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过半了,妈妈们,你们都还好吗?三爷第一个星期完全瘫倒在家里,我相信他第一个学期一定是付出了很多心血,专心学习、努力锻炼了,真是难为他了。
难得在家悠闲的时光,他可以把大把时间耗费在他喜欢的虫子身上,是塑料虫子!但有一次他把他的那个仿真蟑螂藏到了床上,然后我换床单……结局不太美丽。
这一学期过去,我们新学生的妈妈们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孩子们的表现多姿多彩,有的适应良好,有的进步飞快,也有的举步维艰,还有些在迷迷糊糊着,没有搞清楚状况。新环境、新朋友、新的学习,的确不是容易的事情,三爷在最初的几周就碰到了被欺负的情况,这样的事情很棘手,尤其是对于家长而言。孩子的处理方法和老师的引导,很多时候家长干着急帮不上忙。
我以前也是带着三爷学过Brazilian Jiu-Jitsu(BJJ,巴西柔术),打过泰拳,不管怎么操练,面对比较彪悍的对手,秒怂!我还能说些什么,你难道不心痛吗?挨打的时候你想到你师傅对你的谆谆教导了吗?!
这还只是一个小小的玩闹行为,若是以后真正的欺凌呢?面对学习上的困难呢?青春期的沮丧呢?成年后要承受的压力呢?所以承受责任和压力,我认为应该从现在就开始,培养一个打不死的小强!
其实最近几年澳洲教育上一直反复都在提出培养孩子的resilience(心理韧性)。很多妈妈肯定也看了不少资料,听了不少讲座。我今天用Niels Van Hove的一些实用性观点来跟大家交流一下,希望大家有更好的意见也能发与我一起交流。
Niels Van Hove是一位指导大众强大内心的专家,也是一位作家。他在讲述韧性的时候提出,我们希望孩子们在面对挫折和问题时,不只是学会处理,并希望他们能够突破自己的潜能。对孩子的成长最重要的是,保持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主动性,同时对自己的行为足够自信。换句话说,他们内心强大。内心强大不是表面强大,不是肌肉发达,而是由内而外的强硬,对追逐自己目标的坚定和持之以恒。
这里有一句话我特别认同,“离开你的舒适区让自己成长”。我个人是很小的时候自己来澳洲读书的,所以迈出的每一步,做出的每一个改变都是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去追逐自己的目标,并且达到一个期望值。我相信与我有类似经历的朋友明白这种感受。
Niels Van Hove 讲述的观点是,主动出击,不是生活丢给你什么你去应付,而是去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挑战生活,得到你想要的。
内心强大的孩子是自信的,这种自信据说有数据显示,他们面对考试更能取得好成绩,他们睡眠更好,在教室内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甚至有更高的目标和梦想。他们在学业变更上更容易适应,不太容易被欺凌,同时不太会沾染不良的社会行为。
我相信没人会拒绝内心强大,但是如何去教会孩子是个技术活。自信的孩子通常都会内心比较强大,而自信的意思也就是对自己足够满意,对周围的生活有足够的控制能力。很多教育不是阶段性的,而是一种延续。第一阶段的教育在第二阶段的生活已经显现出来了效果。幼儿时期的严格作息和规律生活我认为是继续孩子足够安全感和生活责任感的第一步,进而因为早期的稳固习惯教会了他们坚持,持之以恒,并且对自己的生活学会了分类安排。
我个人倾向于提前教育,任何临时的教导都是无用的。所谓你说了他立刻听了那也是他有你足够的基础铺垫做为前提。中国人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爷明年七岁,我不看老吧,但是我现在的教育也是在为了他的青春期做铺垫。计划都要做在前面,临时抱佛脚这个词形容的也从来没有什么好结果。孩子18岁突然要结婚生子,你如果表示非常惊讶,那说明你这个父母没有做好。
Niels Van Hove 给了几个实用的点子,我觉得适用于任何年龄段。总结出来给大家了解一下。
1、挑战
教导你的孩子,把挑战看成一种机遇。告诉孩子失败是被允许的,我们都曾无数次失败,每次的失败我们都从中学到了不同的东西。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新鲜的事物。
2、自信
在互动中帮助孩子寻找自信。感到害怕是正常的事情,接受自己的恐惧才可能 去战胜恐惧。当孩子说“我做不到”时告诉他们,“你只是还没有做到”,还没有,不表示永远不会。对自己的决定要有信心,对其他人和事说“不”是正常的,是可以被接受的。
3、承诺
从小事开始,鼓励他们每日的习惯和结果,给予奖励制度,并且宽容错误。事情不是一开始就能做好,所有的事情都需要练习和时间。
4、控制
教会孩子欣赏自己,找出三个他们擅长的方面,并分析为何他们如此擅长。与孩子讨论挫折,告诉他们挫折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可以继续尝试的。可以聊一些他们觉得并不愉快的经历,并谈谈他们是怎么认为的,鼓励他们下一次做出不一样的反应。
都是简单直接的建议,但是每天做起来也一样很难,我们做父母也应当内心强大,充满韧性。我们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我们的强大他们也一样是看在眼里,生活上没有什么可以打倒我们,也一样没有什么可以打倒他们。我希望三爷一路长大,可以像他喜欢的昆虫一样,成为那个打不死的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