亲生前生活的点点滴滴,并记录下来,以此,缅怀我们伟大、慈祥的母亲!

一、打豆腐

一九七四年的腊月,母亲东拼西凑,终于筹够可打一桌豆腐的黄豆。往年,由于家里黄豆收成少,母亲都是同人家合伙去打一桌。今年,自家能独自做一桌豆腐过年,母亲内心非常高兴。

腊月二十几,母亲叫我同她一起去岗上万家塆打豆腐。那年我十七岁,兄长年前参军后,我便是家中唯一男人,出力的活,除了母亲,就是我了。

那天,我们早早吃过晚饭,母亲安排好两个妹妹,就挑着泡好的黄豆和柴禾等用品,去豆腐坊排队。

豆腐坊离公路不远,一间较大的砖瓦房。门前有几棵高大的槐树,沿坡下去,有一方水塘。我们来时,豆腐坊已排了长长的队。要过年了,大家都集中在这时做豆腐。我们将自己装有黄豆的木桶跟在队后,同里面的人打罢招呼,就算报到了。

我第一次来豆腐坊,只见屋里热气腾腾,满屋豆香,不免有些兴奋。我放下担子,到里面看了看:一间高大的瓦屋,里面只有梁柱,没有隔墙。靠右边装有磨浆机,左边是一座煮浆的大土灶,它的后面是制作豆腐的大案台。土灶旁边,有口大水缸,临到谁家煮浆,谁家就去门外水塘挑一缸水。我们排队后,母亲便同别人扯着家常,我在一旁静静等着。天渐渐暗下来,寒气也越来越重,我们前面仍排着许多家。母亲看了看说,估计我们家要到转钟后才可煮浆,她就叫我在自家柴把堆上睡觉,并将带来的旧棉袄给我盖着。睡梦中,我听见有人说:"下雪了!"我睁开眼,果见门外灯光处飞舞着雪花。母亲见我醒了,说:"快到我家了。"我立刻爬起来看了看,果然,我家的豆子已磨,正准备煮浆了。母亲拿来煮浆的柴把,叫我烧灶,她去挑水。我拦住她说:"我去挑。"母亲犹豫会说:"天黑,在下雪,挑半担。"师傅在叫烧灶,母亲就忙着去给灶里添柴禾。我挑着水桶出来,眼前一片漆黑。站了会,才在稀稀朗朗的雪花中看清去水塘的路。我慢慢朝水塘边一石墩走去,打了浅浅一担水,仍感觉担子沉重。从水塘到豆腐坊,全是上坡,好在路不远,又朝灯光处,不须换肩,鼓着劲就可挑到。当我快到门口时,只见母亲早已站在门口,见我上来,忙迎上来叫我慢点,随后跟着我把水桶扶到缸边,并把水倒入缸内,完后,一边忙着去给灶里添柴禾,一边叫着:"少挑点,不慌!"就这样,我来来回回挑了五六担,母亲就一直从灶旁到门口来回跑着帮我,直到我把水缸挑满,她才坐下来烧灶。

豆腐快点浆时,母亲提醒师傅给我打碗豆腐脑。我说不喝。我知道,这豆腐是过年的,对于那时农村家庭而言,是金贵之物,没有谁舍得喝没成型的豆腐脑,虽然我早已很饿了。灶上的师傅犹豫地看了母亲一眼,他以为自己听错了母亲的话。母亲仍坚持着,师傅便从大锅中勺了一碗热气腾腾的豆腐脑。母亲说:"冻了一晚上,又出了汗,乘热喝了再去睡会。只是忘了带糖来。"我虽已十六七岁,可在母亲面前仍象个孩子,按她的要求喝了那碗令我终身难忘的豆腐脑。这之后,我无论身处何处,只要一听见叫卖豆腐脑的,便会想起哪晚豆腐坊的情景。

次日凌晨,雪越下越大。我家的豆腐终于做完了,满满一大担白汪汪的豆腐,还有许多白花花的豆渣。由于雪下得大,我们只好在豆腐坊等到天明。天刚蒙蒙亮,雪终于停了,我们在鞋上缠了草绳,整理好行担,带上所有的物品回家。母亲挑着豆腐,我挑着豆渣和未用完的柴把。出来后才知,原来的小路已变成白茫茫一片,看不清田埂和路。我们只好弯道从部队门前的大路回去,这就远了许多。兄长在家时,我很少挑重担,尤其是路途远的担子,自己还不会换肩,且右肩不会用力,加上昨夜鼓劲挑了一缸水,地面又很湿滑,所以挑一段路我便要歇一下。母亲见我吃力,叫我在路边休息,自己挑着担子慢慢往前走,走上百来米后又回来接我,这样来来回回,母亲仿佛一人挑了两付担子回到了家。

