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医疗保健的提升,人们越来越长寿。“人生七十古来稀”早已成为过去式了,我们周围有八、九十岁甚至一百岁老人,也都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有一老是个宝”,儿孙满堂、母贤父慈的和睦大家庭,是令人羡慕的。
但是,在许多媒体上,我们不难看到有悖传统道德的“老而无德、倚老卖老”的老年人形象。他们或许是因为别人的没让座而大发雷霆;或许是听不进旁人的建议而大打出手;还有的老年人,不顾自己的年龄,冒着被挤压摔倒的危险,去抢购奶粉;还有的老年人,喜欢贪小便宜,连公共区的擦手纸,都要塞进自己的包里……这些,让慈爱的老者形象大打折扣。
在有的家庭里,年长的父母一味地要求子女听从自己的旨意,从不考虑子女的具体情况。比如请保姆。父母认为:孩子照顾父母天经地义,干嘛还要花钱去请人呢?不习惯家里有个生人出现;比如生病住院。现在国内的医院大兴请人陪护之风,(每天180-200不等),可有的父母却不乐意陌生人的伺候,执意要儿女24小时轮流陪护。我一个朋友的亲戚,自己患有高血压病,为照顾住院的母亲,几天的连轴转,导致自己先是腰间盘突出,后又劳累过度中风瘫痪住院,自己也成了病人……这虽然属于个案,但却是中国老年父母性格的缩影——固执且对孩子们有较深的依赖情节,骨子里认定,不遵从就是大逆不道,不亲自照料,就是不孝!父母们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孩子也是60岁左右的老人了,体力精力都处在衰退阶段,一不小心,也会出现问题。其实,只要孩子在精神上对父母有足够的安抚,在生活、治疗安排上有贴心的处理,作为父母又何必要求孩子一定事必躬亲呢?!
我们这代五零后的老人,没有父辈们那么幸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工作压力、生活压力,还有家庭的压力,全都压在独生子女的身上。他们面对的是四位老人,你能想象要他们24小时陪护,会是个什么样的场景?你命令他们每天来给你做三餐饭,不准请保姆,这行得通吗?因此,我们这代不幸的“五零后”老人,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修好老年这颗心”,做个理智开明的老人,以迎接“衰老”的到来。
如何修好“老年”这颗心呢?依我的一孔之见不外乎“内外兼修”吧。
有道是: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学习充电,让自己能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吸取有益知识,增加正能量。内心的富足,是一剂抗衰老的良药。训练心理素质,面对不断的衰老,你要坦然面对,不惧怕、不怪嗔、不愤怒、不仇恨、不骄傲、不急躁、不固执、不强求、不贪念、不依赖……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享受兴趣爱好带来的快乐时,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自然排遣了衰老带来的不悦。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运动健康保健,尽力使自己身体无恙——打理花园、种花弄草、饲养宠物、外出旅游,有能力的时候,帮助孩子处理一些日常事务……快乐会伴随着健康。这样,你就能有尊严地活着,你这颗老年之心,才能焕发出慈悲的光芒,你就能以“同理心”去包容和理解你的孩子,赢得孩子的尊重与钦佩。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你的言谈举止,都为孩子做出了表率,你还用操心将来没有人管理你的生老病死吗?更何况,多元养老模式越来越多,你有多项选择,只要你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人们赞美那些德高望重的长者,从他们身上你如同高山仰止,能欣赏到岁月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厚重儒雅的性格、幽默风趣的谈吐、从容淡定的神态、包容善良的胸襟。他们鹤发童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活得坦荡明白。我们不缺乏榜样楷模(中西皆有),就看我们如何学习与借鉴,来帮助“修好老年这颗心”了。有什么样的心态,有什么样的行动,就有什么样的老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