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求职回复率不及中国国内毕业生!

移民资讯

最近,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海归”回国求职时,收到回复的机率甚至还不如中国国内普通大学的毕业生。

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Mingyu Chen博士的调查研究显示,在中国大陆,本土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得到回复的机率,比毕业于美国大学的“海归”要高,甚至从美国名校毕业的求职者,得到的回复还没有中国一般大学求职者得到的多。

Chen博士向一些中国公司投出了超过27,000份填有美国大学学历背景的“虚构”简历,他发现,这些“求职者”得到回复的机率,平均比中国学校毕业的求职者低18%,即便是美国名校,回复率还是要低7%;但是,在一些外企中,“海归”和“本土学生”的差距要小一些。

研究显示,“海归”在中国职场“遇冷”,并不是因为招聘者怀疑美国大学毕业生的质量。“海归”应聘者是否在美国有工作经验,或他的高考成绩对应聘回复率都没有影响。对于这种差异的原因,Chen博士提出了两个猜想:

1.美国大学毕业的学生有较多更好的选择,不会安于在一个公司长期工作。

2.中国公司对美国的大学教育了解地不够充分,这方面的招聘经验也不足。

为了印证他的猜想,Chen博士又对中国的260位招聘经理做了问卷调查。他给这些招聘经理一些一样的简历,只是毕业学校不同,但80%的招聘经理都选择了中国大学毕业的求职者来面试。

当被问及为何会选择中国大学的毕业生时,35%的招聘经理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大学的求职者有更好的选择,他们更容易跳槽离职,很难稳定下来。另外35%的招聘经理认为,中国大学的毕业生更加适合公司的职位。只有7%的人认为,中国大学的教育质量更好。而对于一些对美国大学有所了解的招聘经理而言,这种差距就会缩小。

据《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报道,北京一家智库去年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80%的归国留学生表示,他们的薪水低于预期,70%的人表示,他们的职位与他们的经验和技能不相称。

“海归求职回复率不及国内毕业生”,也迅速登上了中国微博热搜,引起一波网友围观吐槽。

回复的网友中,有柠檬精、有分析党、还有辩论党……

而马爸爸在面对海归留学生夹杂着英语单词的提问时,回复亮了……

究竟从何时开始,海归变得“不那么值钱”了?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不科学”的现象发生呢?

 “僧多粥少”已成定局

根据中国教育部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有高校毕业生820万人,再创新高。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刷新纪录,每一年都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但是,面对庞大的用人企业和蓬勃的数字革命,高学历的年轻人正变得稀缺。

报告显示,中国高学历的年轻人才中,海外留学生的占比已近半数。硕士学历几乎是留学生的标配。78%的雇主对海外留学生的学历要求为硕士,比2017年的调查结果增加了15个百分点。

信息不对等

留学生们生活在国外,社会关系、朋友圈大多也分布在国外,这会导致他们与国内的社会、人脉脱节,最终很难获取有用的信息。

根据《报告》调研显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错过秋招”、“缺少内推资源”,是目前阻碍海归求职的三大主要因素。

这就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国内的学生们开始笔试了,海归们还在写论文;国内的学生们面试结束了,海归们还没有领到毕业证…

自我认识不足

海归们都对自己出国学习的这段经历充满着自信,他们认为自身在“外语水平”、“国际化思维”、“执行力”、“分析能力”等方面拥有着极大的优势。国外的求学经验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有着本土和国际的双重文化背景,更容易被国内的公司所需要。

据《2018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相比2017年,近七成海归税前月收入高于6,000元,月收入在10,001-20,000元区间的增长了7%,低于6,000元的海归比例下降了12%。但是,从单项看,6,000元及以下群体占比最高,为33%。

虽然整体收入水平提高,但80%的海归认为,收入水平低于预期。可见,海归预期收入与实际收入矛盾有所加剧。

但是,当下雇主们已经逐渐从“海归=精英”的思想中脱离出来,招聘时更趋于理性。虽然对海归们的适应能力、专业技能给予了比较高的评价,但是,在执行力、研究分析能力等方面,雇主们普遍认为,海归并不具有优势。

很多雇主都表示了海归在国内面临求职压力,主要原因就是自我认识不足,自我定位过高和对薪资待遇要求过高。

(图片来源于知乎)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高期望与低现实之间的落差,很容易使得一些海归们无所适从,进而自暴自弃,“一瓶不满,半瓶晃”,从而导致HR和海归们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虽然海归在中国就业存在着这么多的问题,但是,从中国大陆企业的需求以及国家政策等方面来看,归国就业不失为留学生们的最佳选择:

企业青睐留学生

《2018海外留学生优秀人才需求报告》显示,金融、高科技、教育、传媒以及机械制造,对海归有着极大的需求。

其中,有18%的海归集中就业于金融行业,另外有9.3%的海归就业于IT/通信/电子/互联网等高科技行业。

优秀的外语能力、沟通能力、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成为了海归们的核心竞争力。

优秀的留学生的知识、眼界和学习能力,不仅满足企业在不同地域市场的人才需求,也是雇主保持和扩大技术和管理优势的一项策略。所以,很多雇主在选择雇员的时候,更倾向于留学生。

国内政策利好

政策方面,相对于美国越来越难中签的H-1B签证,中国政府针对归国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出台了相当优惠的政策,

比如:毕业回国一年内申请购车,享受减免税的优惠;针对留学生落户,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纷纷出台了自己的政策;国家对做科研的留学生给予了评职称、高额科研经费等优惠。

除此之外,国家对归国创业的留学生给予了最高十万元的免费补助,在公司创立初期,提供免费办公室,帮忙报销公司署理费等。

在这些大背景之下,海归们还具有不小的薪资优势。同为应届生,海归2018年平均薪资就比国内同等学历人才高出17.2%。

工作经验超过8年后海归的薪资优势,会开始明显提高,43.2%的人月薪能拿2万元以上,高出本土人才近30个百分点;工作经验达10年时,更为明显。所以,并不是海归回国后薪资低,而是海归们期待值太高。

那么,为了防止“海归”变“海带”,留学生应当做些什么?

保持与国内的信息交流

如果有回国工作的打算,就要不断关注中国各方校招的信息,多参加一些企业的海外宣讲,趁早了解国内的招聘情况。

如果是去国外读研,更要尽早规划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争取做到专业对口,还要抓住大学四年在国内积累的人脉,及时沟通,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很多海外大学的毕业时间,并不是国内的六、七月份,这些学校的学生更应该关注官方网站,确定自己毕业时,应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申。

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海外留学生确实存在着不可否认的自身优势。当下,很多互联网企业都需要海归的海外经验和对中外互联网的熟悉度。

在拥有这些优势的同时,留学生在国外时,要努力补齐自身短板,多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和公司实习,丰富自己的履历、提升自己在职场上的能力。回国之后,还要从国外的环境中脱离出来,重新快速适应国内的环境,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调整心态

正视国内的“就业难”、“留学生就业难”的就业情况,正视国内外工作环境、薪资差别产生的落差。同时,对自身要有一个理性定位,要有一颗平常心,不因为自己在国外待了几年,就觉得自己各方面都很强,避免因“眼高手低”、“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导致对就业的排斥。

要不断调整自己,尽快适应,朝着既定方向努力,调动潜能,发挥优势。

如果看完这些,你仍然不惧将来,想要留学见识到更广阔的天地,那也希望你不要瞻前顾后,好好备战吧!

当自己的努力和品行获得认可和赞扬时,那时的你,可能会真正意识到留学的意义,就是无限的可能与选择。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图片:来源方及网络

展开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