到家后,母亲高兴地看着满满一担豆腐,用手试了试说:"还是热的。"便拿来两只碗,一只装了豆腐并在上面撒了红糖,拌了拌给我说:"乘热吃了,再去睡一会。"自己却用酱油拌了碗豆渣,笑着说:"我喜欢吃豆渣,真香!"说着,便大口吃起来。经过漫长一夜的等待和忙碌,母亲一定很饿了。她没注意,我正看着她,眼里已擒满了泪水。

二、米粉、糯米糖

一九七八年秋天,厂工会组织单位年轻人上夜校学习,我也去报了名。当时报名有十余人,每人每学期学费五元,由工会报销。报名的十余人中,大多报的英语和数学班,我却报了文学创作。当时社会上正稍稍兴起一股文学热,我也做起了文学梦。

上夜校,一周三个晚上,白天上班,晚上七至九点到校学习。回来后,还要完成当晚的作业。繁重的工作和学习任务,使原来一起报名的许多年轻人未能坚持下来。而我,一上就是四年。这一切,缘于母亲当初给我捎来的一桶米粉和糯米糖。

上夜校伊始,由于基础太差,自己一直跟不上学习进度。为尽快赶上其他同学,每天下班后,自己常常一人在宿舍看书、做作业到深夜。那段时间,最难熬的不是枯燥的学习,而是每至夜深人静时常常感到饥肠咕咕。那时,我每月计划粮三十斤,对于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白天正餐都难以吃饱。加上食堂晚餐下午四点半就开饭,晚上去夜校来回步行数公里,回到宿舍,早已饥肠辘辘。那时,多么希望有一个馍,或者一碗泡饭充充饥。

一天,同室老乡回家,问我要不要带什么东西,我随口讲了句:"如果家里有米粉,就帮我捎点来。"那种用碎米在铁锅里炒至金黄,再用石磨磨成的米粉,吃起来既醇香又充饥。过了两天,老乡回来,交给我一个小铁桶,我一见便知是家里常用来装鸡蛋的铁桶,虽然它外面全锈黑了,可盖子却很厚实,上下扣得很严密,我用钢勺把将它撬开,果然,桶里装满了细黄细黄的米粉。忙挑一勺在口里,慢慢嚼着,顿时,一股浓浓的米香溢满整个心肺。有了这桶米粉,我学习更加刻苦用工。那段时期,每到夜里饥饿时,我便稍稍打开铁桶,吃几口米粉,再喝点开水,肚子立刻就不感到饥饿了。有一天,我象往常一样开桶勺米粉吃,突然感到底下有何硬物,忙用钢勺一挑,原来底下全是一小块一小块的糯米糖。我一阵激动,拈了一小块在口里,丝丝的甘甜伴着浓浓的米香一下让我精神倍增,同时,内心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温暖!嚼着甜滋滋的米糖,我又忽然想起母亲常常自责的话:"我不该让孩子们辍学!"

那些年,我们兄妹四人均年幼,家中就母亲一个劳力,家里每年都是队里最大的缺粮户,加上家里刚刚做了房子,为减轻家中债务,在兄长和我读小学时,母亲决定家里喂头牛,兄长和我各放半天牛上半天学。后来,兄长读完小学就辍学了,让我上全天。可我因为缺课较多,学习跟不上,留了一年级。为这事,我多次听母亲自责地对人讲,她不该耽误了孩子,让他们辍学!为了让兄长能重新上学,她到处找人说情打证明,在母亲的努力下,兄长终于又回到学校,继续读完初中,而我因为耽误了一年,高中未毕业就顶父亲的职进了工厂。看着这一块块用心剁成小条的米糖,我明白了母亲的心,内心默默地对自己讲,不论多大的困难,一定要坚持学习,让母亲不再为我们读书之事而自责。

后来我了解到,当母亲得知我上夜校读书后非常高兴,连夜给我炒磨米粉,第二天天没亮又去很远地方加工米糖。她忙了一天一夜,赶在老乡回汉口前送到他家。正因为有母亲这份浓浓的爱和默默地支持,我的夜校学习一直坚持了近四年,直到一九八二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电视大学汉语言专业。当我将这一喜讯告诉母亲时,她高兴了好长一段日子。

三、残纱被单和胶凉鞋

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厂里向上级打报告,将多年库存的一批残次纱织成被单布,作为福利,分给职工,每人一床。这可是破天荒之事,师傅讲,自一九五六年企业成立以来,这是工厂第一次给职工分发自己的产品。他见我从农村来,就将自己的一份给了我。那时,人们买衣服,都要凭布票。不说一床被单值多少钱,就是布票也得一丈六尺。物资的匱乏,在农村尤为突出。于是,我将自己的一床带给了母亲,另一床却留着,准备同我找人做的一双胶凉鞋一起送给我么叔。

