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特别喜欢雨天,觉得撑着一把花伞,穿着雨靴在雨中漫步是一件特别诗意的事情。最主要的还是喜欢穿雨靴,红色中筒雨靴配上一条齐膝半身黑裙简直都有了超模走丅台的范儿。当时对我跓足观望的男生不少,我想也应该是我惹眼的红雨靴惹的祸。现在想来我应该从小就是一个特时尚的女孩,当年在闭塞的农村还不知道什么高筒中筒靴子的时候,我就已经能预感十几二十年后的流行趋势并走在潮流尖端了,实则不易。遗憾的是后来走岔了道,终与时尚界分道扬镳,如若不信,我有照片为证……
记忆中的雨天总与雨中送伞分不开。孩提时候贪玩,对天气没什么概念,总是风风火火地背起书包就往学校冲,没几个孩子会留意可能会下雨自己要带雨伞。当时的父母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孩子也基本属于放养状态,所以就不会有人在你屁股后面喊“多穿点,要带伞,上课认真听”之类的话。于是,万一大雨突袭,学校的走廊便挨挨挤挤着许多被雨滞留的同学。他们可不会面带忧伤,相反,这样的一场大雨反倒让他们觉得十分欣喜:反正不着急回家,一大群同学在那里打打闹闹不是更热闹有趣?顽皮的男同学索性扔了书包用手去接屋檐倾泄而下的雨水肆意地泼那些谨小慎微的女生,女生的咋呼喊叫让他们觉得很有快感,于是乎,不好惹的女同学便也纷纷加入这泼水狂欢中……到最后,风停雨住,男生女生全身上下都滴滴答答了。
回家路上还有不少乐子,一个个小小水塘都是最佳的游乐场,一脚扬起,那又是一场战事,结果,刚才的一身湿再混一团泥,浑然就是一只拱地的泥猪了。当然,敢如此放肆恣意地玩耍,必是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了:踏进家门先倒打一耙,说因为父母不送伞不得不冒雨回家,最终被淋成落汤鸡,路上还不小心滑了一跤。如果再演得逼真一点就加一两个喷嚏。这时的家长定会心生愧疚,连呼“阿侬,着凉了,赶紧换衣服去……”就这样蒙混过关之后,心里一边窃喜一边盼着下一场雨赶紧到来……
长大后不再下雨天泼水玩了,因为男生女生都没有了当初的童真,多的是少男少女的矜持。此时情窦初开的我们如遇下雨被困学校便会乖乖地站在学校走廊里仰望天空静静等待……如若此时,刚好有喜欢你的男生手上刚好有一把伞的话,浪漫情节便在这雨天里浪漫上演了。他一般不会直接邀请你跟他一起遮,因为这事在当时那是要上头条的,他也不会直接就把伞借给你,因为害羞不敢开口。通常他会默不作声的站在你边上,假装自己也是在等雨小点再走,就这样站了一会儿,看见旁边没人注意你们了便适时对你说:我有伞,借给你!当然,话一出口他自己也一定臊红了脸,便快速把伞往你手中一塞,自己便用书包挡头跑进雨中去了……留下你握着伞愣愣地看着他的背影莫名感动……
看来下雨从来都不是一件只让人烦忧的事……
回国的某日,在银行办事。正遇高峰时段,看看手中的号码前面还有十个人在等待,便决定先回家,下午再来。正当我欲扔掉排号纸时一个银行的工作人员走了过来。她笑容满面的对我说:“我认识你!”我看了看她,这个人我并不认识,于是就对她说:“你一定是认错人了,我不认识你呀……”谁知她又问我:“你不是就住这华侨城楼上吗?”我有些诧异:“是的,你怎么知道?”她说:“有一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上街没带伞,突然下起雨来,我们被困在了通道里,是你遮伞送我和宝宝回家的,当时,都没来得及对你说声谢谢呢!”我很惊讶这个女人的好记性,况且当时黑灯瞎火的她居然能在这么久以后还认得出我,我很是感动……于是乎后来到银行办事只要遇上她便简单顺利了许多……从没想过,雨天中自己的一个小小善举也能温暖别人那么久……
来到澳洲后,无论是艳阳高照还是淫雨霏霏,都鲜见有人撑伞了。每个地域的人,审美的标准不一样,西方人更崇尚的是健康的美,他们会涂上防晒霜把自己放置在烈日下晒出古铜色的肌肤。澳洲的阳光紫外线很强,但是,他们往往只是一顶帽子,一副太阳镜,便自在地行进于天地间了。
不要说晴天,即便是雨天,墨尔本的路上也极少会看到撑伞的人。我觉得他们不用雨伞,一则是因为墨尔本的风大,一般情况下,一年四季,下雨天都挟带着呼啸的冷风,如此状况,撑伞非但遮不住雨,反倒会让自己在雨中窘态百出。试想,原本优雅的一个人,为了要死命抓住被风撕扯的雨伞,那顾上不顾下的丑态会让人多难堪?其次是墨村的天气太任性。打个比方吧,墨尔本的天气就是那疾驰的汽车上看到的窗外的景物,容不得你有半点的犹豫它就和你擦肩而过了,太阳的脸在前十几二十分钟灿烂无比,好到你只想高歌一曲,但你很快就会发现,你高兴的有些早。歌还没唱完,一阵大风就横空出世,随之而来的是树的凌乱不堪,叶的慌不择路,一场大雨说下就下,它可不管你高兴不高兴。深谙此天气的墨村人民自然而然就没有了带伞的习惯。
在异国他乡,我看过许多的风景,遇上了许多的人,记住了许多不经意间邂逅的感人瞬间,也包括那对漫步在雨中的老人。在那个不期而遇的清晨,天上下着雨,我于风雨中勉强地撑着一把花伞,一个劲地埋头赶路。迎面走来一对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白人老夫妻,他们慢悠悠地一边散步,一路说笑,那铺天盖地的雨滴在他们眼里仿佛根本就不存在,或许,他们就是把雨当成了沿路开放的花草一般,平淡无奇。从我身边经过时,还不忘面带微笑向我打招呼,当时我的表情有些尴尬。回过头来目送他们远去的背影——悠闲地步伐,满头的银发,从容不迫,任凭风雨飘摇依然有说有笑。或许,他们觉得,雨既然已经下了,也无处可躲,与其在风中凌乱,不如享受它的浪漫。那一刻,我觉得,这才是一个人该有的人生态度。
