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E全系列介绍——VCE英语科目详介(一):语言分析

第一教育

2019年,第一教育希望通过开设本 “VCE全系列介绍” ,让更多有需要的华人朋友,无论是考生们还是家长朋友们,都能够对VCE考试有更确切的了解。这是第一教育VCE全系列介绍的第十二篇文章。在上周的文章中,我们整体介绍了VCE科目中的 “老大哥” ——英语。同时我们也提到,虽然最常考的英语有分第一语言 (English) 和第二语言 (English as an Additional Language, EAL) 两科,但他们在大考中也有题目几乎完全相同的部分,那就是作品分析 (Analytical Interpretation of a Text) 和语言分析 (官称Argument and Persuasive Language, 通称Analysing Argument)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先来看一下语言分析的部分吧。

根据VCAA教纲上的明确规定,语言分析的考核内容,是对所给题目文章的“论点和说服性语言的分析” (analysis of argument and the use of persuasive language in unseen text/s) 。同时,教纲中还提到,“对于第二语言考生而言,题目文章的内容会有所修改” (The unseen text/s provided will be modified for EAL learners) ,不过这种修改主要体现在语言上而不是文章的论点或者中心思想上。

单以2017年改版后的第一次语言分析文章来说,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阅读材料虽然在遣词造句上有区别,但文字材料的方向内容和插图内容都整体一致。可以说,在文章选材上,考试局官方基本上是一碗水端平。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考纲的要求,在分析语言的文章中,第一语言的考生需要写至少900字 ,而第二语言的考生则只需要写至少600字。具体指数根据最后考试文章的篇数有很大不同。

纵始如此,到了题目的安排上,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差异就得以凸显。对于第一语言的考生而言,语言分析的全部内容是按要求完成一篇分析文章。这篇分析文章的分值占足整个部分的分值。但对于第二语言的同学来说,语言分析则分为简答和分析两部分,两部分平分秋色。实际上,第二语言题目第一部分的简答题比较简明直白,以文中信息的直接考察为主。

例如,2017年大考的材料是一封某校长号召家长和同学们投身环保的公开信,五题共十分的简答题目分别为:

1,写出一个校长认为取缔过度包装能带来的环境效益(1分);

2,分别针对家长学员或教职工,列出一个校长期望做出的改变(2分);

3,分别列出校长和露易丝(一位来函反对校长的家长)对外卖食品的看法(2分);

4,除了外卖食品以外,写出三点露易丝反对校长的原因(3分);

5,用文中证据解释为何校长认为减少包装的举措充满挑战(2分)。

只要读懂了题目并对文章内容有概括性的理解,这些问题均可从原文内找到答案。因此,只要能够理解材料内容并抓住关键信息点,得到高分并不是难事。语言分析部分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在于分析文章部分,而分析文章得分的难度比简答题不知高了多少。从此点安排可以看出,考试局对于第二语言考生的考察标准较比第一语言的确是有所降低。

虽然考试局可以说有意无意地给第二语言的考生们放了水,但第一第二语言共有的分析文章写作,才是语言分析这个部分的精华所在。如前所述,语言分析是要分析材料的“论点和说服性语言”。直译的话,我们可能很难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不过,如果结合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事物的话,相信大家就能对这个概念恍然大悟。这个东西就是学习语文时的阅读理解。

相信大家之前都有被令人匪夷所思的阅读理解折磨过,比如鲁迅的“我家门口有两棵枣树”。虽然学生们都是一脸的不情愿,可文学的精华与美妙其实恰恰在此。只是在应试之中,原本的美妙往往会显得肆无忌惮。

比如上了全国新闻2017年浙江语文高考那篇 “鱼眼放出诡异的光” 一文,便有一题问 “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有什么好处?” 而若要得到全分,必须答全:“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需要列举文中原句),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而在VCE英语的语言分析文章部分,大体就是用英文为每个手法表述这么一大段话,然后把这些段落串起来。因此整体而言,难度可谓是有所提高。

第一,整篇文章分析的立足点需要自己去寻找,并非中式阅读理解会直接给出;多种多样的文章形式很容易迷惑考生对论点、论证和论据的寻找与分类,而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将分析的点找到,建立分析文章的架构也会变得无从谈起;可若找到了论点却无法进行有效的归纳和归类,整个分析的主线也会变得散乱和模糊。

第二,作为一篇文章,整个写作思路和段落结构,需要考生自己着力组织;但无论是段落之间还是段落内部,都需要有较强的逻辑关联,否则文章缺乏统一性,得分也会大打折扣。

第三,每一个论点的具体分析都要有“起承转合”的完整,需要从文中意义、作者意图、给读者感受、所产生效果等多方面同时入手综合论证;所以若不用精炼的表达迅速达到目的,则会产生超字数以及写不完等“老大难”问题,而这正是很多同学语言分析文章的得分瓶颈。

第四,除了对语言本身的分析外,考试局官方的评判标准还加入了对搭配文字材料所提供之配图的分析;由于配图本身千变万化,或漫画,或海报,或照片,甚至广告、标语、幻灯片,考生们往往也会无所适从。

因此,若想熟练掌握语言分析的文章写作技巧,在针对不同题材不同背景大量练习的同时,也一定要增强自己的感性思维能力,尽力把自己带入到材料文章的环境中,以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意图。

最近几年,语言分析的题目文章材料,一直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各类评论性或者说服性作品之中。从2016年的小镇衰落和旅游经济,到2017年的校园环保,再到2018年的街坊文化,语言分析的内容题材一直都与生活热点息息相关。

因此,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各大媒体的评论文章,例如Herald Sun的Opinion部分或者The Age的Editorial部分,边读边想边理解,锻炼自己对于说服和评论文章的敏感性,增强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要忘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展开评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