么叔家是塆里最贫困户之一,四个小孩,常年衣衫褴褛。在我的印象里,很少见么叔穿过鞋,一双自编的草鞋穿得很滥仍不肯扔。我去车间后,见同班的刘师傅每天穿一双用车外胎做的凉鞋,样子很象么叔编的草鞋,我就想给么叔做双这样的鞋。后来我得知刘师傅是个皮匝,就问他做双这样的鞋需要多少钱,并将自己的想法同他讲了。他见我有这孝心,说:"别人做都是三块五,给你做少收一元。"那时,我每月工资二十八点五元,尽管做双胶凉鞋要花去我当月工资的近十分之一,我仍然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鞋做好后,我连同被单一起带给了么叔。我想,这也是我这做侄子参加工作后给他的一份礼物吧。

么叔家虽贫困,但他却是个性格开朗的人,话很多,爱开玩笑,有时不着边际。么婶却性情乖僻。以前两家住一起时,他们常常因为生活琐事同母亲发生矛盾,弄得两边大人常常怄气。而么叔见了我们,总是笑嘻嘻的,尤其在外做事,常常袒护着我们。分家后,我家遇上什么困难,他也不受么婶的阻止主动来帮忙。正因为有这样的一份情结和顾虑,我在带给么叔物品时,并未同父母讲。

没想,这事引起母亲的误会和责怪。

不久,我回家休假,母亲稍稍把我叫到一旁,问我给了么叔家一些什么东西。我说,就一床被单和一双胶凉鞋。我以为母亲还在生么叔的气,要训斥我一通。母亲却说:"你对么叔有孝心,是对的,毕竟他是你亲叔叔。"停了会,又沉着脸说:"只是这事,你事先应该同我们讲一下。你有孝心,我们怎么会阻拦……"我知道自己的行为欠妥,同母亲说:"我知道了,今后不会了。"

后来我才知,当我将被单和胶凉鞋带给么叔后,他在塆里到处夸我的好,母亲听得一头雾水,后来,么叔又穿着胶凉鞋特地去给母亲看,说:"老二怎么知道我穿四十码的鞋,你看,不大不小,正好!"弄得母亲一时不知措。

从此以后,我不论遇上何事,都要先同父母讲讲,同他们啇量,听听他们的意见。我想,这不仅仅出于对父母的孝顺,而且更多是对他们的尊重!虽然,我早已成年,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他们也渐渐老了,许多事已无能为力,但我仍在每年春节回乡之时,都会叫父母来我住的房间坐一会,同他们谈谈一年来的工作和学习情况以及来年的打算,所以,我们母子之间,心总是相通的。母亲知道我的一些想法后,总是千方百计地支持帮助我。后来有一次,我偶尔谈到,将来自己退休后想回老家来住,她便常常惦记在心,许多次,起心想全力帮我实现这一夙愿。可后来,终因我们企业停产下岗、做生意、孩子结婚等诸多问题所困,直到母亲去世一年后,这一夙愿才得以实现,然而,却给母亲留下深深的遗憾!

四、虎头鞋

来澳洲前,在家准备行李,见到衣柜里有一小布包,打开后,是一双精致的小虎头鞋。这是几年前母亲做给我的。见到这双一针一线,精心缝制的小虎头鞋,母亲生前做鞋的情景,又一点点浮现在我眼前。

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每年春节回乡,借春节之际,同父母团聚一段日子。每年春节回家,母亲都要为我们一家三口,准备大小三双她做的棉靴。厚厚的布底,高高的靴帮,一针一线都是母亲精心缝制。春节的晚上,穿着它打牌、看电视,既保暖又舒适。春节走后,母亲就会收拾干净,晒几个太阳,包裹好,等待我们下一年回家。

后来我知道,我们姊妹四家近二十余人,人人都穿过母亲做的棉靴。

从什么时候,母亲开始专做小孩穿的虎头鞋,我已记不清楚。印象里,每次回家,母亲都在纳鞋底,粘鞋帮。母亲做过多少双鞋,给了谁,我也不知道。可谁家添了小孩,小孩几个月了,哪家的小孩须要送双鞋,母亲心里都清楚。她就一双接一双地赶做,等到合适的时候,就托人或自己送去。有时是两双,一双单的,一双棉的。那鞋底都是一针针,一行行密密纳成。华达呢的青布料,用金黄的丝布包鞋口,胖胖的虎头,慈眉善目的虎眼,口两边长着长长的须。没有谁见了不喜爱!周岁大的小孩穿上它,更显得童趣十足,吉祥可爱!