遥想古人书雨大多愁绪满天,我觉得其间多少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况味,而今我写雨却乐趣无边,因为我怕“借雨浇愁愁更愁”,当然,问题不在古雨还是今雨,在雨中人。文至最后,脑海中蓦然浮现出了这样的一幅画面:风和雨在天地间缠绵悱恻,街头巷尾次第撑起的一把把花伞有如一朵朵流动的花儿装点着一个个清冷阴郁的日子,伞下的你或眉头紧锁或怡然自得,或埋头赶路或闲庭信步……而我透过雨帘确乎看到了一个丁香般的姑娘从那悠长的雨巷中缓缓走来,带着无限的朝气和满身春的气息…
This post was last modified on 2019年3月25日 13:14
澳洲年底前将推出了全新的“国家创新签证”(NIV),取代目前的“全球人才独立计划”(Global Talent Independent Program)。新计划旨在吸引全球的各行业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在关键领域拥有卓越成就的专业人士。 Read More
新州警察局局长凯伦·韦伯威胁说,如果由于铁路罢工导致观看烟花人群的安全无法保证,她将建议取消悉尼标志性的新年前夜烟花表演。 Read More
12月15日,一个网名为“Ares”的中国游客在“小红书”上发布了三段使用无人机近距离拍摄澳洲海军军舰的视频。引发了网络热议和澳洲参议员Malcolm Roberts的关注。 Read More
更新於 :2024-12-20 03:12 12月初,三名台湾总统府当值宪兵因向中共特务提供机密遭到抓捕,之后中共渗透台湾网红的种种迹象也被媒体爆出,再次引起台湾舆论对中共渗透及《反渗透法》界限的讨论。 从中共诞生以来,统战与渗透一直是中共非常重要的战略手段,从未放松过。上百年来,其渗透能力堪称登峰造极,几乎就是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无往不胜。中共当局不仅依靠统战与渗透成功地将国民政府赶到了台湾,还将全中国百姓拿捏得服服贴贴。 西方政客的幻想曾造就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共的统战与渗透也随著中国制造的廉价产品全方位地蔓延到了世界各国,并顺利地在各级政府、学术领域,甚至地方社团中埋下种子,打下了长期盘踞的基础。 而散布在世界各国的台湾社团从来就是一个重灾区,在民主环境里成长的台湾人并没有天生的免疫力,一些单纯的台湾人往往在有意无意间被利用了、被渗透了,被统战了,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堕落在红色的枷锁之中。 每当人们提到中共的统战与渗透就会联想到特务与间谍,其实统战与渗透的范围极其广泛,广泛到不能简单地用“间谍”的概念来分析论述。 比如说,一些有点影响力的台湾人常常会公开提醒台湾商人,不要在中共不喜欢的媒体上刊登广告,或避免发表支持台湾政府的言论,美其言曰出于“好意”或“保护侨胞”,其实他们已经在中共的战壕里,替中共的统战与渗透发挥影响力了。让人产生恐惧或自觉宣扬“中国好故事”,都是红色渗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很多海外华人,包括台湾人或东南亚的华裔难民,他们的政治立场往往会随著中共影响力的变化而相应发生变化,有些人从反共走向亲共,之后又宣称反共,自由世界给了他们自由思想的空间,但他们是否真的能在立场的改变过程中摆脱中共势力的束缚呢?那就只有天晓得了。因为中共统战与渗透的力量就像癌细胞,具有顽固的持久性,有时活跃、有时潜水,当沾惹上后想洗心革面就没那么容易。 在澳中经济处于蜜月的年代,澳洲只看到了滚滚而来的金钱,却没注意到中共的金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减轻了澳洲的经济危机,也削弱了澳洲的立国基础,澳洲政府在中共的玩弄下几乎成为了一堆木偶。谭宝政府最终反戈一击推出了“反渗透法”,气焰嚣张的中共和统会也不得不偃旗息鼓。中共的红色势力就此消亡了吗?当然不会!那张渗透的网络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可能在一天内轰然瓦解,该铺垫的早已稳妥,该下的种子也已扎下了根。 英国王子边上埋著红色地雷,中共军人挤进新西兰国会,泛红宪兵在守护台湾总统府,类似的情形比比皆是,澳洲也绝对不会例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区别只在于何时才被发现,西方民主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后知后觉。 中国人的群体很简单,亲共与反共都是摆在台面上,多多少少都对澳洲主流产生影响力,其它的绝大多数社团都保持低调,明哲保身,见风使舵,意见统一。 与中国社区相比,台湾社区反而显得比较复杂,那是因为各台湾社团在对台湾的定义上有著差异。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海外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台湾本土社团代表台湾人发声,一直被认为是台湾人声音的社团并非来自台湾,那是一些民国初期就开张的百年老店,“XX堂”,或“XX会”,以及逃离共产极权迫害的难民组成的“越缅寮”团体,他们都曾接受了中华民国文化教育,本质上捍卫的是中华民国。当中共和统会在全世界粉墨登场后,首当其冲就是对这些社团进行统战与渗透,遗憾的是无一能够幸免。… Read More