早些年,母亲都是晚饭后,独自在房间做鞋,她的视力一直很好,七八十岁的人,穿针引线从不戴眼镜。母亲没文化,可她心灵手巧,不论做何种鞋,样式都美观,舒适。她把自己的爱和美好祝福,全部寄托在她一双双所做的鞋里。她做得专注、认真,几乎用尽母亲晚年全部精力。每一双鞋都是母亲精心之作。有一次,我见母亲正在给一双即将完工的虎头鞋上胡须,待母亲做完后,我拿在手中看了看,心中一下产生对它的喜爱,就对母亲说:"给一双我吧。"母亲笑了笑说:"等你有了孙子,还怕没穿的?""不是,我想留着做纪念。"我说,"这么好的鞋,穿了可惜!"母亲说:"下次吧,这双鞋要送人哩。"后来一次回家,母亲一下拿出三双精美的虎头鞋给我说:"留给你将来有孙子穿。"我看了看,非常高兴,可我知道,母亲年纪大了,每做一双都要花费许多精力,尤其是八十岁后,她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常常叫头昏,四肢无力。我不忍心让母亲这么劳累,只拿了其中的一双,说:"等我有了孙子您再做吧。"我知道,母亲心里,还有许多鞋要做,她这一辈子,乐善好施,善于帮人,上了年纪后,平日里,除了敬佛,就是静心做虎头鞋。母亲笑了笑,将余于下的两双包了起来。

有一年春节回家,母亲没做鞋了。她的左手臂骨折了,左臂外面上着夹板,吊着绷带。原来,春节前,母亲在房间做鞋,见炉上的水开了,她就象往常一样,放下手中的活,提着开水壶去给隔壁兄长家灌水瓶,好让兄长晚上回后有热水泡脚。由于坐得太久,天又全黑了,在上兄长家门前台阶时不慎跌倒,幸亏是冬天,穿着厚厚的棉衣,才未烫伤。可她的左手臂却甩成骨折,一连几个月才渐渐恢复。

常听母亲说,以前同兄长住在一起时,她夜里常常一边做鞋,一边给兄长留门。那时,兄长因工作关系,常常很晚才回家。母亲每晚要等兄长回后才上床睡觉。后来,兄长在老屋旁做了新居,门上有锁,兄长随身带有大门的钥匙。可母亲仍是常常担心,她担心的不再是未锁的大门,而是兄长每每酒后骑摩托车的安全。有时,天太晚,实在坐不住了,就上床躺着,可耳朵仍静静地听着往来的摩托声,直到听到那熟悉的声音由远而近地开来,在门外慢慢停下,铁门咣地一声开了,又轻轻地锁上,她才安下心来,慢慢地睡着了。

没想,母亲突然就放下了手中的针线,再也不做那心爱的虎头鞋了!

母亲去世后,在清理她的遗物时,房里有一小竹簸箕,里面装着母亲做鞋的全部用具,底下有本厚厚的旧杂志,里面夹着各种鞋样,一只尚未完工的小虎头鞋,针还插在上面,细细的针眼刚刚穿了一根长长的丝线。一旁的纸箱中全是未完工的鞋底鞋帮和各种布料,都一扎扎地捆着。最上面,有一捆鞋底已纳好,鞋帮已定型,我想,这一定是母亲来年要做的计划,这计划里,一定有我小孙子的,因为,在她去世前二十余天,我的孙子在澳大利亚平安降生,可她,还没能见上一面……

按照家乡的习俗,母亲生前所有的遗物都处理了。唯独这做鞋的物品,我舍不得丢掉,仍按母亲生前的原样一件件收拾好,用一个较大的箱子装着,保存在老家新屋楼上,我想,这是母亲大半辈子的心血所制,我将长久地保留着,留下这份对母亲永久的思念和爱!

This post was last modified on 2019年5月10日 14:25

Recent Posts

澳人今年圣诞节支出将减少 16 亿澳元

Finder 的新数据显示,由于生活成本持续上涨,澳人今年节日季的支出预计将比去年减少 16 亿澳元。 Read More

1 day ago

澳内政部:难民接收量创几十年来新高

内政部称,澳大利亚接收的难民数量达到了越南战争后难民涌入以来的最高水平。 Read More

1 day ago

非法培训中国军人 澳前飞行员将被引渡到美国

一位13 年前成为澳大利亚公民的前美国海军陆战队飞行员被告知,他将被引渡到美利坚合众国,原因是他被指控非法训练中国飞行员。 Read More

1 day ago

零售业工人普遍遭到暴力攻击

安全录像曝光了令人震惊的现象,针对快餐和零售业工人的暴力行为正在不断升级。 Read More

2 days ago

2024年澳电动车销量将达11万辆

澳洲电动车理事会(EVC)的最新报告显示,澳洲电动车市场在2024年呈现稳定增长,预计全年销量将达到11万辆。 Read More

2 days ago

对儿童有风险 Dusk 召回圣诞蜡烛

受欢迎的家居用品零售商 Dusk 正在召回其圣诞主题蜡烛,原因是人们担心这些蜡烛可能对儿童造成致命风险。 Read More

2 day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